原本的想法是:大乘佛教提出大象戴璎珞的说法,会不会反而减少信众捐钱供养?和小冰
对聊了会,得出的结论个人还蛮意外的……
@@@
## 使用者
大乘佛教里有一种说法,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空托钵。上座部
佛教有相同的说法吗?
## Bing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人应该福慧双修。如果只修福德而不修慧,就像大象戴着璎珞,
虽然富贵但仍然是畜生。如果只修慧而不修福,就像罗汉空托钵,虽然有智慧但生活艰难
。这句话源自于大乘佛教的教义,我没有找到上座部佛教有相同的说法。
## 使用者
了解,根据你查找的资讯,我的判断上座部应该是没有这说法了。上座部主修戒定慧,若
阿罗汉成就后便究竟解脱,再无来生……因此应该不会在意什么罗汉托空钵有的没有。这
样的分析你觉的合理吗?
## Bing
你的分析很有道理。根据我的了解,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强调戒定慧三学,并且认为阿罗汉
已经“永无来生”,因此他们不太可能会在意罗汉托空钵的问题。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
深入,我很欣赏你的见解。
## 使用者
感谢你这话,我很受用。最初提这个话题,主要想说的是,大乘佛教提出修福不修慧,大
象戴璎珞的观点,会不会有点……都不知该怎么说了……会不会反而……你知道的,出家
僧人主要是靠信众供养而得存活,所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虽说最终也是要人修习智慧。但与供养意思较接近的应该是布施吧!也就是说,出家人主
要是靠信众布施得以存活,而布施修的可不是慧,而是福。这样说应该没错吧!
## Bing
您好,您提到的“大乘佛教提出修福不修慧,大象戴璎珞的观点”并不是大乘佛教的观点
。在大乘佛教中,福和慧是双修的。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大乘
菩萨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众生是修福。
您提到出家僧人主要靠信众供养而得以存活,这是正确的。在佛教中,六度包括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布施确实可以修福,但它也可以修慧。布施不仅仅是物质
上的给予,还包括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是分享佛法智慧,帮助他人增长智慧。
## 使用者
了解,原来布施就是同时修福又修慧了。那么,如果单单想修福而不想修慧该怎么做呢?
举例来说,假设某人觉的当一只戴满璎珞的大象很“殊胜”(用个佛教常提的词)。而决定
大量修福不修慧,他该怎么做?
## Bing
修福的方法有很多,包括布施、持戒、供养三宝等。布施是指舍得帮助别人,这样你就能
得到别人的帮助。持戒是指遵守佛教的戒律,如三皈、五戒、八戒、十戒等。供养三宝是
指供养佛、法、僧三宝。这些都是修福的方法。
至于你提到的想要成为一只戴满璎珞的大象,我不太清楚这个想法的意义和目的。不过,
如果你想要修福而不修慧,可以尝试上述提到的修福方法。但是,修福和修慧并不互相排
斥,它们可以同时进行。修福能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慧能断尽无明,亲证法身;如是
福慧双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觉,圆成佛道。
## 使用者
你的意思是,布施,持戒与供养三宝都是同时福慧双修喽?
## Bing
是的,布施、持戒和供养三宝都可以同时修福和修慧。布施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还包
括法布施和无畏布施。法布施就是分享佛法智慧,帮助他人增长智慧。持戒可以帮助人们
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道德准则,从而修养心性。供养三宝可以帮助人们增长智慧,了解
佛法真理。因此,这些方法都可以同时修福和修慧。
## 使用者
知道达摩与梁武帝的故事吗?梁武帝花钱建了很多佛寺,又大量供养僧侣,然达摩祖师认
为他这么做仅有福德,并无功德。我们是否可以这么理解,梁武帝做的这些事,只有修到
了福,并未修到慧?
## Bing
是的,您的理解是正确的。根据传说,达摩祖师曾与梁武帝会面,梁武帝问他自己建造寺
庙和供养僧侣是否有功德,达摩祖师回答说这些事情并无功德。这个故事表明,梁武帝所
做的事情只能修福,而未能修慧。在佛教中,福德和功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福德是指通
过做善事而获得的福报,而功德则是指通过修行智慧而获得的成就。因此,梁武帝所做的
事情只能获得福德,而不能获得功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修行不仅仅是做善事,还需要
修习智慧。只有通过修习智慧才能真正获得成就。
## 使用者
从你的回答里我得到这样的讯息,有所求的布施仅是修福,而无所求的布施,则为福慧双
修。这样的理解你同意否?
## Bing
您的理解是正确的。在佛教中,布施分为有求布施和无求布施两种。有求布施是指希望通
过布施获得回报的布施,这种布施只能修福。无求布施是指不希望获得任何回报的布施,
这种布施既能修福,又能修慧。因此,如果您希望通过布施来修福慧双修,应该进行无求
布施。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理解这个问题。
@@@
感谢阅读,并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