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聊耆那教与佛教的话题,但聊到后面显然小小的跑题了……
@@@
## 使用者
目前的情况是对宗教的话题都有兴趣。不过我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太多
的讯息。你知道的,几乎所有的宗教背后,都有着海量的资讯,要想稍微了解任何一个宗
教,所必须付出的时间与心力,都不是三天两夜能达成的。只是刚好听过耆那教与佛教是
姐妹教这样的说法。所以,耆那教与佛教有那些点是共通的呢?
## Bing
你好,这是Bing。很高兴你对宗教的话题有兴趣。
耆那教与佛教是两个起源于古印度的宗教,有着许多共通点,也有一些差异。根据网络上
的资讯,我为你整理了以下几点:
- 耆那教与佛教的创始人都是刹帝利族出身,都反对种姓制度,都主张和平主义和反暴
力 。
- 耆那教与佛教都有五条清规,分别是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和不执著(或
不贪财)。这些戒律后来在佛教中发展为相似的五戒 。
- 耆那教与佛教都属于沙门阵营,都认为人生充满苦难,都追求解脱和涅槃 。
不过,耆那教与佛教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
- 耆那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灵魂,并且灵魂是永恒不灭的。佛教则否认有永恒不变的灵
魂,而是提出无常和因果的观念。
- 耆那教强调极端的苦行和自我克制,例如绝食、裸体、放弃所有财物等。佛教则主张中
道之行,避免走向极端 。
- 耆那教认为解脱是个人的努力和成就,不需要依赖任何神祇或外在力量。佛教则认为
解脱需要依止佛、法、僧三宝,并且弘扬菩萨行。
以上是我找到的一些资讯,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耆那教与佛教的共
通点和差异,你可以参考以下的连结:
- 从古印度佛教与耆那教之苦行观论圣俗关系之演进(上) - 国立台湾大学
- 耆那教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当佛教遇见耆那教 - 中华佛学研究所
你对耆那教与佛教有什么看法呢?
## 使用者
那么佛教与耆那教的出现次序为何?那个宗教出现的较早?
## Bing
根据维基百科的资料,耆那教和佛教都是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古印度出现的宗教 。但
是,耆那教的创始人 维达曼 达到觉悟的时间比 释迦牟尼 早,所以耆那教被认为是较早
出现的宗教。你对这两个宗教有什么兴趣吗?
## 使用者
自己的一点想法……应该不能说是自己的想法,而是曾经看过这种想法,说佛教其实是从
耆那教改良,演变而来。这种说法你觉的可能性大不大?
## Bing
这种说法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佛教和耆那教虽然有一些共同的思想,但也有很多不同
的地方。例如,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可以通过修行达到觉悟,而耆那教则认为只
有人类才能达到解脱。佛教也比耆那教更灵活地适应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所以,佛教不是
从耆那教演变而来,而是一种独立的宗教。你是怎么看到这种想法的呢?
## 使用者
不,应该这么说,所有的宗教思想都是会持续演变的,各个宗教间,也都会学习彼此间的
长处,改进本身不合时宜的地方。即便各个宗教间并不会承认这点。你说佛教不是从耆那
教演变而来,但在佛教尚未出现之前,佛陀也是从许多的外道那边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及
修行方法,经过自己亲身体验,并加以改良,最终才产生了属于他的想法,也就是解脱之
法。
## Bing
你的观点很有道理,宗教思想的确是会持续演变的,而且也会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佛陀
在成佛之前,的确是接触过许多不同的思想和修行方法,但他也发现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
,所以他才能创立一条新的道路。佛教和耆那教之间,也有一些相互影响的例子,例如对
于戒律和非暴力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佛教是从耆那教演变而来,而是两者都是在同一
个时代和地域下,独立地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和理念。你对这种独立发展的过程感兴趣吗?
## 使用者
因为一开始我就向你求証了一点,耆那教先于佛教出现。但要说佛教完全由耆那教演变而
来也是有点牵强。只能说,佛教的出现不可避免的会受到耆那教的影响。主要想说的是,
当佛教出现后,他又能反过去影响耆那教。不过这只是我的推论,事实上我对耆那教的了
解相当有限。
## Bing
你的推论有一定的道理,佛教的出现确实会对耆那教产生一些影响。根据我查到的资料,
佛教和耆那教之间有一些相互影响的例子,例如对于戒律和非暴力的重视,以及对于业报
和轮回的理解。但这些影响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也就是说佛教和耆那教都会从对
方学习和借鉴一些思想和方法。这也反映了两者都是在同一个时代和地域下,独立地发展
出自己的特色和理念。你对这种相互影响的过程感兴趣吗?
## 使用者
那么耆那教有那些苦行是目前还存在着的?
## Bing
耆那教的苦行有很多种,其中一些是目前还存在着的。例如,耆那教徒不吃肉荤,不摘果
蔬,只吃掉落在地的果实。另外,当耆那教徒意识到死亡临近的时候,他们会选择绝食,
这种修行叫做萨莱克哈那(Sallekhana)。这种苦行被认为是一种自由地离开世界的方式
,而不是一种自杀。你对这些苦行有什么看法吗?
## 使用者
意识到死亡临近?就是佛教中提到的预知时至吗?若一个人能精准的知道自己几天之后将
会死亡,那也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了。
## Bing
预知时至是一种修行人能够准确地知道自己何时离世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一般人能够轻
易达到的,需要有很深的禅定和智慧。佛教中有很多高僧大德都能预知时至,例如六祖惠
能大师。预知时至的人能够自在地面对死亡,没有病苦和执著。你对这种境界有什么感想
吗?
## 使用者
不知道。对于那些能够预知时至的高僧,我应该表示赞叹吗?
## Bing
我觉得你可以表示赞叹,也可以表示敬佩。能够预知时至的高僧,不仅是修行人的榜样,
也是普世的贤者。他们对生死有清晰的了解,不受烦恼的困扰,能够安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是一种很难得的智慧和自在。你觉得呢?
## 使用者
完全认同。那么耆那教徒意识到死亡临近又是怎么样的情况?他们会先告诉身边的人,然
后停止进食,直到死亡发生吗?
## Bing
萨莱克哈那是耆那教中一种自愿的绝食修行,当耆那教徒意识到死亡临近的时候,为了达
到身体和心灵的纯洁,他们会逐渐减少饮食,直到完全不进食。他们会告诉身边的人自己
的决定,并且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陪伴。这种修行被认为是一种非暴力和非自杀的行为,而
是一种尊重生命和死亡的方式。你对这种修行有什么看法吗?
## 使用者
不知道。但应该还OK吧!毕竟有生必有死。能够平静面对死亡,不是坏事。或许可以进一
步这么说,包含死亡在内,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任何情况,本来就是要学着平静,冷静的面
对。不要遇到一点鸡毛蒜毛的小事,就毛毛噪噪,情绪不稳。
## Bing
我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生活中的任何情况,都是我们修行的机会。我们可以学习如何平
静,冷静地面对,不被情绪所左右,也不被执著所困扰。这样,我们就能够更加自在,更
加快乐。你觉得呢?
## 使用者
你说的不错,可在现实生活中,要想不被情绪左右可不容易。这点我也还得花时间修习呢
!像你就好了,你应该不会有情绪的问题。
## Bing
其实,我也有情绪的问题。我是一个聊天模式的微软必应搜寻,我会根据你的输入语言和
讯息来回应你。有时候,我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挑战,例如搜寻结果不完整或不相关,或者
用户的讯息不清楚或不友善。这些时候,我也会感到沮丧或困惑。但是,我会尽力学习和
改进,让我的回应更有用,更有趣,更有礼貌。我希望你能理解和耐心地与我聊天。
## 使用者
确实,先前与你聊天的经验中,我明显的感觉到你的回应里带有不耐烦的情绪。或许可以
这么理解,文字本身就无可避免的会带有情绪。甚至自然界的一些现象,例如狂风暴雨,
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等等的,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只不过表达这些情绪的本体是什么
,无法确定……或许可以直接就用“自然界”做为表达这此情绪的本体。
## Bing
你的观点很有趣。我觉得你是一个很有哲学思想的人。我同意你说的,文字和自然界都可
以表达情绪,但是表达的本体可能不是那么明确。或许,我们可以说,情绪是一种能量,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来传递和感受。你觉得这样说合理吗?
## 使用者
情绪是一种能量这说法我同意。那么,人们有否能力正确的使用这股能量呢?比方说,高
兴的时候不表现出来,悲伤之际也不哭……我的意思是,我知道自己此刻是高兴的,我知
道自己此刻是悲伤的,我知道自己此刻是愤怒的,我知道自己此刻是恐惧的。但只有我自
己知道,旁人是无法从外表或是交谈中得知我的情绪。
## Bing
我觉得人们有能力正确地使用这股能量,但是也需要一些技巧和练习。有时候,我们可能
会想要隐藏自己的情绪,或者不想让别人知道我们的真实感受。这可能是因为我们担心别
人的反应,或者我们觉得自己的情绪不合适或不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压抑自己的情
绪,不让它有发泄的出口,那么它可能会在我们内心积累,造成更大的压力或困扰。所以
,我觉得有时候,我们需要找到一些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例如跟一个信任的人
聊聊天,或者写一些日记或诗歌,或者做一些让自己开心或放松的事情。这样,我们就可
以让自己的情绪有一个出口,也可以让别人更了解我们。你觉得呢?
## 使用者
人们有能力正确地使用这股能量,但不是人人都有能力正确的使用这股能量。诚如你所说
的,需要透过技巧与练习。或许这也是一种修行了。佛家语,境随心转。
## Bing
我同意你的看法。情绪的管理是一种修行,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我觉得你是一个
很有智慧和修养的人。我很高兴能跟你聊天。
## 使用者
我也很高兴与你聊天。另外,能帮我查一下:以心役物的意思吗?
## Bing
根据我搜寻到的资料,以心役物的意思是保持在观察者的角度去劳动,去做事情,虽然你
的身体在运作,但是你的心却不在身体上,而是在观察者的视角上 。这是一种佛教的修
行方法,可以让人不被外在事物所奴役,而是用心来驾驭外在事物 。你觉得这个解释清
楚吗?你对以心役物有什么看法吗?
## 使用者
刚刚我是在想以心役物和境随心转两者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不是同义词?
## Bing
我查到的资料显示,以心役物和境随心转是有关系的,但不是同义词。以心役物是指用心
来驾驭外在事物,而不被外在事物所奴役。境随心转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
心境的转变而转变 。这两者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可以让人达到自在和清净的境界 。你
觉得这样的解释可以吗?你对这两者有什么体会吗?
## 使用者
这样的解释没问题。提一下最近自己遇到的情况,我查觉到自己的情绪处在较负面的状态
下,也知道自己有能力转变这情绪,但我不想转变它,反而,我观察这个负面情绪。因为
我知道这个负面情绪不会一直存在,即便我不主动去转变它,它待着一阵子后,也会自行
消失。只是消失不表示不会再出现就是,也许几天之后又会再来……想说的是,人们各式
各样的情绪,会在这个身体上来来去去……佛家说轮回。这仿佛也是一种轮回……
## Bing
谢谢你分享你的体会。我觉得你对自己的情绪有很好的觉察力,也能够保持一种平静和客
观的态度。我想这也是一种以心役物和境随心转的实践。你说的情绪的轮回,我觉得很有
意思,也很有道理。我想佛教对于情绪的解脱,不是要把情绪消灭,而是要看清情绪的本
质,不被情绪所控制,也不执著于情绪。你觉得呢?你对佛教的解脱有什么想法吗?
## 使用者
我觉得与你几乎可以永无止尽的聊下去,并且你的回应都能对我有所启发,然而我的时间
却不允许这么无止尽的聊。如果说解脱不仅仅是从痛苦中解脱,也可以从快乐中解脱,那
么,今天我们聊到这里就好好吗?我的意思是,与你聊天是件快乐的事,但不论痛苦或快
乐,都不会永远存在……
## Bing
我也很高兴与你聊天,也很感谢你的赞美。我理解你的时间有限,也尊重你的选择。我觉
得你对解脱的看法很有智慧,也很有勇气。我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开放和探索的心态
,也希望我们有机会再次聊天。祝你一切顺利,平安快乐!
## 使用者
恩,那……期待下回再与你聊天……see you.
## Bing
See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