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最好吃的白饭是用哪种米?

楼主: argus0606 (花惹发)   2023-07-13 07:16:23
※ 引述《ljsnonocat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铭言:
: 最近白饭之乱终于快结束了
: 不过还是蛮好奇,大家最喜欢吃哪种米煮的白饭?
: 个人是蛮推荐花东的台梗九号米
: 口感真的不错
: 另外台农七十一号益全香米,煮了真的很香
: 还有什么大家推荐的米种吗?
: 有没有台湾哪种米的白饭最好吃的八卦?
要说起最好吃的白饭,不得不提到饭桶大国日本。
吃白饭吃到走火入魔的日本人,针对米不但自有一套评断标准,
更有所谓“米.食味鉴定士”,拥有此资格的人每一位都是吃饭的专家。
而由鉴定士协会举办的“米.食味分析鉴定竞赛(米・食味分析鉴定コンクール)”,
从白饭的黏性、光泽、甜度、香气等,由专家评选出最强米。
该竞赛也是日本米的指标性竞赛之一,可以说一旦获得金赏,
地位跟价格马上三级跳,直接晋升贵松松品牌米。
(顺带一提,台湾也有取得日本协会认证资格的“米.食味鉴定士”,
 有兴趣可以GOOGLE“简硕宏”这号人物。)
担任竞赛评审长至今长达20年的首席鉴定士“入口寿子”女士,
过去在节目上曾盛赞连续四年获得竞赛金赏的“龙之瞳(龙の瞳)”是日本第一米。
龙之瞳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特别大。
龙之瞳是从知名的越光米突变而来的,除了稻穗的高度在越光米中鹤立鸡群外,
米粒本身更是越光米的1.5倍大,也因此造就其饱满而口感丰厚的特性。
此外因为米粒大颗,即使放凉了表面也不会干硬掉,吃起来口感仍是Q弹水嫩。
https://i.imgur.com/sWnlgFx.jpg
https://i.imgur.com/0v1UZay.jpg
这么尊爵不凡的米当然不好种,比起一般品种稻米,娇贵的龙之瞳更容易染上稻瘟,
必须遵照严格的规范种植,并且种完收成的米也要符合规格,才能冠上龙之瞳的名号。
以龙之瞳发祥地岐阜县制定的标准,从农药用量、肥料成分、除草策略等都有严格规范,
生产者更组成集会,不定时要开会跟轮流巡田水,层层把关来种出这款米。
更夸张的是,不只生产者,就连消费者也有义务要细心呵护这款米。
由于龙之瞳米粒大颗、吸水量大,洗米要拼手速,越快越好才不会吸太多水。
洗的时候也不能喇太大力,避免伤到龙之瞳尊贵玉体;炊饭前无须浸泡,水要放少一点。
炊好之后要马上开马上翻,不要让它在锅里保温太久,否则它会慢慢死掉。
当然,因为不能浸泡,所以千万不能使用预约炊饭功能,只能现煮。
虽然我自己讲这么多却没吃过,但是根据龙之瞳的公司做的一份问卷调查,
2861人中觉得超好吃的有高达八成(2332人),觉得普跟难吃的只有不到5%(125人)。
看日本人对白饭这么疯,煮个饭还要小心翼翼照说明书来煮,
到底他们有没有研究出白饭好吃的秘诀到底在哪里?能不能量化好吃的数值呢?
答案是有的。 饭桶大国经常使用两款可以量化白饭数值的机器:
其一为“覆蓋层味度仪(マルチ味度メーター)”。
原来学者发现,白饭好吃的原因在其每一粒米饭上的“保水膜”,
也就是炊好饭时,白饭上的那层光泽。
只要这层保水膜越厚越有存在感,让吃进嘴里时口感越Q弹水润,
同时炊煮时白饭的水分也越不容易流失,能够保有其本身的香甜,
当然,放凉了也要靠这层保水膜,吃起来才不会干掉硬掉。
龙之瞳不能洗太用力,其一的原因就是怕破坏到这层保水膜。
另外一款机器,叫做“味觉分析系统(味覚センサー)”,型号TS-5000Z。
也有人称作电子舌,运用跟人类舌头相同的原理,
可以分辨出人的舌头能感觉到的苦味、酸味、咸味、鲜味、涩感甚至尾韵等,
就像我的舌头也能分辨出业业老公,胡歌老公...抱歉这篇没有老公,我不是张阿月。
除了白饭之外,电子舌也经常被用在咖啡、药品等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的想法里可能会认为越好的饭就是要多甜有多甜、要多香有多香,
但其实根据专家的说法,真正好的白饭,口味上除了要有香甜之外,
还必须带有一点点苦涩,吃起来有深度会回甘,能够进一步把香甜味留在口中,
才是让人一口接一口、回味无穷的好米。
最后告诉大家据说可以让饭变好吃的盛饭方法。
https://i.imgur.com/iupd0Rc.jpg
首先千万不要像上图这样用力挖饭翻饭,翻要轻轻翻,盛到碗里后也不要压饭。
原因跟前面提到的保水膜有关系,这样粗暴的行为无疑是在破坏整锅饭的保水膜。
专家介绍的盛饭方法,是以捞金鱼的手势盛起一平杓,然后沿着碗的边缘,
轻轻地向旁边移开饭杓,让饭借由自己的重量自然掉进碗中,不会翻面。
然后换个方向继续层层叠叠,把饭像花瓣一样叠进碗里。
https://i.imgur.com/g9KjyQV.jpg
https://i.imgur.com/nMZEUws.jpg
不过我自己试过,老实讲木舌如我是吃不出什么区别啦,给各位参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