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为何《清室退位诏书》竟然不用满文?

楼主: aa3ch (啥利破特)   2023-07-09 00:02:56
※ 引述《MoreLight (大文)》之铭言:
: 看到清初的尼布楚条约只有满文、俄文与拉丁文本,至今还没有中文本,刘仲敬说这代表
: 明朝的十八省被拘束在礼部所管辖的范围内,而清代的外交活动用的始终是满语而不是汉
: 语。
对外文书用什么语言,在清初是要看这个条约是跟谁签的或是这个文件是发给谁的
以对俄条约而言,从1689年尼布楚条约开始就没有汉文本
因为当时那个地方就不是汉人生活的地方,与汉文有什么关系呢?
当时满州被视为龙兴之地,一般汉人根本不会住在那里
汉军八旗则有学习满文的义务,像是我以前提过年羹尧有的奏折其实长这样
https://i.imgur.com/on9yMu8.png
当然他也有汉文奏折啦
第一份出现汉文本的清俄条约是1858年的天津条约
但当时仍有满文本,甚至条约明订以满文本为准
而清朝入关前在战胜朝鲜以后于汉城所立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则同时有满蒙汉三语
当时朝鲜仍以汉文为正式书面语
: 但是为何清末签的南京条约好像就没有满文了,而且为何就连《清室退位诏书》,这个对
: 大清国来说这么重要的文件,也不是用满文写的,甚至连满文版也没有呢?
入关后,旗人的迅速汉化是显而易见的问题
乾隆皇帝就多次下旨要旗人“国语骑射”,这个国语就是指满语
另一方面,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都只牵涉到汉地,自然以汉文为主要语言
清室退位诏书有很多东西可以讲
照理说这种牵涉国体的重要诏书至少要满汉合璧
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退位诏书不是出自清朝政府的正式公文书
首先讲印章
在清朝,皇帝的谕旨通常是由军机处草拟、皇帝确认无误后才能盖上“皇帝之宝”
依据诏书的性质,例如册封诏书也可能盖“制诰之宝”之类,此外还有“敕命之宝”等等
https://i.imgur.com/hzd067E.png
右半部你看得懂,就是“皇帝之宝”
左半部的满文han i boobai,直译是“大汗的宝贝”或是“大汗之宝”
以前也在八卦版提过,对汉人而言,清朝皇帝是“皇帝”
就是从秦始皇帝之后经过朝代更迭传承下来的中国最高统治者
但对于满蒙游牧民族而言,他是大汗,是北亚草原各部族的共主
在藏传佛教里,清朝皇帝被称为文殊菩萨大皇帝
就和达赖喇嘛或班禅额尔德尼一样,都是佛菩萨在人间的化身
所以清朝皇帝在面对不同民族时,其实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啊好像扯远了
一份正式的满汉合璧要长这个样子才对,这是故宫的同治皇帝亲政诏书
https://theme.npm.edu.tw/selection/Article.aspx?sNo=04001054
左边满文、右边汉文,并钤印皇帝之宝
但清帝退位诏书长这样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c/Qingtuiweizhaoshu.JPG
上面没有盖“皇帝之宝”或是任何清朝皇帝的官方印玺
而是盖了“法天大道”
这边可以扯一件事情,清朝皇室成员或文人雅士多半都有一堆“闲章”
就是非正式的印章,虽然不是正式的印鉴或玉玺
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谁的章,书信往来或是盖在自己的藏书、字画上面都会用到
最有名的当然是大清盖章之帝爱新觉罗弘历
各种名画不但都有他的章,而且他还有一堆不同的章
除了“乾隆御览之宝”、“太上皇帝”这种辨识度比较高的
还有什么古稀天子、三希堂、宜子孙等等
这些都不是正式用章,但谁都知道那就是乾隆皇帝的章
另一个有名的案例是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时出逃热河
在热河驾崩前,为年幼的皇位继承人载淳选了八位顾命大臣
并将自己的两枚闲章“御赏”授予自己的皇后,也就是后来的皇太后
“同道堂”则授予即将即位的小皇帝
小皇帝的这枚“同道堂”印章由其母亲代管,也就是另一位皇太后
也就是后来的东西两宫太后
顺便说一下,这种状况下,先帝的皇后和皇帝的母亲都叫做皇太后
先帝的皇后会被称为“母后皇太后”,皇帝的母亲则是“圣母皇太后”
咸丰皇帝并交代
八顾命大臣所草拟的谕旨必须要在盖用“御赏”和“同道堂”后才能生效
但后来引发顾命大臣和两宫太后的权力冲突,于是太后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
顾命大臣GG,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中圣母皇太后便是慈禧太后
至于这枚“法天大道”是什么呢?
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当时清朝最高统治者隆裕皇太后的一枚闲章
明明“皇帝之宝”等正式玺印就在宫里,随时可以拿来用
偏偏隆裕皇太后拿了个个人的非正式闲章来盖,多少可以看出她其实并不甘心
我就盖这个章,袁世凯你要收不收随你
再来谈格式
开头写“奉旨”,意思是这是“责任内阁”奉旨颁发的诏书
结尾是“钦此”,如果你回过头去看同治皇帝亲政诏书会发现没有“钦此”二字
事实上清朝的圣旨或诏书都不会写“钦此”
“钦此”的意思其实是下引号,现代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到民国之后才普及的
大臣宣读圣旨念了一大串,但大臣手中的圣旨正本不会有“钦此”二字
而是在念完的时候自己要说“钦此”,跪在面前接旨的人才知道你念完了
或是写文书引用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个退位诏书里就是这个情形
所以退位诏书的开头要表达的是:“内阁奉圣旨颁布谕旨如下:”
然后以皇帝的口吻说“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最后“钦此”代表皇帝的话说完了
然后是责任内阁成员逐一签署
但如果再跟同治皇帝亲政诏书比较,你会发现除了行文格式不太一样
甚至连排版都比较廉价,同治皇帝亲政诏书排版整齐到跟电脑打的没两样
清帝退位诏书内文的左右对齐则呈现略为波浪状
到左边内阁署名栏几乎放飞自我直接歪掉
这也是因为退位诏书并非出自清宫,不是在官方文书流程下产出的大清正式文书
而是由袁世凯的北洋派草拟后由袁世凯带进宫呈给隆裕太后盖章的
隆裕皇太后压根不想盖官方印玺,所以就更不可能有什么满汉合璧了
最后可以谈的是内容
我们从小都读过“国父孙中山先生”,也看过那张秋海棠的中国地图
可是实际上,孙文在推动革命时想建立的中华民国根本不是那个样子
兴中会和同盟会誓词都提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鞑虏指的是满人,也就是说孙文的革命理想其实是把满人赶回关外
恢复汉人的“中华”,所以孙文只打算建立一个在汉人的区域的国家
大约也就是恢复到明朝的版图
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当时用的旗帜是“铁血十八星旗”
https://i.imgur.com/WsN5v6b.png
十八颗星代表了当时汉人所分布的十八个行省
当时的革命党仅仅打算如同朱元璋驱逐蒙古人一样把满人赶回关外
至于孙文是在武昌起义成功以后看报纸才知道有武昌起义这回事,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但偏偏袁世凯给隆裕皇太后盖章的退位诏书里写了
“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也就是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完全继承清朝的所有领土
民国法理上的国土才变成秋海棠的形状
还有句话也可以注意一下
“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意味着清朝灭亡时
将政权移交给袁世凯而非孙文,所以袁世凯才是取得政权合法性的一方
当然啦,这个退位诏书的内容几乎可以说是袁世凯操作下的产物
但认真要探讨的话,谁才是中华民国国父还真不好说
五月的时候看到有人问这个问题就想回应一下
但能扯的东西实在太多,当时又时常加班
拖着拖着就到现在了
东拉西扯扯一堆,希望没有什么错谬
还可以的话给个推吧,不然写长文没人看真的颇空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