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取得本人同意分享转发。
https://i.imgur.com/sDLVecY.jpg
https://i.imgur.com/rzdupAd.jpg
https://i.imgur.com/iYTY2Jx.jpg
https://i.imgur.com/yMyiyLE.jpg
https://i.imgur.com/29XlfxE.jpg
https://i.imgur.com/AKwcQdf.jpg
https://i.imgur.com/aTW59VD.jpg
https://i.imgur.com/x0IKMcY.jpg
内容:
大家好,我是今年金曲34的初审评审,作词人严云农。
首先先感谢今年报名金曲的24604件作品。
我们又一起为整个时代留下了些许痕迹。
也要恭喜所有入围者,以及即将获奖的赢家们。
你们的付出及成就,值得接受所有华语乐迷的喝采及肯定。
然而今晚的典礼,我选择了缺席。
2016年,我第一次担任金曲评审,并进入最后21名决审评审团。后来在2020、及今年2023
,我则是初审51名大评审团的其中一员。
(期间另婉拒过两次金曲邀约)
汗颜的是,我是直至今年5月16日,
才知道原来现行金曲奖的制度,
是每年先由文化部内部“遴选”出该年的“评审团主席”。再由主席自51名大评审团中“
勾选”21位进入复审/决审评审团。
让21人决定入围及最后得奖名单。
(我事后向文化部长官求证,得到的答复为:“主席制是这几年才修改的规则”。
原因是:“希望借由‘专业的主席’来引导‘专业的讨论’”)
那么就现行制度,我有些想法想跟大家讨论。
1、 入围名单公布后,我曾在新闻上看到某些出现“自肥”这个关键字的报导。
然后用自己的善意/恶意做了沙盘推演,臆测出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身为主席,在勾选21人名单时,
我会刻意挑选那些平常不对盘、拖欠尾款、音乐理路差异大、不认识、机歪、或听名字就
觉得讨厌的老师们。
由这个决审团讨论出来的入围/得奖名单,在我的正直之下,有很大机率能跳脱同温层,
听见光谱另一端的声音。
第二种可能:身为主席的我决定掷骰子、射飞镖,由老天爷随机来选花生,这样勾出的决
审团名单,他们所给出的奖,应该与谁的意志无关,而与紫微流年、星相的吉凶相对有关
。
第三种可能:当上主席的瞬间,我天人交战了一下,但最后还是选了“我该选的人”,反
正我签的人或做的案子评审时都得回避,主席在复审/决审过程中也不主动参与讨论,
我的朋友、同事或合作厂商们,应该会在我回避时,自动秉持着无私的态度来投票,或坚
持不带风向吧?
推论完我所能设想的状况,
我猜,真实状况有很大机率应就介于上述的几个妄想之间?
也许是很不负责的推论,但我想不通的则有一点:
“为什么一个拿公帑举办、被期望公平公正公开的奖项,要留给人那么多‘妄想的空间’
?”
这样对担任主席的老师公平吗?
为什么要这样考验主席的人性?
为什么要给主席背负“自肥”骂名的风险?
说不定谁入围了八项,
是在上述第一二种可能、或第三种可能的“自律模式”下投出来的呢?!
2、 请问,遴选“主席”有没有什么标准?
IG粉丝数?文化部补助案送件数?网络声量?存款数?还是颜质?
如果是最后一项那我这辈子应该是绝对没机会了。
3、 是否存在连续担任评审的状况?
相似审美观反复度量的结果,会不会造成审美疲劳、审美固著或垄断?(我特意查了最近
五届的大评审团名单….嗯,很有趣)
4、 据我理解,担任初审的委员,并不被邀请参与该届典礼后的检讨会,没有发声管道,
还必须保密身分直到典礼进行当下。(奇怪,初审委员在进入复审阶段后到底还能影响什
么?)
我自己的经验是:从不会有人告知你是否进入21人名单。(5月16日入围名单出来当天我
正在北海道洞爷湖畔看着精美的湖上烟火表演,觉得寂寞,肚子还很饿。)
评完初审,没被勾选到的你,就沦为了边缘人。
跟参与比稿时很像,发词的人很少会告知作品是否被用,总要等到听见歌搭了别的词上了
架,或入围名单公布时,才会知道你并不在那个同乐的小房间里。
《建议》
还是得严正澄清,写了这么多字,并不是特别针对某位老师、单位或谁谁谁。
而是希望金曲奖少一些被质疑的空间。
(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带着热情、客观与专业前去,文化部的长官与同事们也很敬业。
我前面的用字可能不太正经,请多包涵)
关于建议,大概分为以下几项:
建议一:希望金曲奖取消事先遴选评审团主席的制度。
51进21的过程,是否能以专业项目区分(作词、作曲、编曲、制作等领域),再由电脑随
机圈选,过程公开(全程录影?)
并由最终21位决审自行推选该年度评审团主席?
建议二:若有担任评审频率过高的情况,
能否订定回避机制?
能否再扩大评审团遴选名单?让更多不同声音加入?
建议三:报名金曲奖是否应酌收报名费,以价制量?用以提高评审费用或成立公用基金?
说明:
a、 所有评审得在45天内听完24604首作品,
酬劳台币8万多一点,得扣二代健保,此费用是否合理可以讨论。
b、 我承认我个人的评审品质其实并不佳,我有把每首歌都听过,
但大多时候我只能给一首歌30秒到一分钟的时间。然后我真的会因为你是权贵而多听一点
。
c、 因制作音乐门槛降低及网络歌曲暴增,
很快我们就会迎来一年3万首以上的报名总数,
若12月报名截止、6月底7月初举办的惯例不变,
那么我认为金曲的评审品质只会一路越来越低落,或看名字给奖。
d、 报名金曲奖是权利,但不应是理所当然,
使用者付费的观念是否该建立?
建议四:谈了很多年,能否不要再用“语言”或“性别”来划分金曲奖项?
说明a:把热狗青峰放在一起评“最佳演唱”到底在为难评审什么?
说明b:评审时听到日文英文歌在竞逐“最佳华语专辑”到底有多错乱?
说明c:现在很多男生唱的是女声,女生唱的是男声,分性别不如分类型,嘻哈对嘻哈,
文青对文青,舞曲对舞曲,芭乐对芭乐,儿歌对儿歌,R&B对R&B,这样是不是比较专业
些?
说明d:我知道这题无解,因为政治问题或选举考量?台语、客语、原住民语,牵涉到敏
感的族群议题?
《结论》
‘是制度的问题,而不是谁当主席的问题!’
没有意外的话,这应是我最后一次担任金曲评审。除非奖项的机制做出改变,并说服我。
我知道我写这篇可能会得罪不少长官、老师、朋友、他们的粉丝或路人。
但没办法,我不想做一个看见问题却保持沉默的人。
典礼马上就要进行了,
我依旧期待看见那些值得尊敬的音乐人上台领奖。
只是我不习惯人多的地方。
抱歉,个性使然,
察觉自己格格不入,或跟不上时代时,我会自己离开。
我想说的只是,
华语流行音乐除了文青与嘻哈(品质很好,没话说)之外,
应该还有很多精彩,更多可能。
但当多数人慢慢变成相似的复制、致敬或近亲繁殖。
个人觉得,只有那几样精美设施的儿童乐园,
有点无聊。
祝大家玩的愉快!
https://i.imgur.com/96eXT1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