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一:
私校接受公家补助少于公校是理所当然的事。这不涉及资源分配不义,而是
公家本不存在投资义务。
事实二:
出社会以前,普遍挂学生身分者本来就会是负生产力的赔钱货。
事实三:
台湾贫穷家庭子女就读私校比例远高于公校。资源落差作为因素之一,私校
学生普遍呈现出学习效果差、学习态度随便的社会印象。
而谢作家的论点是,援引第一与第二个逻辑上没毛病的事实,批判那些对第
三个统计上没毛病的事实做出激烈言辞陈述的族群。
谢作家的问题在哪呢?从她脸书后续回应来看,她真正想批判的是社会意见
中浮现的言辞歧视现象,而这些歧视对她而言起于顶大与私大这两种从社会
资源上划分的阶级所产生的对立关系。
出发点没错,但做法错了。事实一与事实二只是背景事实,并不作为她批判
中的任何基础,甚至也不互为因果。援引它们来强化对歧视的论述就是谢作
家这篇文章的问题,她在以一种伪科学的方式做人文关怀。
我想再强调一次:谢作家正在以一种伪科学的方式做人文关怀。这是台湾公
众知识分子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他们读许多书,重视公义,对社会具有责任
心,但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越来越倾向于修辞学、轻视客观性。
最后回到政策本质。多数支持谢作家论点的人都指出私校生有更多贫苦家庭
背景与缺少公家资源的事实作为政策补助的正当性。但如果他们承认资源分
配的问题在于贫富,治本之法是从家庭经济水准决定教育补助范围,而不是
单纯的公私校二元分类。政策的不称,这也是赖清德提出至今引起广大社会
舆论的主因。
因为不当的资源重分配只会创造剥削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