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pangene (怕)》之铭言:
: 徐丞志表示,免疫快筛即便检出阳性,结果也不能随便公布,必须用质谱仪确认。国内有
: 几位医界人士、政治人物拿着尿液初筛报告当法律证据,制造大量恐慌,这是不对的。初
: 筛报告并无法证明幼童被灌毒,这违反了无罪推定原则。在美国,大医院使用免疫快筛很
: 谨守规范,初筛阳性绝对不会拿出来讲,一定要用质谱仪做复验。
小弟我刚好质谱专业,又在台大教了几年分析化学,被媒体堵到只好照实回答。
难得看到我的文章被推爆,顺着这新闻中这段,深入阐述一下我的看法。
原文发表在此:https://0rz.tw/gLdA4
(以下文长慎入)
====================== 本文开始的分隔线 ======================
“无罪推定”是法医学的基本训练,却刚好跟一般医师在看检验报告时的“有病推论”相
反。
现在的疾病治疗药物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试验,所以一般经过正统医学训练的医师,会用
“有病推论”来假设病人身体有状况,所以先吃一些药物尝试治疗,看能不能把数值压下
来,因为这样通常做不会出什么乱子,但是明明有病却假设他没病,因此不积极治疗,后
面的麻烦更大。
但是法医的训练却不是这个样子。法律判决则是讲求证据效力,所以法医看到初筛结果一
定是惦惦不讲话,先去做复验之后再下结论。明明没犯罪的人,你拿薄弱的证据判他刑,
他因为坐牢而失去的人生你赔不起。对待罪犯跟对待病人是不同的范畴,贩毒者我们是希
望找证据判他死,但病人则是要找各种办法让他身体好。
医学系的训练,让医师们能够应付绝大多数病人的情况,但有极少数的状况,特别是关乎
法律层面的议题时,就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误判,甚至影响人的一生。而这次的巴比妥事件
,就是这样的一个黑天鹅事件。
以毒物的尿液检验来说,免疫分析的毒物初筛方法因为有一定比例的伪阳性机率(大约落
在 1-5% 之间),所以在法庭上,初筛是不具证据力的,必须要由更精密的仪器(现行的
黄金标准为质谱仪)检测的报告才能做为呈堂证供。
这次出现的争议就在于,有医界人士拿着毒物初筛报告去当作法院判决书,加上政治人物
的推波助澜,才酿成如此巨大的风波。
节录台大医院的曾伟杰医师几天前的文章中的一段话:
“临床检验和法医毒物检验的目的不同,临床检验是为了快速诊断治疗病人,法医毒物检
验是为了论罪(本案中是要找出是否有被喂药),所以法医毒物是绝对要避免任何 type
I error。”
https://0rz.tw/JSn8S
医学系的训练是要针对检测结果迅速做出反应好对症下药,而基础科学的训练则是先检视
方法是否正确,接着才会对实验结果做出判断。这没有谁对谁错,而是不同职业养成过程
中的训练方式不同所造成。
同样的一件事,因为职业养成训练的不同,会有完全不同的解读。
医师的解读:“感冒药里面不会有巴比妥,所以检测出阳性,代表幼儿园老师灌毒。”
生化学家的解读:“感冒药里面不会有巴比妥,所以检测出阳性,代表感冒药里面有其他
成分会与快筛试剂里面的抗体结合,导致弱阳性反应。”
因为现在医院还是普遍采用免疫快筛,所以感冒药和消炎药的成分是有机会跟抗体产生微
弱的非共价键结而有弱阳性反应。
有阳性反应不代表药物里面有巴比妥成分,而是检测方法先天的限制所导致的结果。
“生物检体中来自基质的干扰”,这是我教分析化学的第一堂课。“低于侦测极限
(LOD) 的讯号不具统计意义,视为背景噪声”,这是我教分析化学的第二堂课。
前天当新北又有孩童以免疫法被验出 BZD 的微弱讯号、社会上的恐慌情绪开始第二波的
蔓延后,乡民眼尖在新闻中撷取到一个画面是孩童的报告中,在“安非他命”那个项目中
也有读值(但同样没有过 LOD 阈值所以被判定为阴性):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86984704.A.582.html
这再再说明了免疫法的限制。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食药署的滥用药物尿液筛检的委员会里
面,委员们这几年不断在倡议,既然质谱仪在台湾已经非常普遍了(拜十多年前的食安风
暴之赐),这些传统毒品的初筛都应该全面改采用质谱仪才是。
当然,所有的改革都很难一步到位,更何况是在原本的老办法并没有出什么乱子的情况下
。我相信这次的巴比妥事件,可以做为一个契机,让政府和民众都去审视,目前在技术面
和法规面,我们的极限,以及不是不可能的改变。
我想说的是,做为一个还算对得起台湾的分析化学家,我也建议未来各大学给医学系一年
级学生的普通化学课程中,一定要增加“分析化学”的章节,以确保未来学生们在医院执
业时,更能够周延地判断各种生化检验报告背后代表的意义。
台大化学系 徐丞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