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请放最后面 违者新闻文章删除
1.媒体来源:
联合报
2.记者署名:
记者陈宛茜/台北即时报导
3.完整新闻标题:
膨风履历、砸钱拿国际奖 建筑界“台湾之光”乱象频传
4.完整新闻内文:
近期发生设计师以“台湾唯一受邀参展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为名,向政府申请到近
400万元的高额补助,展出后才被踢爆所参加之展根本与世界第一大建筑展无关。这只是
冰山一角,Netflix“创造安娜”电影引发讨论,近年建筑设计界也掀起一股“创造台湾
之光”的风气,建筑师、设计师、建筑设计系所学生花大钱参加各种靠报名费赚钱的国外
奖项、展览,再“外销转内销”制造“台湾之光”的假象。
媒体经常报导各种得国际建筑、设计奖项的“台湾之光”。教育部以得国际奖项作为学校
绩效指标、教授凭指导学生得国际奖项累积升等积分、还有地方政府把公共工程拿国际奖
项当KPI,却不管这些所谓的“国际大奖”,许多其实只是某国的地方奖项、或者根本只
是靠报名费赚钱的买奖型奖项。
阳明交大建筑所终身讲座教授曾成德表示,国际间出现一种被业界称为“paid award(付
费奖)”或“vanity award(虚荣奖)”的奖项。这种奖报名费惊人、但“报名即得奖”,
参加者付费就能打造辉煌履历、镀金成“国际咖”。之前石虎设计师风波中便出现此类“
国际大奖”。
还有一种美国某州建筑协会的奖项,限定只有在该州注册或工作的建筑师方可参加,在美
国就是地方奖、会员奖,在台湾也被包装成“国际大奖”。
除了拿国际奖项,还有另一种“创造台湾之光”的高招—打工变设计者。伦敦举办奥运前
,台湾一位建筑师自称是伦敦奥运主场馆的设计者,媒体争相报导,惊动他的前公司HOK
—真正的奥运主场馆设计者,来函要求下架相关报导,指这位“台湾之光”只是曾经担任
该公司的建筑师助理。建筑是集体创作,国际级建筑作品动辄上百人合力完成,但只有公
司的负责人才有资格说自己是设计者。台湾近年发生多起建筑师助理宣称自己是国际建筑
的设计者、或是把打工公司的得奖作放进履历,招摇撞骗变身“台湾之光”。
建筑评论者阮庆岳观察,近十年台湾公共工程和建筑设计学界吹起“拿国际大奖”的风气
,却未搞清这些奖项的分量,认为只要是欧美日的奖就是国际大奖。一个国际设计奖奖项
繁多,加上学生奖项属鼓励性质、并不难拿,台湾设计学系趋之若鹜。该奖的报名费破万
,但台湾每年报奖的数量名列前茅,多到该奖还来台湾设办公室。
阮庆岳担任设计系主任时,曾被要求带领学生拿国际设计奖“冲业绩”,他却拒绝。他表
示,如果以拿奖为目的,一整个学期的设计教育,就必须为“做出得奖作品”量身打造,
设计教育的理念整个遭扭曲。曾成德指出,曾有国际调查发现,台湾学生是全世界学生中
“最怕失败”的族群,他认为这种“为得奖而得奖”的“得奖教育”,就是让台湾学生“
怕失败”的源头。
一个名列世界四大的设计奖项,台湾得奖数多年来名列前茅,还有好几年站上世界前三名
。但是,台湾的设计水准有跟着得奖数提升?这些求学时期便因夺奖“站上国际舞台”的
设计人,出社会后持续维持“国际前段班”水准?阮庆岳坦言,台湾这十年的设计水准,
并未因为屡夺国际大奖而提升、拥有国际水准。
曾成德分析,国际建筑、设计奖项的“国际标准”,往往跟台湾独特的美学和文化无关。
然而在现阶段“愈在地愈国际”的世界潮流之下,反而是拥有台湾特色的建筑与设计作品
,才能真正“站上国际舞台”。因此,刻意迎合国际标准拿奖的作品,对得奖者未来的职
涯反而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建筑之美不只在于外型,更在于人与建筑、土地的关系,这是多数受限于距离、只能“纸
上作业”的国际建筑奖所无法关照到的。公共工程为了拿国际奖项,容易沦为只重视建筑
外型、拍照美感,因而压缩了必须花时间经营的人与建筑的关系。曾成德表示,真正重量
级的国际建筑大奖如普立兹克奖,都会派“秘密客”实地勘察建筑作品。
台湾国际处境艰难,因此有“让世界看到台湾”的焦虑。曾成德认为,这种对“台湾之光
”的渴求,可从早年对少棒等国际运动赛事的全民关注窥见,近年则投射到建筑设计界的
国际奖项。
阮庆岳认为,台湾建筑设计界想要“让世界看到台湾”,与其“朝贡”式地花大钱报名国
际奖项、参加国际展览,还不如扎扎实实地办一个具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媒体,邀国际评
论家与国际作品,在掌握台湾美学的核心条件下,让台湾作品与国际作品同台较劲、对话
。他表示,日、韩国的建筑设计能量,都是在创办拥有国际话语权的杂志后逐步提升。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udn.com/news/story/7270/7230951
6.备注:
※ 一个人一天只能张贴一则新闻(以天为单位),被删或自删也算额度内,超贴者水桶,请注意
※ 备注请勿张贴三日内新闻(包含连结、标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