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夜间植物园为穿梭行人打光 植光计画植人

楼主: NEDYA ( )   2023-06-03 08:38:29
夜间植物园为穿梭行人打光 植光计画植人都得益
2023年06月01日
环境资讯中心
特约记者廖静蕙 报导
位处台北市区、占地达8.2公顷的台北植物园,开放时间含括夜晚。为了兼顾植物与行人
的需求,行政院农委会林业试验所及与中强光电艺术文化基金会合作展开“台北植物园植
光计画”,改造园区内和平西路口至博爱路出入口间,435公尺步道的夜间光照环境。昨
(5月31日)记者会上宣布启动,除透过恰如其分的光线引导行人前进,不忘顾及周遭生
态,并打开行人的五感体验。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42425355_8c6e6fe68c_b.jpg
台北植物园植光步道。图片来源: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提供。摄影:丰宇影像
植物园肩负植物保育 夜间照明只为君
台北植物园由行政院林试所管辖,目的是收集海内外热带、亚热带植物进行栽培、试验。
1896年开园至今,收集的植物逾2000种。林试所长曾彦学致词时指出,台北植物园常被大
众视为公园使用,要求全日无休开放,但其实植物园扮演着传递植物知识、资讯的重要角
色,除了教育解说,还兼具研究功能。
曾彦学表示,“植物除了提供研究人员研究,也和人类一样需要休息。”植物园和公园最
大的不同在于,植物园肩负保育植物的使命,因此环境要尽可能维持自然韵律,提供植物
良好的生长环境。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42190444_b08e676ec9_b.jpg
左至右依序为沁弦设计总监林靖祐,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姚政仲、董事兼照明
设计顾问周炼,林试所所长曾彦学、原长企业总经理刘克昌、林试所副所长吴孟玲。图片
来源:行政院农委会林试所提供
在考量园区生态环境后,植光计画透过重新设计灯具、调整位置,“减光”为较不影响昆
虫的色温波长,并解决原本照度不均等的问题。游客不管从博爱路或和平西路大门入园,
都能透过逐渐递减的照明光源,自然适应园区的低度照明。尤其当荷花池畔的亮度减至最
低需求,格外地展现夜间植物生态。
“灯光不仅用以妆点城市,也能借由适度收敛与自然达成和谐平衡。”长期致力推广友善
光环境的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姚政仲表示,为了安全,只一味地强光照明,其
实在光与暗反差越大,反而不利眼睛适应环境的能力。此次与台北植物园合作“植光计画
”,重新思考光线的运用,“植光计画说明了让行人安心行走的路,并不须过度的亮光。

当光线调整到刚刚好,不但改善视觉,也让听觉、嗅觉及触觉等感官得以开放。中强光电
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兼照明设计顾问周炼认为,改造后的台北植物园,不只带来视觉感受
的转变,同时提高人们对于花香、草木、风声、虫鸣鸟叫的感知能力。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42500303_fac15ca8c2_b.jpg
调暗光源有助打开人的五感,感受花香、鸟鸣及风声。图片来源: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
会提供。摄影:丰宇影像
“能多暗就多暗” 减光要求考验照明规划
参与本次计画的照明设计师林靖祐表示,第一次遇到业者不要求夜间照明要很亮,而是“
能多暗就多暗”,深具挑战性。在放眼皆是植物的植物园,没有一株植物须要为它打光,
“照明”全为了人们的需求。
植光计画将原有每盏20瓦的灯具,调整为8瓦的亮度,并将原本人行道上两排的灯具,减
为单边。20瓦虽然很亮,却只照亮下方,布开的范围也不大,而在调整高度及计算分布范
围后,光效不输于过去。减光不但友善生态与人体感官体验,更达到节能省电的边际效益

“广泛的照明谈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林靖祐目前任职沁弦筑影照明设计有限公司总监,
他解释,照明的概念不完全依赖灯光,大自然本已赋予不同亮度的光,只有伸手不见五指
的之处,才需要人类发明的灯具。他认为,与其追求照明数量、让光度极大化,不如重视
质,让刚刚好的光线,避免明暗对比过大而造成视觉上的不适感。因此,“在黑夜中看见
萤火虫发光,也会觉得好亮!”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42190649_f0f33186cb_b.jpg
台北植物园自2016年起,便着手调降植物园内路灯高度。图片来源: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
金会提供。摄影:丰宇影像
长期改善照明 感召专家一起来
园方表示,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夜间人造光会对动植物有影响。例如:长期观察靠近灯源的
槭树及漆树等落叶树种,发现其秋季红叶或落叶物候现象延迟、延长。夜间人造光也可能
造成树木叶芽提早打开、生长异常,并且干扰植物传粉者的行为,进一步使植物开花及果
实产量减少等。
为了用路人的需求和照顾植物生理,台北植物园自2016年起,便着手调降植物园内路灯高
度,采用照射地面的矮灯,减低夜间泛光灯散射对于植物的影响,并于2020年提出“台北
植物园:减光护生・都市绿洲计画”参加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举办的“台湾光环境奖
”。
虽然未能获奖,却吸引时任评审团主席的周炼注意,认为这项计画十分有意义,并进一步
促成植光计画,照亮疫后逐渐增多的行人脚步,减少对生物生理的影响。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942500198_0231d9b259_b.jpg
植光步道空拍照。图片来源:中强光电文化艺术基金会提供
这项计画不须全园实施。园方为此设置“植物小区”限制开放时间,减缓晨间运动的民众
对植栽区的干扰,夜间关闭小区便不须照明设备,让昆虫及植物沉浸在自然的黑暗之中。
台北植物园长范素玮说,照明是为了人的需要,植光步道借由灯光指引行人前进,之外的
园区并没有照明的需要,也不希望人为干扰,因此不会进一步使用照明设备。
https://youtu.be/Yx-rmRYrVe4
https://e-info.org.tw/node/236891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