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医疗现场篇 白袍真心话:作为家属,我花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3-04-26 06:24:48
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陈洁
摄影/林彦廷
共同采访/方德琳、杨惠君、黄浩珉;核稿/杨惠君、方德琳;责任编辑/黄钰婷、张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
医疗现场篇
白袍真心话:作为家属,我花钱让家人试细胞治疗;作为医师,没科学实证我无法推荐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Tx9vwdj.jpg
曾经也是病人家属的台湾大学免疫学权威江伯伦医师,在医者与家属两个角色之间,对细胞
疗法心中有着不同的挣扎。(摄影/林彦廷)
对多数癌症病人来说,只要有活下去的一丝机会,就会努力尝试。癌症细胞治疗在近年成为
那道曙光,但一次动辄百万的疗程、如天文字的细胞专有名词、无法确定的疗效,都让病人
及家属犹豫再三:试了,可能倾家荡产、效果不彰;不试,徒留遗憾。
同时身为病人家属的临床医师,两种角色,却有不同的挣扎与选择。作为病家,他们明白不
放弃任何希望的心情;但作为医师,他们也发现癌症细胞疗法与一般传统治疗不同,是一种
合法、但没有临床试验证实疗效的治疗。对于最讲求实证数据的医师而言,细胞治疗是矛盾
的存在,让他们难以跨过内心的坎,轻易建议病人尝试。
在得知父亲确诊肺腺癌第四期的那天,专长细胞免疫学的台湾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台大
小儿科医师江伯伦,不再只是一名总在诊间理性分析、提供病人治疗意见的专业医师,他多
了病人家属的身分。
卖了一栋房为癌父做细胞治疗,正统医疗也不敢停下
“那是2007年,医师告诉我,父亲不太乐观。”坐在台大医院检验大楼的研究室里,江伯伦
语气平静地说著16年前他初面对父亲癌末的消息,表情已经看不见当年的冲击。化学治疗、
标靶治疗,只想着能做的疗法他都想让父亲尝试,包括当时台湾法律还没有通过的细胞治疗
,江伯伦也让父亲尝试接受。那时台湾还未有相关规范和发展,他选择有和日本合作的生技
公司,把父亲检体送到日本去做自然杀手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培养,最后让
父亲接受了6剂NK细胞治疗。
后来,他父亲又活了7年9个月,这让江伯伦卖掉一栋房子来负担治疗的费用。“对一个癌症
病人家属,能做的都做,当下没办法考虑那么多,”但江伯伦也强调,至今其实没办法知道
是哪一步做对了、哪一种疗法奏效,“因为我父亲所有正统的癌症治疗都没有停下。”
另一名医学中心主治医师也有同样的经验。在岳母确诊肺癌时,除了使用标靶治疗药物“艾
瑞莎”(Iressa),他奔走询问有没有其他治疗方式,可以让岳母的病情好转?最后他也选
择让岳母进行NK细胞治疗,但他看不出特别的效果,只让岳母打了一剂就停止,岳母后来继
续使用艾瑞莎标靶治疗,病情也控制不错。
当医师成为病家,那种不计一切,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的心情,与一般人无异。但矛盾的是
,他们虽然深知病人不论如何都想活下来的心情,每每在诊间遇到有癌友询问,是否建议进
行细胞治疗,仍不敢贸然给出正面建议。
特别是,治疗费用极为昂贵之下,在《特定医疗技术检查检验医疗仪器施行或使用管理办法
》(后称《特管办法》)通过后,又需要病人全自费去做,又没办法确定癌症细胞治疗究竟
有没有效果,让许多医师很难过得去自己心里医疗伦理和实证医学训练的那关。
台北荣民总医院放射肿瘤科主治医师吴元宏就提到,共遇过10多名病人对他表示曾有寻求细
胞治疗的经验,其中有一名胰脏癌病人,是30多岁的上班族男性,家境小康,两个小孩只有
国小年纪,他是家里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但因化疗无效,为求一线生机,花了200万近乎全
部的积蓄,最后仍在3、4个月内离世。吴元宏说:
“病人的心情我们理解。但除了要让病人知道有什么选项之外,有效性如何也要了解,不是
孤注一掷选择尝试。”
诺贝尔得主以身试药治癌,但迄今国际仍无大规模疗效实证
江伯伦的实验室是台大做最多细胞研究的实验室,他是台湾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 DC
)研究领域的专家,也多次亲炙树突细胞发现者、2011年获颁诺贝尔奖的加拿大学者史坦曼
(Ralph Steinman)讲座。2007年史坦曼罹患存活率不佳的胰腺癌后以身试药,应用树突细
胞治疗自己的癌症,延长了预期存活的寿命,开启细胞疗法的希望;在他过世后3天,被宣
布获得诺贝尔生医奖。
因此,由病人自己的癌细胞抗原,去训练体内的自然杀手细胞、树突细胞、T细胞等认识它
们,加入特定细胞激素培养、扩增和活化“已经认识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再注射回体内,
帮忙病人以自己的免疫能力去清除癌细胞。这个原理,江伯伦认为确实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但现实是,相关的医疗目前的进展还在半路上,癌症的细胞疗法除了以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CAR-T)治疗血液肿瘤外,“其他的免疫细胞运用
在癌症治疗,至今国际都没有明确的文献证明疗效。”
(延伸阅读:〈【图解】细胞治疗4大问:它能成为癌症新希望吗?治疗费用、风险与挑战
有多少?〉)
因此,即便是细胞免疫领域的专家,他们愿意以自己或家人来试药,做为科学家,如果没有
大规模和实证医学的证明,他们仍不敢宣称“有效”、更不敢就此向病人“推销”或宣传。
因为若无严谨的临床实验对照,零星病人的成功或失败,都很难判定是个案、或者是病人同
时使用其他治疗的效果。
江伯伦说,如果有病人询问,他会选择将细胞治疗的原理、研究现况都分析出来,让病人自
己决定。细胞治疗要价不斐,医师在面对病人询问时,也会要他们衡量自己的经济状况再做
决定。有在执行细胞治疗的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郭于诚在解释完原理
后,会首先问病人:“有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或有没有足够的保险,来负担治疗费用?”
如果病人回复“没有”,他就不建议接受这个疗法。
细胞疗法原理机制是什么?
郭于诚表示,每个人每一天体内都有几百颗、几千颗的细胞正在癌化,但身体内有一套免疫
机制,可以辨识不好的细胞进而将其清除掉。当一个人得了癌症,就代表免疫机制可能有某
个地方出了问题,因此癌症细胞疗法的原理是将免疫细胞拿到体外来重新扩大、训练,再输
回人体内和癌细胞作战。
体外训练并没有修改细胞本身,而是加上细胞激素让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变强,台中荣民总医
院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李冠德说,“细胞激素就像新的装备、更丰富的营养,让细
胞吃饱喝足、获得力量再回去作战。”
2018年,台湾以《特管办法》规范6种自体细胞治疗,其中也包括癌症自体细胞治疗,并以
自然杀手细胞(NK)、树突细胞(DC)、细胞激素活化杀手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
r Cell, CIK),以及DC-CIK合并治疗为主。
比健康食品审查还容易的《特管办法》,断了病人申请补助的路
https://i.imgur.com/55anF6X.jpg
《特管办法》通过后,免除了一切试验规范,细胞治疗的申请方式好像比“健康食品”的审
核还要宽松。(摄影/林彦廷)
2018年《特管办法》通过后,癌症细胞治疗开了大门,医院只需要找好制备细胞的生技公司
,并向卫福部提出文献佐证、申请计画书,核可后就能直接提供民众治疗。
在《特管办法》之前,医疗院所若要做细胞免疫治疗,只能申请人体试验或以“恩慈条款”
方式进行,再向医院人体试验伦理委员会(IRB)提出申请,但每个医院申请恩慈使用的同
疾病病人只限3人。江伯伦说,《特管办法》之前,台大曾申请使用NK细胞治疗胰脏癌和胆
囊癌的患者,但效果并不明显,也可能和病人已经第四期有关。无论恩慈条款或人体试验,
病人都无需付费。
江伯伦提到,在《特管办法》实施之前,也曾想向IRB提出NK细胞治疗完整的临床试验计画
,“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跟病人讲到底有效没效,毕竟要有一些实际证据才比较好讨论。”但
不久,《特管办法》就在当时通过,免除了一切试验规范,而且全部治疗都需病人自己付费
。他不禁感叹,如今细胞治疗的申请方式好像比“健康食品”的审核还要宽──健康食品要
有实质“保健功效”的科学证据,并且不可以让民众认为具有治疗效果等种种规范;细胞治
疗直接打在人体身上,但却不需要证明疗效。
台中荣民总医院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李冠德也表示,申请《特管办法》的癌症细胞
治疗,只需要检附文献资料就好,文献中的细胞是其他国家做的也可以,许多生技公司更是
在法规通过后才成立,更不可能做出临床试验,因此《特管办法》下的治疗,几乎都没有国
内自己的临床试验数据。
最离奇的是,《特管办法》主管机关卫福部的部长,似乎也没有搞清楚法规现况,部长薛瑞
元接受《报导者》记者采访时强调,目前《特管办法》治疗申请,医院必须先申请人体试验
,通过人体试验伦理委员会、做完试验后才能申请《特管办法》治疗,“我们的医事司审查
不会那么草率。”
但《特管办法》通过时任职医事司司长、现为健保署署长的石崇良表示,确实《特管办法》
规定的6项自体细胞治疗,可以“免除临床试验”,医院只要提出文献、国外的临床试验结
果来申请;除非是申请其他治疗,才需要在国内先申请临床试验。
癌症细胞疗法的真相:有效的副作用大、副作用低的无法证明疗效
癌症细胞疗法真正具有突破性效果的,目前并不在上述自然杀手、树突细胞等部分,而是透
过基因工程方式,把经训练可辨识癌细胞的受体转殖在病人T细胞身上的CAR-T,在血液肿瘤
癌症如急性白血病、淋巴瘤上有划时代的显著效果。2012年,美国第一代治疗的儿童白血症
患者Emily,如今已成年,癌细胞完全清除。
2017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核准了第一个CAR-T治疗产品Kymriah,如今已通过6种
CAR-T产品。台湾也通过了相关药证,全球临床研究百花齐放。
台湾主流生技公司和台大等医学中心,也以CAR-T为开发和治疗的方向,但CAR-T治疗十分昂
贵,一名病人平均1,200万元。目前食药署核准CAR-T可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以及复发性
或难治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患者。
石崇良日前表示,国内目前已有7位使用CAR-T细胞治疗的癌症患者。健保署医审及药材组组
长黄育文说,目前已经完成“医疗科技评估报告”(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HTA)
,专家先开会初核后,近期将与厂商讨论,下一步再召开专家会议审查、共同拟定会议,最
终决定健保给付范围。
https://i.imgur.com/YUpOYv3.jpg
无论有无进行细胞疗法的临床医师都认为,免疫细胞疗法只能定位在“辅助性治疗”,不建
议病人放弃正规治疗、单独使用。(摄影/林彦廷)
不过,CAR-T技术难度较高、风险也更高,且细胞在体外有经过修改,未归类在《特管办法
》中,而是被归类为制剂,以药品方式来管理。但《特管办法》占大宗的自然杀手(NK)细
胞疗法这类,在主流国家已非发展主流。
那CAR-T细胞治疗真正突破性的关键在哪里?江伯伦说,CAR-T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发现了明
确“癌细胞抗原”(CD19)。
CD19是在人体所有B细胞上都有的抗原,所以对所有B细胞相关的血液癌症,包括B细胞急性
淋巴性白血病(B-ALL)、慢性淋巴性白血病(B-CLL)、非何杰金氏淋巴瘤(B-NHL)的专
一性很强,把CD19再转殖入病人的杀手细胞T细胞后,就成了“CAR-T”,所以CAR-T可以明
确攻击癌细胞。但同样的,CAR-T目前的限制,就是对其他非B细胞的癌症和实体肿瘤效果并
不佳。
其他的癌症并没有找到像CD19这么关键的抗原,即便训练过的免疫细胞也像乱枪打鸟,不确
定攻击到的是不是癌细胞。“目前并没有找到关键抗原,来有效治疗实体癌症,看不出这类
治疗对哪一种癌症特别有效,所以,实际效果没办法预期,是我认为癌症细胞治疗最主要的
问题,”江伯伦提到,因此,国际癌症细胞疗法研究都转向往CAR-T这类更高阶的领域发展
;对比之下免疫细胞目前全世界仅剩台湾、日本仍进行较多癌症细胞治疗。
不过,很多人都认为,细胞疗法是用自己的细胞,再打入体内,副作用极低,所以法规可以
放宽松。但江伯伦指出:
“效果不明的免疫细胞疗法,确实严重副作用不多;但像CAR-T这类效果好的,其实副作用
并不小,因为它启动了病人的杀手细胞T细胞,也可能让T细胞过度防卫、反而攻击自已,引
发像SARS、COVID-19这样的自体免疫风暴(Cytokine Storm)。”
所以,目前已有人开始研究CAR-NK,将T细胞替换成NK细胞,看看能否在有同样疗效下、降
低严重副作用的机会。
治疗选错战场:限末期病人使用,他们花大钱真买到更大的生机吗?
一般疗效未明的新技术或新疗法,若现有其他疗法的选择下,会以现行疗法下无效或末期病
人先使用,让这些病人多一项选择。目前《特管办法》也是规定癌症细胞治疗只能用在两种
病人身上:癌症第一至三期标准治疗无效者及第四期实体癌,两者都是后期、预后不佳的患
者,细胞治疗成为“死马当活马医”、最后一线生机的选择。
然而我们访查发现,其实无论有无进行细胞疗法的临床医师,都一致地认为,目前的免疫细
胞疗法,只能定位在“辅助性治疗”,意即,都不建议病人放弃原本的正规治疗、单独使用
;而现行选择细胞疗法的病人,又全都是自费买单,限制末期才能采用,有可能让病人负担
庞大费用,却不一定是效益最大的治疗策略。
江伯伦认为,如果真的要使用细胞治疗,应该结合成为癌症标准治疗的一环,而且应该是在
早期使用,效果会比末期好,“一公分见方的肿瘤,大概有10的11次方的癌细胞。如果用化
学治疗,能把癌细胞杀到剩下100颗,但这100颗还是会再长起来,然后复发、转移,这是癌
症治疗难的地方。细胞疗法的角色,可以做为这些少量癌细胞的清除。”
他表示,如果癌症病人刚化疗完,抵抗力低,此时再把养精蓄锐的细胞回输进去,用这些细
胞来杀剩下的癌细胞,效果会更好,“但细胞疗法不可能去杀大规模或全面扩散的癌细胞。

石崇良坦言,当初《特管办法》会订定限缩末期病人使用,没有特定考量,“仅是卫福部的
咨询小组讨论出来的结果。”
中国医药大学是执行《特管办法》最积极的医院之一。郭于诚也在最初期就参与其中,“一
开始没有人知道,哪些病人适合、哪些病人不适合,其实都是根据日本、根据国外发表的文
献跟论文来推论。”
经过4年多执行的结果,郭于诚才慢慢有些心得。他认为,确实不是所有病人都适合细胞疗
法:
“当癌症还没有落地生根,变成一整颗肿瘤,癌细胞还在身上流动的时候,或许是最适合用
细胞治疗、用免疫力来对抗的时间点。这时候如果没效,等肿瘤变大就更难发挥作用。所以
不管是第几期的癌症病人,医师可以考虑先把肉眼可见的大肿瘤切除,接着再去做细胞治疗
,或许比较能发挥预期效果。不过,这些理论仍然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明。”
https://i.imgur.com/JztaZo6.jpg
中国医药大学新竹附设医院放射肿瘤科主任郭于诚认为,先把肉眼可见的大肿瘤切除,接着
再去做细胞治疗,或许比较能发挥预期效果。(摄影/林彦廷)
医界治疗无共识,吁公开《特管办法》后执行数据
目前并非每一个医师对于细胞治疗的使用方式有共识,郭于诚坦言:
“连我们自己在临床端也都没有共识,所以到底对哪些人会有效?哪些人会没效?我们在一
开始要给病人做治疗之前,其实也没有太多的依据。”
根据卫福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一共778人进行癌症细胞疗法,代表政府有足够的资讯
,可以分析目前细胞治疗的效果,至今未有过相关公开数据,但从我们访问的生技业者到临
床医师,都呼吁应该公布国内的数据供专业人士及病人参考。
吴元宏认为,民众除了有尝试的权利,同时有知情的权益,政府应该在不违反病人隐私的状
况下,尽可能做到资讯公开。政府依然可以要求在某一时间点开始统一收集资料,有意识地
评估疗效。
执行过100多例癌症细胞治疗的李冠德,也希望政府能公开治疗的成果。但他推论,迟迟未
见公开数据,是因为各家医院收案的人数过于悬殊,各家计画标准不一,难以算出可信的数
据:“只做两个个案的医院,一个肿瘤缩小、一个没效,这样效果是50%吗?这样的数据反
而会误导病人。”
石崇良表示,若细胞治疗只使用在某一类病人上,都呈现比较好的结果,或是若都是危急病
人而呈现很差的结果时,就会对民众有所误导;况且因为癌症患者的期别、年龄等许多风险
因素无法校正统计,因此不应轻易公布目前《特管办法》下的治疗数据。但他表示,目前正
在审查中的《再生医疗法》提到,未来对于民众知情同意须揭露哪些项目,将会授权子法订
定。
但薛瑞元日前在再生医疗双法草案记者会中指出,不管是目前的《特管办法》或未来的再生
医疗双法,所有的个案在接受治疗后,医院都要提交报告给卫福部,卫福部会持续追踪个案
状况,了解是否有哪些病人不适用,或某类治疗执行后会出现禁忌症。薛瑞元表示:
“我们会定期2年,可能会公布统整报告,但会采取谨慎态度,避免不适当的比较。例如同
一种治疗若在不同医院,就不会公布个别医院执行效果,否则让民众认为某家医院治疗效果
较佳,但可能是因为个案原本的状况就不同而影响数据。”
如果要让癌症细胞治疗被放在对的位子、用适合的方式治疗,还是得回到临床试验来证明有
效果。不过,江伯伦认为,目前细胞治疗已形成市场,一个病人花费动辄百万起跳,生技公
司、医院都没有诱因再花大钱投入研究,政府也并未提供相关补助。
https://i.imgur.com/lq1fIzF.jpg
执行100多例癌症自体细胞治疗的台中荣民总医院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李冠德,也
希望政府能公开治疗的成果。(摄影/林彦廷)
被忽略的正统癌症治疗,近50年进展快速
吴元宏表示,美国自1971年推动《国家癌症法案》(the National Cancer Act),目标是
要“消灭癌症”,他们投入大量资源来达到目标,例如提供给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经费,
从一开始的2.27亿美元(约新台币68亿元),到2019年已上升到60.1亿美元(约新台币1,81
7亿元)。50多年来,他们持续统计正统癌症治疗的状况,结果发现从预防、早期发现到治
疗,在近50年来都有了明显的进展,病人存活率也提升、治疗副作用愈来愈低。
美国临床肿瘤医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以大事纪方式列出过去1
70年的癌症治疗进程,发现在法案通过后,癌症治疗上有飞速的进展,包括手术、放疗、化
疗等疗法问世、发现致癌物、批准标靶药物等,都逐步成熟与普及。
2021年,法案通过的50年后,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分析发现,所有
癌症的死亡率下降了27%,尤其子宫颈癌、胃癌的死亡率下降了7成。而肺癌、口腔癌、膀胱
癌死亡率下降,也反映出民众对癌症的警觉提高、菸税导致吸菸人口比例减少,成人吸菸率
从1960年代的42%下降到2018年的14%;而女性乳癌、结肠直肠癌死亡率下降,也可归功于早
期筛检、治疗逐步普及。
2015年,鼻咽癌第四期的病友卡斯柏(王宥钧)连署在国发会平台发起“癌症免疫细胞疗法
修法法案”连署,有5,000人连署促成《特管办法》,一名医学中心医师看见如今的乱象感
慨:“当年我拉着亲朋好友,投了10票赞成票,因为我认为民众有尝试的权利(right to t
ry),政府也应该给予空间让民众有机会得到治疗。”但现在,他偶尔会冒出后悔念头,“
不知道当初这10票是否是对的”,因为台湾的细胞治疗虽然在合法下进行,但民众缺乏对于
细胞治疗的了解与评估依据,很难好好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花上大笔金钱来治疗,更遑论有人
反而因而放弃了有明确实证的正统医疗,花了大钱、不一定买到更好的治疗策略。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www.twreporter.org/a/regenerative-medicine-physicians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