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恐惧比病毒更危险──联合国设立“打击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3-04-18 07:23:01
1.媒体来源:少年报导者
2.记者署名:文字/郑涵文;画面动态设计/黄禹禛、黄世泽;核稿/杨惠君;审阅/包修
平;责任编辑/陈韵如
3.完整新闻标题:
恐惧比病毒更危险──联合国设立“打击伊斯兰恐惧症国际日”
4.完整新闻内文:(摄影/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Majdi Fathi;画面动态设计/黄
禹禛、黄世泽)
https://bit.ly/3MOM9LU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一系列自杀式恐怖攻击事件,称为“911事件”。这一系列攻击出
自伊斯兰教极端组织“盖达组织”,并非伊斯兰教的本质,却开始让全球对伊斯兰教和穆斯
林的恐惧与误解急遽上升,穆斯林被妖魔化成激进分子,甚至是和西方社会无法融合的危险
人类。
这样的误解和仇恨,联合国认为已经形成了一种“仇恨的流行病”。2022年3月,联合国大
会通过一项决议,呼吁开展全球对话以促进包容、和平、尊重人权和宗教多样性,并将每年
的3月15日订定为“打击伊斯兰恐惧症国际日”(International Day to combat Islamopho
bia),今年(2023)3月进行了首次宣誓活动。
什么是伊斯兰恐惧症?
伊斯兰恐惧症,也被称为“恐伊症”,据联合国的报告《伊斯兰恐惧症的工作定义》,是指
对穆斯林的偏见、仇恨和恐惧,以及延伸出来的骚扰、暴力、恐吓等针对穆斯林的恶意行动
。受害对象通常是“有伊斯兰教特征的人”或“被辨识为穆斯林的个体”。
自从911事件发生后,“穆斯林等于恐怖主义分子”甚至一度变成一种电影类型,蓄胡、包
头巾的角色常被塑造成罪不可赦的反派。伊斯兰教也因为少数极端事件,被认定为一个暴力
、歧视性别且恐惧同性恋的宗教,是西方理想价值(民主、言论自由、性别平等)的巨大威
胁。
这些偏见还会因为其他因素恶化,例如歧视性的国家政策、公众人物的仇恨发言及大众媒体
传播。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就举例,印度警方过半人员普遍认为穆斯林比一般人更可能犯罪。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有多国政府诬指穆斯林的集会是病毒超级传播事件的源头。
媒体的负面传播也有加深偏见的效果。一份研究分析60多万篇荷兰新闻,发现“激进的”、
“极端主义的”、“恐怖主义的”最常被用来形容穆斯林;假如一起恐怖攻击和穆斯林有关
,很容易被不成比例地大幅报导。另一份研究则分析瑞士18间印刷媒体,发现许多文章描述
穆斯林“缺乏融入社会的意愿”,但讲述他们日常生活和成功融入社会的故事的例子反而极
少,仅2%。
这个现象被专家认定为一种新型的种族主义(Racism)。不像过往的歧视以生理种族为基础
,伊斯兰恐惧症的歧视是从宗教延伸出来,再叠加各种偏见(包含民族的、种族的、仇外的
、经济的、性别的、宗教的)之后的结果。这样的歧视,背后也反映许多人对于伊斯兰教与
穆斯林文化背景的不了解。
伊斯兰、穆斯林、阿拉伯有什么不同?
伊斯兰(Islam)
伊斯兰字意为“顺从”或“和平”。伊斯兰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根据穆斯林说法,西元
7世纪时,先知穆罕默德接受天启,传递一神信仰。该教称呼神为阿拉(Allah),“伊斯兰
”则意指臣服(于神),信仰的追随者被称作穆斯林;经典则是《古兰经》,共有114个章
节。
相关的国际组织是伊斯兰合作组织(Organisation of Islamic Cooperation,简称OIC),
有57个会员国,规模仅次于联合国。当中包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国家及以穆斯林为主体的
国家。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及维护穆斯林的权益。
穆斯林(Muslim)
伊斯兰教信徒被称作“穆斯林”,阿拉伯文的意思是“顺从神的人”、“实现和平者”。目
前全球穆斯林约有19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南亚(巴基斯坦、印度、
孟加拉)、西亚及北非一带。
穆斯林的日常实践是“五功”:念作证词、礼拜、斋戒、天课和朝觐。
阿拉伯(Arab)
阿拉伯通常指的是阿拉伯人、阿拉伯国家或地区,也指阿拉伯语。
西元前8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出现早期阿拉伯国家,后来7世纪时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
起。目前全球有22个以阿拉伯人为主体的阿拉伯国家,约占世界总面积9%。
资料来源/非营利组织One-Forty、伊斯兰合作组织、中华回教博爱社
伊斯兰恐惧症如同一种仇恨流行病
伊斯兰恐惧症延伸出的各种暴力,从国家政策到个人行为都有。型态包括言语暴力、骚扰、
威胁、恐吓、肢体暴力(包含性暴力)、财产损害、涂鸦、冒犯信与文学、线上霸凌等等。
而各种线下事件还会触发更多网络上的仇恨言论,再恶性循环。撰写联合国报告《打击仇视
伊斯兰/反穆斯林仇恨,消除基于宗教或信仰原因的歧视和不容忍》的特别研究员艾哈迈德
.沙希德(Ahmed Shaheed)就认为:“伊斯兰恐惧症已达流行病的程度。”例如在新西兰
基督城的一起恐怖攻击发生后,网络上针对穆斯林的攻击言论上升将近7倍,且说词都和该
事件攻击者如出一辙。
许多国家制定的信仰限制和歧视性政策,都恶化穆斯林处境,尤其日常生活更是全面遭排挤
,从工作、教育、居住、公民或移民身分、医疗照护,都遭受不公平待遇。
伊斯兰恐惧症曾经造成的不公与暴力
宗教信仰自由层面
斯洛伐克:把注册清真寺或宗教团体所需的签名人数门槛从2万人提升到5万人,但当地穆斯
林人口根本没那么多
匈牙利:禁止非营利组织援助穆斯林移民,若违反就加税
西欧、北美:申请建造清真寺更容易被控违法、遭刁难
德国、法国、奥地利:关闭清真寺或礼拜空间
瑞士:禁止建造尖塔型的建筑
中国:清真寺“被迫翻新”,移除伊斯兰建筑特有的尖塔、阿拉伯刻文
身分层面
许多穆斯林被撤除公民身分,甚至被归为非法移民,如缅甸的罗兴亚穆斯林
难民、移民极难取得合理住所
移民申请更容易被拖延或拒绝。曾发生有穆斯林因宗教因素,不愿意和公务人员握手,就被
拒绝公民申请
工作层面
在穆斯林是少数族群的国家,穆斯林失业率较高、工资相对低,常常只能做相对危险且没有
保障的工作
更难进入政治、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
刻意订出在工作场合不能穿着宗教服饰的规定
穆斯林女性在职场上被解雇的机率跟同样教育水准及语言能力的白人女性相比,高出71%
教育层面
许多学生因穆斯林身分被孤立
美国的穆斯林学生因宗教被霸凌的机率是其他学生的两倍
多达8国的教育课纲里有与穆斯林相关的错误资讯
中国关闭多间阿拉伯语言、伊斯兰学校,影响50万名学生、监禁穆斯林学者
居住层面
穆斯林容易被收取更高房租或被拒绝租赁
部分地区设有禁止穆斯林买、租房子的歧视性规定
资料来源/联合国报告《打击仇视伊斯兰/反穆斯林仇恨,消除基于宗教或信仰原因的歧视
和不容忍》,2021年
 
穆斯林妇女遭三重歧视,成为被攻击的主要对象
比起制度上的歧视和不公,更糟的是穆斯林还可能遭受无预警的暴力攻击,且无人制裁。穆
斯林去清真寺礼拜却遭攻击的事件时有所闻;2019年,一名持枪男子在新西兰基督城的清真
寺里造成51死40伤。许多清真寺、社区、穆斯林的家和商店也会被毁损、被恶意涂鸦、丢动
物尸体,还有人的家门口被钉上猪头。而且这类攻击,在星期五聚礼日、宗教节日或各恐怖
攻击纪念日的前后更容易发生。
穆斯林女性则因为同时拥有女性、信徒、少数族群3种身分而遭遇三重歧视,成为仇恨犯罪
的主要攻击对象。高达8到9成遭受攻击的都是穆斯林妇女,且比男性接收更大量的仇恨语言
。斯洛伐克就曾发生一名男子试图在路上杀害围着头巾且带着宝宝的妇女。
网络世界同样暴力横行。调查发现,在社群媒体上拥有穆斯林的身分很容易被诬指为恋童癖
,或直接连结成性犯罪者;如果在社群媒体的个人档案上穿着宗教服饰,或单纯拥有阿拉伯
名,都很容易被诬控为恐怖分子或自杀炸弹客。
这些暴力甚至波及极多“不是穆斯林却带有穆斯林特征”的人。许多受害者都只是因为带有
穆斯林特征,例如肤色、国籍、戴头巾、用面纱、阿拉伯名字等,就遭歧视或攻击。穆斯林
男性或“外表像穆斯林的男性”更容易因为他们的长相、脸上的胡须而被认定有暴力潜质。
这种恐惧、不被信任和排挤感强的社会氛围让许多穆斯林觉得被污名、有耻辱感,且总是隶
属于“可疑群体”,生活备感压力。许多人为了能正常过日子而刻意隐藏身分、调整外观,
以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像穆斯林”,避免被怀疑或遭攻击。
https://i.imgur.com/BU83ow2.jpg
2019年3月17日,在新西兰基督城植物园的墙边摆着民众对清真寺袭击受害者的鲜花和对穆
斯林的哀悼信。(摄影/NurPhoto via AFP/Sanka Vidanagama)
如何打击伊斯兰恐惧症?
伊斯兰恐惧症造成了穆斯林生存艰难,而且已严重违反信仰自由及人权,极需改善。联合国
采纳伊斯兰合作组织的决议,将每年3月15日订为“打击伊斯兰恐惧症国际日”。
研究报告建议各国应废除干预信仰自由的限制和各种歧视性法规,尤其在工作聘雇、教育、
租屋、医疗照护、取得移民及公民身分等环节上,需强化法源、加强惩治仇恨犯罪的法律、
提供受害者机密通报机制。
除了消除制度问题,报告也建议国家提供公务人员、教育者反刻板印象的训练,并移除教育
课纲里的恐伊言论,再增补拥抱宗教、文化多元的内容。政治人物、政党在公众场合演说时
,要避免恐伊发言;媒体也应避免过度简化穆斯林,需尽量解释各种事件的脉络。雇主则应
尽力在工作场合中提供友善宗教的工作环境,且提供受害者通报管道。
发起《联合国关于仇恨言论的战略和行动计画》的联合国祕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Antoni
o Guterres)曾说:“《古兰经》提醒我们,国家和部落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彼此理解,多
样性是人类丰饶的资产,不该是威胁。”恐怖主义和极端暴力主义不能也不该和任何宗教、
国籍、公民身分或族群划上等号,才能维护人权和世界的多样性。
支持 #forSafeWorship ,捍卫宗教信仰自由
2019年3月新西兰基督城清真寺51死枪击事件后,联合国发起了“保护宗教场所的行动计画
”,除了给各国政府的政策建议之外,促成“以希望战胜恐惧”的世界,人人都可以成为包
容不同信仰、文化的世界公民一员,支持 #forSafeWorship(保护宗教场所) 。
这项计画的精神包括:
尊重:尊重每一个民族,以及其信仰、文化和历史
责任:搭建相互了解与合作的桥梁
多元:接受和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对话
团结:相互支持和同理,尤其是在对方悲伤或出现困难的时刻
当发生分化彼此的事件以及不幸的宗教场所攻击事件时,人们应彼此互相支持、站在一起,
强化团结的力量。你也可以参与联合国的“保护宗教场所行动计画”,并分享给周遭的人,
也可以在社群媒体上追踪“#forSafeWorship”这个标签,了解更多相关行动资讯。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kids.twreporter.org/islamophobi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