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李易安
摄影/杨子磊
设计/江世民
核稿/方德琳;责任编辑/张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经济分析篇
缺工海啸下,餐饮旅宿业能否迎来史上最有感调薪?
4.完整新闻内文:
餐饮旅宿业缺工孔急,但薪资成长速度仍不如其他产业。图为台北市晶华酒店内正在作业的
房务人员。(摄影/杨子磊)
https://i.imgur.com/imHn3TX.jpg
今年初,晶华丽晶酒店集团董事长潘思亮呼吁政府,让服务业引进外籍移工以解决缺工问题
,引起舆论譁然。劳动部随即以“建议业主先调薪”软钉子回应,暂时平息一场风波。
台湾餐饮旅宿业虽然拥有84万就业大军,但长期以来薪资低迷,平均年薪中位数仅36.8万,
远低于全体劳工薪资中位数50.6万,是台湾第二低薪族群。现在,餐饮旅宿正面临有史以来
最严重的缺工挑战,有没有机会也同步迎来史上最有感调薪?
《报导者》采访多位经济、社会学者,从台湾餐饮旅宿业体质、社会对物价控制的迷思,分
析餐饮旅宿业调薪的可能与限制。
对于台湾的餐饮旅宿业者来说,2023年是忧喜参半的一年。
2022年10月13日,台湾正式解除边境检疫措施,对国际旅客敞开大门。
根据经济部统计,2022年台湾餐饮业的总营业额,已经来到 8兆6,532亿元,不只终止连
续两年的跌势,也一举超越2019年疫情前水准;至于国际观光客人数,也已在2023年1月份
超过25万人,虽然只有2020年疫情前夕的3成左右,但和去年同期相比,已经暴增32倍。
然而不少餐饮、旅宿业者,近期却开始面临到另一个新问题:疫情期间离开的员工,似乎迟
迟不愿归队。
王品餐饮集团发言人朱文敏接受《报导者》采访时,便大喊“缺工”:“王品集团目前整体
大约还有10%的职缺找不到人,其他同业的比例应该更高。”
论及“缺工”成因,朱文敏认为,餐饮业在疫情期间大量裁员,而业绩畅旺的电子业和外送
产业,顺势抢走不少原本在餐饮旅宿业的劳工;雪上加霜的是,疫情也让许多劳工认为,旅
宿、餐饮业不够稳定,因此就算疫情结束,员工回流的意愿还是不高。
除了疫情因素之外,朱文敏强调,长期趋势本来就对餐饮旅宿业不利。
随着台湾生育率逐年下降,过去以年轻人作为员工主力的餐饮旅宿业,“缺工”情况只会愈
来愈严重──根据劳动部的统计,台湾的总劳动人口、以及44岁以下年轻劳动人口,正好都
是在疫情期间正式步入负成长。
台北晶华酒店暨集团餐饮董事总经理吴伟正则对《报导者》表示,尽管疫情期间已有80%的
员工调过薪水、房务人员的月薪“没人低于30,000元”,但台北晶华约1,000多个职位里,
仍有100多个处于悬缺状态,缺工率约为10%。
劳动部统计,也能让我们一窥缺工状况究竟有多严重:在所有产业里,餐饮旅宿业的“职缺
率”排名第二,已在2022年下半年来到4.1%的高点──换言之,餐饮旅宿业每100个工作岗
位里,就有大约4个找不到员工。
https://infogram.com/1pwxzkmzwv1n79bvl6xw1z93kdt9905lkkv
然而吊诡的是,尽管劳动力缺口扩大,但餐饮旅宿业的薪资成长却依然相对缓慢:和疫情前
的2019年相比,2022年餐饮旅宿业的平均月薪,只成长了4.11%,不只远低于制造业的12.34
%,也比服务业整体的5.49%还低。
此外,2021年台湾劳工的年薪中位数为50.6万,而餐饮旅宿业的中位数则只有36.8万;就算
餐饮旅宿业整体加薪两成,仍低于所有劳工的年薪中位数。
长期处在低薪泥沼的餐饮旅宿业,是否能趁此波求才孔急的机会大幅提升员工薪资呢?
https://infogram.com/1pnjqjvpjzwn5lcz7xv11m5yjphml0jwlrk
人事支出占成本结构大宗,餐饮旅宿业主调薪有压力
研究专长为劳动经济学的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樊家忠直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没有所谓
“缺工”问题,因为根据简单的供需法则,雇主只要提高薪资,劳工应征的意愿就会提高,
“政府并没有阻止你提高工资。”
然而餐饮旅宿业者,依然会因为一些考量而不愿大幅调高薪水,比如规模较大的业者员工数
比较多,一旦提高新进员工的薪资,旧员工可能也得跟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这种顾虑,反映了餐饮旅宿业的一个特性:它们属于劳力密集型的产业,在它们的成本结
构中,劳动成本的占比通常较高,因此更有诱因压低员工薪资,也相对不愿调薪。
若将电子业的龙头台积电,和旅宿业的龙头晶华做对比,不同产业的成本结构便一目暸然。
2022年,晶华酒店的人事成本占整体营收近28%;相较之下,台积电的人事成本却只占整体
营收的10.58%。若从成本结构来看,晶华酒店的人事成本,则高达总成本的35.74%;而台积
电的人事成本,只占总成本的两成左右。
虽然比起台积电,晶华调薪对公司获利的冲击较大,但平心而论,以现在晶华的经营成效并
不是没有调薪的本钱。吴伟正提到,此前房务人员平均薪资28,000元,此波缺工潮调薪之后
,没有人低于30,000元。若依此推估,晶华此波加薪幅度约7%,优于业界平均。
https://infogram.com/1p6kqnd657vxg9a5k75x7zld1wf33vn9703
根据晶华财务报表公开资料,2022年,晶华酒店税后纯利超过10亿元、净利率达18%;以晶
华约15亿的人事成本,即使调薪20%,人事成本增加3亿多,2022年税后纯益仍能维持12%,
晶华仍有余裕再帮员工调薪。
然而,晶华是业界龙头,经营绩效数一数二。若以餐饮旅宿业整体情况看,业者平均调薪的
空间又有多大?
根据经济部于2020年的调查,台湾餐饮业的税前净利率达10.8%,比零售业的7.9%、和批发
业的6.7%高,代表餐饮业目前确实有调薪空间。只不过,餐饮业加薪15%后,税前净利率便
会降到5.5%,比批发零售业低。此外,即使加薪15%,餐饮业的薪资中位数也只有42.3万,
仍然不及批发零售业的48.3万。
这就是目前台湾餐饮旅宿业的困境:除了几家大型龙头公司外,企业能加薪幅度有限。即使
倾能力所及加薪15%,仍然赶不上其他行业水准,从业人员依然无法摆脱“低薪”宿命。
30年来产业体质未提升,无法带动薪资成长
目前的服务业“缺工”状况,有部分可能是因为疫情趋缓、需求突然增加,但这个因素造成
的缺工,只会是短期的现象;整体工资的涨幅,终究还是要看产业的特性和走向。图为位于
竹北的享平方ShownSquare购物中心,去年底刚开幕时,平均缺工4成。(摄影/杨子磊)
https://i.imgur.com/FNa1FQH.jpg
政治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庄奕琦认为,目前的“缺工”状况,有部分可能是因为疫情趋缓、需
求突然增加,导致劳动市场出现“摩擦性”的配对困难,让雇主一时找不到员工。
但他强调,这个因素造成的缺工,只会是短期的现象,无法带动薪资大幅上涨,整体工资的
涨幅,终究还是要看产业的特性和长期走向,“但以餐饮旅宿业的体质来看,工资上涨的可
能性相对是比较低的。”
关于产业的“体质”,经济学家一般会使用“附加价值率”来检视。
所谓的“附加价值”,指的是某个产业的“生产总值”(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就是“总营收
”),扣掉原物料、半成品等“中间成本”的数值,可以用来衡量生产活动本身创造出来的
价值,举凡员工薪资、企业净利、租税负担、折旧等项目,都是附加价值的一部分。
至于“附加价值率”,则是“附加价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这个比例常被用来衡量产业
的竞争力,若某产业附加价值率有显著提升,便代表其技术、竞争力也愈来愈强。
https://infogram.com/1p1ryr00e50r5rcmq7dpykn32xf6k21dvgq
根据主计总处的统计,台湾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于2011年跌至19.88%的低点之后,便开始
一路攀升,并在COVID-19疫情期间的2020年,来到了32.51%的高峰;其中,半导体厂商所属
的“电子零组件制造业”,升幅更是尤其明显,甚至于2021年来到48.87%,反映了台湾半导
体业的强大竞争力,也带动半导体产业薪资跳升。
相较之下,服务业的附加价值率则几乎没有太大变化,从1981年至今都维持在67%左右;而
餐饮旅宿业的附加价值率,甚至还在近10年内下跌了超过3个百分点。
换言之,虽然晶华酒店的获利亮眼,但整体来说,旅宿餐饮业依然是个附加价值率停滞的产
业,也因此尽管缺工孔急,但终究因为获利成长有限,很难大幅加薪开出足以跟制造业抢工
的薪水。
樊家忠指出,台湾制造业(尤其科技业)的附加价值能持续成长,主要是因为台湾在国际产
业链里,找到了一个附加价值相对高的位置,而且技术仍在不断变革,“台积电的制程每年
都有突破,但餐饮业、旅馆业,就不太容易有类似的技术突破。”
此外,台湾本身的市场虽然不大,但制造业的产品可以出口、供国外消费,要扩大市场也相
对容易;相较之下,餐饮旅宿业若要扩大市场量体,就只能让餐饮集团、旅馆业者去海外拓
点,或依赖观光客入境消费。
然而庄奕琦提醒,观光业是个拥有大量“外部成本”的产业,“简单说就是,就算个别旅馆
业者提升服务品质,但如果周边环境乱七八糟,观光客还是很难被吸引进来,所以特别需要
政府做整体的规划管理。”
近期阿里山高级旅馆开幕后,遭旅客抱怨“房间看出去都是铁皮屋”,或许便是一个例子。
低技术门槛易召集产业后备军,业主递延加薪决策
不过话说回来,只要旅宿餐饮业的附加价值提升、公司有赚钱,员工的薪水就会跟着变多吗
?樊家忠认为,这种说法是个“错误的直觉”,因为即使附加价值率提升、提供了加薪的条
件,但企业主仍会看劳动市场上,人力供给的难易程度而定,“比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一
个劳工的工资高低,是看某个劳工的生产力,也就是他对公司盈利的贡献度来决定的。”而
餐饮旅宿业基层员工的技术能力相对低、比较容易被替代,因此尽管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大
增,工资上涨的幅度依然有限。
樊家忠以近期出现的Chat GPT为例,假如这个新技术,能为软件工程师提供辅助、提高工程
师的生产力,那么软件工程师的工资可能就会提高;相较之下,送餐机器人的出现,则可能
让员工的效益,相形之下比机器人还要低,平均工资就很难提升。
除了新科技之外,有些雇主可能也会预期,政府迟早会开放外籍移工投入旅宿餐饮业,为基
层职缺提供人力,因而迟迟不愿将薪资调高──晶华丽晶酒店集团董事长潘思亮,近期便经
常呼吁政府开放旅宿业雇用移工,或许也反映了这种心态。
樊家忠指出,如果引进移工的动机,是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是因为职缺找不到合适人选,那
么对台湾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靠移工所挤压出来的企业利润,不只非常有限,也不是
长期发展的好方法,甚至反而会拖累产业升级的速度。
中研院经济所的副研究员杨子霆接受《报导者》采访时则强调,台湾餐饮旅宿业长期的低薪
处境,也和全球分工体系、以及中国的崛起有关:中国和台湾分别于2001、02年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后,台湾政府也大幅放宽厂商西进限制,制造业大量外移到中国成立生产基地,形成
“台湾接单、中国生产”的两岸分工模式。
https://infogram.com/1p6kpxkq513yywb5kwnl7wwj37a36nxqk9q
根据主计总处的统计,1990年代初期,台湾的制造业从业人数,曾占整体就业人口近50%;
然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据却只剩下约35%。这些因为产业外移、而被传统制造业释放出来
的劳动力,受限于劳动需求和技术门槛,往往难以在其他制造业找到工作,因此只能转向服
务业──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餐饮旅宿业,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现大量的劳动力供给
,从而进入了长达20年的薪资停滞期。
基本工资带动,韩餐饮旅宿薪资成长高于台湾
韩国的旅宿餐饮业和台湾一样,也面临附加价值率下降困境,但劳工薪资涨幅却优于台湾。
图为韩国江原道一家传统餐厅内场备餐情形。(摄影/Getty Images/Chung Sung-Jun)
https://i.imgur.com/u84BaYL.jpg
产业结构和台湾相似的韩国,也能证明附加价值率是否成长,并不是决定工资成长的唯一因
素。
事实上,韩国的旅宿餐饮业和台湾一样,也在面对附加价值率下降的困境,但劳工的薪资却
仍能保持成长:2013年,韩国旅宿餐饮业的劳工里,只有14.37%的月薪超过200万韩元(约
新台币4.6万元);然而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已经来到了近40%;。
除了旅宿餐饮业之外,韩国劳工整体的薪资成长,表现也明显优于台湾。
https://bit.ly/3KmoK1G
2009至2022年间,若不考虑物价因素,台湾劳工的平均月薪从42,299元成长至57,728元,成
长幅度为36.48%;而同个时期的韩国平均月薪,则是从185.5万韩元(约新台币4.3万元)成
长至288万韩元(约新台币6.7万元),成长幅度达55.26%。
为什么?韩国究竟做了什么?让薪资成长速度明显比台湾快呢?
庄奕琦认为,原因可能是韩国市场被财阀垄断的情况更为严重,也让政府更有诱因或压力,
去介入劳动市场、提高工资。“台湾比较没有这么强烈的劳工意识,也是因为我们的劳资关
系,没有像韩国那么严重对立。”
台大社会学系副教授刘华真关于台韩社会运动的比较研究,也从劳工运动和环境运动史、以
及产业型态的角度,提出了可能的答案。
她指出,1980年代的台韩两国,都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但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流、工
厂规模较小,导致劳工要串连罢工相对困难;相较之下,韩国的企业规模较大、员工数众多
,因此工厂劳工也更容易聚集,策动大规模的罢工。
刘华真解释,“韩国的薪资斗争,使用的方式和日本比较接近,是所谓的春斗、秋斗,用罢
工的方式去和资方协商,要求调高薪资。”相较之下,台湾过去则是由国营企业扮演“火车
头”的角色、率先调薪,私营企业再陆续跟上,而劳工运动的力量相对薄弱。
关于这点,由政府制定的基本工资,也是一个值得观察的指标。
https://infogram.com/1p93xxnljnk5r7i71522zrqlyqf0d7xn6j
从2008年至今,韩国的基本工资以时薪计,已从3,770韩元(约新台币87元)调升至9,620韩
元(约新台币222元),上涨幅度达155%;相较之下,台湾同期间的基本工资涨幅,则只有8
5%左右。
薪资成长缓慢的另一成因:“平抑物价”、降低成本的迷思?
政府政策的拉动、加上劳工薪资谈判能力,让韩国旅宿餐饮业在附加价值没有明显成长的情
况下,还能维持薪资增长,台湾能否如法炮制呢?
事实上,接受《报导者》采访的学者,几乎每个人在论及韩国薪资时,都会提醒一件事:虽
然韩国薪资成长速度比台湾快,但连带地,韩国物价增幅也高于台湾。
吴伟正便直言,“大家都觉得服务业薪资不够、希望加薪,觉得加薪就找得到员工 但调
升工资会造成物价上涨,有调等于没调。”更糟的是,台湾政府和社会对物价上涨极为敏感
,“现在光是茶叶蛋从10块变13块,就会上新闻了,”他说。
换言之,相较于韩国着重薪资成长,台湾政府反倒更看重物价的平抑,而台湾社会对物价上
升的敏感,也成为业主无法大幅调薪的说词之一。
庄奕琦指出,一个经济体若要繁荣发展,本来就需要温和的物价上涨,因为这样才能让厂商
愿意投入生产;假如原物料价格不断上涨、而整个社会又有坚持平抑物价的心态,便容易压
缩到企业利润和员工薪资,陷入“低薪低物价”的恶性循环。
乍看之下,台湾的低物价似乎能缓解“低薪”问题,但在全世界物价飞涨的背景之下,这种
心态也会导致台湾人的“国际购买力”恶化,在购买进口商品、出国旅游时深受其害。
樊家忠则指出,台湾政府确实过于迷信价格管制,背后的原因可能还是“为了选票”,而价
格管制“就是最廉价的买票方式,反正政府也不出任何钱,只要出一个政策、一个命令就好
,但这种做法非常不好。”
他以“油电冻涨”的议题为例:“政府用补贴的方式把油电价格压低,不只没办法用价格去
调节供需,还会导致台电中油钜额亏损,终究还是要全民买单,也等于是用全民的纳税钱,
在补贴用电、用油大户,造成严重的不公平。”
台湾政府对于市场的干预,除了呈现在能源价格上之外,也经常体现在日常的消费之中──
近期农委会“蛋价冻涨”的传闻,就是很鲜明的例子。
https://infogram.com/1pqmny6m9ylwwebqrymn1kqz1ls0vpdpr16
行政院也曾于2021年12月指示成立“物价联合稽查小组”,针对餐饮业者查缉“是否存在不
法业者囤积物资、联合操控价格”,并以道德劝说的方式,要求厂商“缓涨”;然而当时厂
商涨价的原因,主要仍是国际原物料涨价,而不是囤积物资、更不是联合操控物价,要求厂
商降价,根本毫无法律依据。
若细看由法务部、经济部等跨部会组成的物价联合稽查小组新闻稿,也能发现一件事情:法
务部并没有证明厂商在“哄抬囤积、操控价格”,却经常将“查缉不法”与厂商降价、缓涨
的讯息放在一起,强调是政府“与业者沟通”、请业者“共体时艰”,俨然将政府干预市场
的作法当作政绩。
但不论如何,台湾社会过度追求平抑物价的心态,长期下来,不只会影响整个社会看待经济
议题的框架、迫使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甚至可能也会被业者拿来当作拒绝调薪的理由、或成
为业者难以调薪的原因,因而成为薪资成长缓慢的一个结构性因素。
循此,台湾餐饮旅宿业的低薪现象,确实存在许多结构性因素,比如制造业外移的历史、旅
宿餐饮业难以创新的产业体质、台湾社会看待劳工权益和物价的文化心态,这些都不是一朝
一夕容易解决的问题。
然而这波缺工潮,也反映了台湾经济近期的两个重大变化:一方面,台湾劳动人口正式开始
萎缩;另一方面,因为中美贸易战回流、后来又因为疫情而畅旺的制造业,也开始和餐饮旅
宿业抢工。
这些变化,固然为台湾的餐饮旅宿业带来了不小挑战,却也提供了薪资调涨、政策讨论的契
机;然而长期来看,台湾餐饮旅宿业若要有更永续的成长,如何提升附加价值、透过观光或
海外拓点来扩大市场,仍然是更关键的因素。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bit.ly/3UqbR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