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疫情3年了,你好吗?──7大关键数据,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3-01-19 00:00:07
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陈洁
摄影/林彦廷
设计/江世民
数据分析/柯皓翔;核稿/杨惠君;责任编辑/陈思桦、黄钰婷
3.完整新闻标题:疫情3年了,你好吗?──7大关键数据,解析全台逾900万人感染、1万5千
人死亡下该被看见的事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y7hsV7k.jpg
虽然政策已从清零转向共存,但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重症,许多专家建议,接种3剂才算完整
接种,高危险族群更建议追加接种第4剂。台湾的疫苗接种率,前两剂接种率近90%、三剂完
整接种率达76%。(摄影/林彦廷)
2020年1月21日开始,台湾进入了漫长的COVID-19新冠疫情时代,口罩、隔离、快筛,封境
,足足3年之久。你还好吗?身边的亲人还平安吗?疫情3年,大家都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也被迫建立起新的生活守则和态度。
过去3年,光是官方统计数据,全台即有逾920万人感染,平均每2到3人就有一人确诊;更有
1万5千人不幸罹难,新冠病毒极可能是2022年国人第三大死因。每一个数字底下,都是我们
一起走过的路和必须面对的挑战,《报导者》统整疫情爆发以来7个关键数据,解析数据下
台湾防疫的利弊、以及与国际的差异。
数据1:感染率39.2%
与英美日相当,但实际感染人数可能为官方统计2至3倍
回顾疫情在台湾3年,发生2次较大规模的群聚感染。首次在2021年5月,潜藏的社区疫情大
爆发,单日确诊180例本土案例,双北进入三级警戒,一路到同年7月26日结束。短短近2个
月时间,本土案例增加近1万4,000例。当时的感染人数虽不比现在,但因疫苗才刚开始接种
,民众几无保护力,造成人心惶惶。
第二次为2022年4月,Omicron变异株成为台湾主流株,其特色在于传播力极高(Rt值可达15
),但致死力明显较低,民众的疫苗接种状况也较前2年高,每日确诊数开始上升,至今(2
023年)每日皆有万例以上,超过924万人确诊过。截至2023年1月7日,已有11万1,568人重
复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发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表示,重复感染者中约有
十分之一,即1万多人从来没有接种过疫苗,这类民众若为高风险族群,重复感染的重症风
险依旧很高。
https://i.imgur.com/eiGavpB.jpg
相较欧美等多数国家,在2020年疫情初就面临大量感染,台湾撑到了2022年才出现疫情高峰
,且在一年内就有900万人次感染。
目前台湾的感染率为39.2%,计算英国约为35.9%、美国30.4%、日本25%,以及韩国57.7%。
不过,自2020年即抵台、目前为疾病管制署疫情监测顾问的台湾大学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
究所助理教授安亚克(Andrei Akhmetzhano)表示,由通报个案统计的感染率,可能和实际
感染的人数落差大,因为各国的通报情况不同,例如有些国家要求民众轻症确诊后直接在家
,就不会成为确诊数字;此外,在台湾目前感染率39.2%,但实际感染人数估计至少是2倍,
也就是900万人感染,实际可能是有1,800万人以上已染疫。
数据2:每百万人口657人死亡
高于日韩星,新冠恐名列2022年十大死因第三位
根据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资料,疫情3年台湾COVID-19染疫死亡人数逾1万5,000人,几乎
都集中在70岁以上人口,占了约77%。病毒入侵人体后,需要靠免疫系统来将病毒清除,因
此免疫力不佳者,是COVID-19的高危险群,最大宗的即是年长者、慢性疾病患者、免疫不全
者,在3年疫情之下,死亡比例最高的也以这些族群为主。
https://i.imgur.com/ItFvE4O.png
此外,从全年总死亡人数来看,2022年总死亡人数为20万7,230人,相比2021年的18万3,732
人,增加2万3,498人。这也是内政部46年统计以来最高,首次超过20万人。
以各国的每百万人累计死亡率来看,可以明显看到英国、美国在2020年初期,死亡率就急速
攀升,而一开始便采清零防守的亚洲国家,如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在2020年都属平稳
。以台湾来看,在2021年中有些微增加,但大幅上升是从2022年4月开始,即Omicron疫情大
爆炸时期。
截至2023年1月12日,台湾每百万人口累计死亡数为657人,美国为3,250人、英国3,183人、
韩国634人、日本494人,新加坡则为305人。
https://i.imgur.com/4Exjhcg.jpg
对此,前卫生署长叶金川表示,从台湾与各国的COVID-19死亡数来看,台湾属于中前段班,
主要影响的因素为“长者的疫苗接种率”。他认为,新加坡死亡数低,在于长者人口比例较
低,加上养老院等机构强制打疫苗,长者的疫苗接种率比台湾来得高。而日本虽然死亡数较
低,但部分原因在于日本的感染比率较低,疫情还在延烧中。
他指出,所有的民众几乎都会被感染,而各国所采取的策略究竟带来怎么样的效果?例如台
湾属于严格中逐步放宽政策,不拖也不挡;日本并未彻底与病毒共存,因此感染率仍低;中
国则采取极端清零,却又瞬间躺平,“这些政策有没有差异?防堵确实有好处,让病毒愈来
愈弱化;放宽到什么程度没问题?社会可以承受多少的量能?有没有排挤其他有医疗需求的
人?这些都需要明确的数据来佐证比较。”
死亡率高低关键:筛检速度、疫苗覆蓋、抗病毒药物使用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詹长权分析,台湾Omicron疫情自2022年5月起持续,至今每日确诊数始终
维持万例以上,死亡数也在十位数到百位数间。他指出,“Omicron是2022年台湾最多人得
到的疾病。台湾自2022年5月到12月,平均每分钟至少25人得到COVID-19、平均每2小时有5
人死于新冠肺炎,且与台湾历年十大死因相比,Omicron可能列居2022年台湾十大死因的第3
位。”
https://i.imgur.com/jaOeUNc.jpg
根据卫生福利部公布的2020年、2021年十大死因,两年的前五名皆没变,依序为癌症、心脏
疾病(高血压性疾病除外)、肺炎、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COVID-19则在2021年名列第19名
,共896人染疫病殁。
2022年,一共1万4,699例本土死亡案例。依照前两年的死亡人数计算,COVID-19会落在十大
死因的第3名。
安亚克表示,2022年台湾确实增加了非常多病例,也要考虑超额死亡(Excess mortality)
的情况。“多数死亡个案都是有合并其他疾病的,弱势群体因为COVID-19感染而导致重症或
死亡无可避免;大流行浪潮之下,也可能有个案得到其他疾病,但未能即时治疗。”
叶金川认为,有些民众是“隐藏式”的死亡,也许因为COVID-19引起但没筛检、没通报;也
可能本身疫情跟COVID-19无关,但因为在疫情高峰发病,没有进入医院就医而死亡,两者在
2022年应皆有增加。
台湾新冠“超额死亡”人数估计达6,000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超额死亡(Excess Mortality)是指特定地点与时期估计
的总死亡人数,与没有特殊事件(如COVID-19)之下预计死亡人数的差额。差额有可能是CO
VID-19直接导致死亡,或是疫情期间因为医疗资源、年长者本身身体情况不佳,因COVID-19
而间接导致的死亡。而光是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间,全球超额死亡人数估计就达
1,490万例。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詹长权接受《报导者》采访时表示,超额死亡一直存在,死因统计常常有
所不足,在急性传染病期间更明显,因为死亡数字增加太快,遗漏正确的死因归类的机会就
愈大。因此面对传染病,例如流感、COVID-19,若要评估一个国家疫情造成死亡的真实数字
,都应该涵盖超额死亡。
台湾2022年的死亡人数为20万7,230人,相较前一年死亡人数18万3,732人,增加2万3,498人
。而2022年COVID-19死亡个案为1万4,699人,较2021年多出8,799人。詹长权说,这是最大
量的超额死亡,还需要扣除因自然老化而死亡的个案,每年台湾约有1、2,000人,因此COVI
D-19超额死亡粗估约6,000多人。
詹长权认为,台湾在2022年的死亡人数并不低,相较于周边亚洲国家,在疫情开始的前2年
,都有不少死亡数,也从中学到一些作法,但台湾是在2022年大量增加个案,“这一年的表
现比许多国家都来得不好。”他认为,2021年台湾在Alpha株流行、三级警戒期间,也因为
一开始仅采取PCR确诊,漏接一些个案,超额死亡应不低,但至今没有看到明确的讨论与统
计。
他表示,导致2022年死亡人数较高的原因包括:台湾的筛检速度不够快,增加确诊者重症机
会;许多国家免费发放快筛试剂,增加民众采检意愿,但台湾仅限于长者等特定族群;疫苗
覆蓋率不及死亡数较低的国家,如新加坡的长者接种率接近100%;最后则是抗病毒药物的用
药对象较为限缩,中年族群较难快速取得。
此外,在死因归类上,也有不够精确的问题。指挥中心在2020与2021年,针对COVID-19采“
全死因”统计,即只要确诊就算COVID-19死亡个案。但2022年则采审查制,认定死因与COVI
D-19有关者才算,因此在2022年6月,指挥中心曾一次排除603例死亡个案。在死亡证明书上
的甲、乙字段有记录COVID-19,且非到院前死亡或急诊快速死亡皆算。叶金川表示,过去严
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因为死亡人数不多,是采全死因统计。不过若非全死因统计,
就会受到人为影响,端看医师在判断上是否认为COVID-19是病人的主要死因,各国比较也会
相形困难。
数据3:新冠病毒5大变异株
Alpha、Omicron为大流行关键,台湾流行期较国际晚近半年
由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及全球顶尖科学家签署协议与成立的“全球共享流感数据倡议组织”(
GISAID)开放平台上,各国主动上传的COVID-19确诊病例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序列,截至20
23年1月9日,已经超过1,450万笔。这些数字,代表人类努力抵抗病毒之时,病毒也不断进
化求生存。
https://i.imgur.com/DoZhkrb.jpg
2019年SARS-CoV-2初被发现时为武汉病毒株,但到2020年暑假,已经不到全球占比的10%,
取而代之的是从2020年3月,欧洲发生大规模疫情,变异出棘蛋白S基因上“D614G”胺基酸
位点的变异株,这成为变异株的基底,至今所有的病毒株,都由这个D614G变异点上演化而
来。
自此至今,一共有5种变异株曾被WHO列为“高关注变异株”(Variant of Concern,VOC)
,分别为:Alpha、Beta、Gamma、Delta,以及Omicron。其中,Alpha株在2020年9月于英国
被侦测,并在同年12月造成全球流行;几乎同时出现的Delta株,则接续其后,在2021年3月
席卷全球,而后Omicron在2021年11月现踪,自2022年至今皆为强势变异株。另外,Beta与G
amma株则相较前3种,影响范围较集中在南非与巴西。
台湾本土流行的变异株,则以Alpha、Delta与Omicron为主。2021年4、5月开始的华航诺富
特饭店群聚事件到三级警戒期,病毒株以Alpha株为主;Delta株则在下半年的屏东枋山案、
幼儿园群聚案为主。至于Omicron则在2022年4月起流行至今,这些在台湾各时期主流的变异
株,相比世界各国的大规模传播期,台湾皆晚了将近半年。
是否还会出现全新变异株取代Omicron?专家各持看法
目前全世界流行的变异株都不尽相同,例如中国以BA.5的子系BF.7为大宗、新加坡流行XBB
、台湾本土疫情则以BA.5、BA.2.75为主,但境外移入定序也有XBB、BQ.1等变异株。不过,
这些变异株都出自同源,属于Omicron的亚型,而Omicron自2021年11月底现踪,至今仍稳占
全球强势变异株的位子。
尽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医学系教授斯图亚特.雷伊(Stuart
Campbell Ray)在这波中国疫情爆发时提出警告,认为中国成为病毒大量传播的温床,将会
出现全新的变异株。但截至目前中国仍以Omicron变异株为主。长庚大学新兴病毒感染研究
中心主任施信如则认为,Omicron目前趋于稳定演化,至少在农历过年结束前,应不会有全
新变异株诞生。
台大儿童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台湾感染症医学会名誉理事长黄立民表示,自己并没有太乐
观,他认为Omicron不会是最后一种变异株:
“即便是Omicron,它依然在变、没有停过,一波接着一波,子代的变异也不见得毒性就会
愈来愈低,即便至今流感也有几年突然变得严重,所以随时要观察、保持警戒。”
(延伸阅读:〈COVID-19病毒变身全解析:从Alpha、Delta到Omicron,重要变异怎么发生
?疫苗保护力追得上吗?〉)
数据4:2021入境人次仅14万
边境封锁政策趋严,台湾与亚洲国家解封时程迟欧美近1年
台湾交通部观光局数据显示,疫情之前,2019年来台旅客全年共1,186万人次,为历年新高
;但在2020年初疫情出现后,台湾3月即宣布全面禁止旅客入境、转机,且所有入境者皆需
隔离检疫14天,“锁国”政策几乎持续了整整3年。2020年入境人次骤降至137万、2021年甚
至仅有14万人、2022年截至11月为59万人。尽管2020年台湾几无疫情、2021年英美陆续已走
向“解封”,但台湾依然坚持围堵政策,直到2022年才迎来Omicron疫情,并宣布从清零转
向到共存模式,在短短1年内快速增加感染人数,并于2022年9月才开始放宽边境政策。
不过,从数据来看,亚洲国家的政策与开放封锁时程类似。
https://i.imgur.com/xJkJvtu.png
以日本、韩国、新加坡为例,也都在2020年3、4月左右祭出严格边境管制,直到2022年之前
入境人数都非常少。而在2021年底Omicron开始出现、流行时,由于仍不清楚Omicron的威力
,如日本就在当时先宣布“外国人禁止入境日本”的政策,待观察Omicron会带来的影响后
再调整政策。
这3个国家都在2022年初就陆续开放边境与境内管制,走向与病毒共存。新加坡在2021年底
提出“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VTL)计画”,2022年3月以“疫苗接种者旅游架构(Vaccinat
ed Travel Framework)”取代、韩国在2022年6月提出入境PCR阴性报告取代隔离、日本也
在同时开放外国观光团入境,相较之下,台湾仍算更晚开放的国家之一。
英美边境管理较亚洲宽松,只在疫情初期“封城”要求民众不出门
https://i.imgur.com/6JtNFjD.png
相较于亚洲,英国、美国的入境人数就显得起起伏伏,边境政策也较为宽松。事实上,他们
几乎没有明确的禁止外国旅客入境政策,至多在疫情初期曾针对个别疫情严重的国家短暂限
制。但两国都曾在2020年上半年选择境内限制“封城”,要求滞留海外的公民尽快搭机回国
,境内民众不要出门、至多出门采买、保持社交距离等。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上半年一波疫情结束后,英美的入境人数都有明显上升。但在2020年
末,Alpha变异株(旧称为英国变异株)于英国首次被侦测且开始流行,当时Alpha株相较之
前的病毒株,传播力增强,致死率未知,且疫苗甫研发,各国都还未开始接种,引起人心惶
惶。因此,各国开始限制民众入境英国,包括欧盟、加拿大“断航”,边境邻国封锁陆海空
边境,让英国“被锁国”。
数据5:大众运输人流一度减少6成以上
三级警戒期间形同“自主封城”,居家办公成新型态
https://i.imgur.com/9TpV74d.jpg
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由于台湾采最严格的接触者疫调、追踪的清零手段,2020年一整年,
台湾仅800多人确诊,相较欧美都在一开始面临严峻的疫情,台湾犹如活在“平行时空”,
尽管生活有诸多不便限制,但确实在防疫上获得很好的成效,因此企业并没有采取居家办公
。根据Google社区人流趋势报告显示,当时台湾民众使用大众交通工具的比例,与2020年2
月之前相比减少约25%。
直到2021年5月,自双北蔓延到全台的三级警戒,台湾正式迎来第一波社区感染疫情,由于
警戒时期要求严格,各企业也多采取居家办公、学校停课,因此民众留在家中的时间大增,
影响最大的是捷运、公共汽车等大众交通工具的使用情况,在三级警戒期间,减少了约6成左右
,民众大幅减少移动,形同“自主封城”。小吃店限制仅能外带、娱乐场所皆有使用限制,
街上的人潮也比以往相比明显减少。
随着三级警戒结束,2021年下半年,大众交通运输使用又慢慢回归日常,但Omicron疫情在2
022年4月爆发,彼时人流又减少近5成。
数据6:疫苗3剂完种率76%
65岁以上长者前三剂疫苗接种率近8成,四剂接种率仅4成多
新冠疫苗初期各厂牌多以2剂为完整接种剂型,第3剂为基础追加剂,但研究发现,疫苗接种
2剂,2个月后保护力即开始下降,Omicron变种病毒流行后,突破性感染增加,许多专家建
议,接种3剂才算完整接种,高危险族群更建议追加接种第4剂。
台湾的疫苗接种率,前两剂接种率近90%、三剂完整接种率达76%。以65岁以上疫苗接种率来
看,第一剂接种率86.7%、第二剂83.9%、追加剂(第三剂)77.3%、第二次追加剂44.7%,到
第三次追加剂为9.9%。
https://i.imgur.com/988iI8E.png
黄立民认为,虽然生活已经与病毒共存,但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重症,对于高风险、年者长者
依然非常有效。“从头到尾面对COVID-19的做法都没有改变,就是打疫苗、勤洗手、戴口罩
。打了疫苗就算感染,得轻症就不是坏事,但现在大家愈来愈不去接种疫苗,这就是问题关
键。”
他表示,从国际研究来看,疫苗最快2个月效果就降低,目前每3个月就建议接种一剂疫苗,
未来可能以3~6个月接种一剂疫苗为方向,“主因仍是病毒的变化速度太快,很快就减弱了
疫苗效果。”王必胜也在1月5日的记者会中坦言,未来拟定一年接种2次mRNA疫苗或蛋白疫
苗Novavax。
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建璋认为,接种疫苗的保护力维持时间,目前看来一剂比一
剂短。他建议,未来疫苗应该要更精准地掌握时间接种,“以前只需要考虑覆蓋率,早打晚
打只要有打就好,但现在要在疫情快上升的时候打,才能让疫苗真的达到保护效果。”
针对确诊过的民众,李建璋说,确诊后6个月再接种疫苗,此时产生的“混合性保护力”(h
ybrid immunity)是最强的,可以有效预防重症。不过,疫苗抗体浓度依然会随着时间下降
,在病毒没有明显变异或变强的情况下,可以依疫情状况、是否前往高风险国家,选择是否
再补种疫苗。
此外,政府监测方面,李建璋建议,应持续统计每日的确诊个案数,才能即刻监测疫情走向
,“重症、住院率相较疫情发展晚2周;死亡数更是落后疫情4周的指标!”他认为,台湾应
依照美国,积极采用下水道侦测系统,可以从下水道的病毒检测状况,提早1周预测疫情走
向,“台湾要建立这个系统,共存不代表躺平。”对此,王必胜表示现已进行中。
疫苗之外,叶金川表示,目前看来重复感染比例并不高,未来若政策要长期接种疫苗,那就
应以接种最新的疫苗作为优先考量;更重要的是,政府应该积极进行社区血清抗体检测,了
解是否几乎多数民众都感染过COVID-19,才能借此了解台湾的疫情走向。
数据7:药物防重症率可达89%
有效抗病毒药Paxlovid申请正式药证中,日本、中国新抗病毒药物问世
药物治疗的原理分成3大类:
1.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包括瑞德西韦、两款抗病毒药物──默沙东的莫纳皮拉韦(Molnup
iravir)及辉瑞的Paxlovid都属这类。
2.增强人体抗体反应,为单株抗体,目前台湾使用复合式单株抗体(Tixagevimab + Cilgav
imab),但此类药物对BA.2.75.2、BA.4.6、BQ.1、BQ.1.1、BF.7及XBB皆无效。
3.阻止身体过激的发炎反应,包括类固醇老药地塞米松、安挺乐Tocilizumab(免疫抑制剂
)、爱灭炎Baricitinib(免疫抑制剂)。
根据指挥中心最新修订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临床处置指引”第22版建议,
单株抗体、瑞德西韦与抗病毒药物,都建议在病程早期使用,才能有效降低病毒对人体的伤
害;而类固醇等用药,则用以降低身体发炎反应,避免发生免疫风暴。
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所长谢兴邦表示,由于病毒不断变化,目前治疗用的单株
抗体已经宣告无效,美国也已经撤销所有治疗抗体的EUA(紧急使用授权);“3年疫情的战
争下来,第一年有了疫苗,但疫苗可以预防重症,不能完全防止民众被感染;此时高风险者
感染后,能够让整体风险下降、‘清理战场’的就是抗病毒药物。”
谢兴邦指出,目前台湾的第一线用药是Paxlovid,若出现交互作用,医师才能改成使用Moln
upiravir。前者在临床试验时认为预防重症可达89%,后者为30%左右,“但在去年(2022)
香港的真实世界数据看来,两者的数字为69%、59%,相去不远,因此建议可以将两者都放在
第一线用药。”此外,谢兴邦说,目前这两款药物在美国、台湾都在送件申请正式药证,未
来一旦通过,使用上就能回归一般药品,除了按照医师判断给药外,民众甚至也能自费买药

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也并未停歇。谢兴邦在疫情以来持续关注药物发展,他表示,目前有两
款药物正在发展,第一是日本塩野义制药(Shionogi)开发的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Xocova(
Ensitrelvir),已在2022年11月通过日本EUA,并与中国在隔月签订独家贩售协议;韩国则
不愿意给予EUA,希望该药改申请有条件批准(conditional approval)。不过,该药目前
并未在大型医学期刊提出预防重症数据,也还未提出价格,谢兴邦说,对台湾与其他国家而
言,就难以判断是否需要采购。
另一款药物是中国“君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与苏州“旺山旺水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制
造的口服抗病毒药物“VV116”。谢兴邦说,这款药是“口服版本的瑞德西韦”,临床数据
认为预防重症甚至高于Paxlovid,“这是科学上值得大家关心的药物,未来如果药物价格便
宜,也应该考虑采购。”
(延伸阅读:〈解药,在哪里?COVID-19全球药物开发与进展〉)
疫情仍是现在进行式,政府应做“动态检讨”
叶金川表示,2003年SARS一役,时任卫生署长陈建仁、疾病管制局(现为疾病管制署)局长
苏益仁,以及现任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等人,在役后做了许多详细的检讨与整备,包括
修订《传染病防治法》。COVID-19历时3年,也应该要有一个总检讨,哪些地方做得好、做
得不好,我们学到什么、未来如何因应,才能让这1万5,000多条生命与各种努力有代价。
他表示,第一个面向在于“疾病控制”,例如长期血清抗体的检验,台湾人接种不同疫苗的
效果分析,包括早期接种的AZ、虽然人数不多但依然值得研究的高端疫苗,虽然有一些干扰
因子,但仍是很重要的研究,应持续进行且发表。
第二是“生技医药产业的建立”,包括检验厂、快筛、PCR的制备与检验能力;重新检讨台
湾生技业的发展,以及疫苗发展如何在未来持续进行。第三则是检讨政府纾困等金钱投入,
是否有用在刀口上。
詹长权强调,现在仍在疫情发展之中,是属于“过程中的动态检讨”,不代表疫情已经成为
过去式。他认为,自2022年5月Omicron在台大流行至今,死亡数是必须关注的重点之一。“
光是2023年1月,平均一天死亡人数40人,2020、2021年甚至2022年的1月,死亡人数也都没
有这么多;如果持续下去,2023年的COVID-19死亡人数依旧会上看万人!”
他认为,虽然政策已从清零转向共存,但指挥中心仍应有共存的目标,而非单看确诊人数。
他以邻近且表现较佳的新加坡、韩国等国家计算,认为以台湾的人口数,每日确诊数应低于
千人、死亡数低于10人,控制到如今的10倍以下,才算是安全的与病毒共存。
※咨询专家/台大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助理教授Andrei Akhmetzhano;台大临床医学
教授、台大医院急诊医学部主治医师李建璋;长庚大学新兴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
台大儿童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台湾感染症医学会名誉理事长黄立民;前卫生署长叶金川;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詹长权;国家卫生研究院生技与药物研究所所长谢兴邦。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不可用YAHOO、LINE、MSN等转载媒体: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third-anniversary-coverage-data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