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在不同家庭与机构流转的浮萍──如何跨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2-12-25 02:16:57
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文字/曹馥年;摄影/陈晓威;设计/黄禹禛;核稿/张子午;责任编辑/张
诗芸
3.完整新闻标题:在不同家庭与机构流转的浮萍──如何跨界组队为“难置儿”修整港湾?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rNP41AI.jpg
(设计/黄禹禛;摄影/陈晓威)
日趋复杂的安置儿少身心状况,已是相关领域工作者的共同烦恼。卫福部统计,2成家外安
置儿少有身心障碍、发展迟缓等特殊需求,此外还有类型多变的行为议题,反复挑战照顾者
的照顾能量。
安置儿少激烈的外显行为,可能源自过往的成长伤痕,光凭耐心关爱已无法满足需求;然而
专业知能仍在追赶,儿少的亲属未必有能力照顾,逐年老化的寄养家庭亦然。无处可去也回
不了原生家庭的孩子来到机构,当机构能量过载,便又转换到下一个。有3成的安置儿少,
就如浮萍般在不同家庭或安置处所之间流转;转换3次以上的儿少,实务上认定为“难置儿
”,他们感到不断被抛弃,也渐渐磨去对人的信任 。
自从服务的安置机构在2个月前承接国一个案阿致(化名),生活辅导员小万(化名)每天
都感到身心俱疲。从小被疏忽照顾的阿致,情绪障碍与偷窃行为随着年龄增长日趋严重,寄
养家庭无法负荷,社工将他转往安置机构。无法适应团体生活的阿致,跟小家的室友频繁冲
突,摔东西、咆哮是常态,还曾半夜逃出机构,小万只得请其他生辅员暂时照顾其他的安置
儿少,他去报警找人。
虽然阿致已在身心科就医,但改变有限。来到机构第二个月,他与室友大吵后到顶楼作势跳
下,小万拉住他时被打伤。刚到机构服务一年半的小万,虽感到机构的儿少普遍带着多重身
心议题,却是第一次遇到这么高张力的个案。现在机构考虑将阿致转出,心力交瘁的小万也
在思考能在这行撑多久。
差点被母亲带离世界,创伤让他成为难置儿
https://i.imgur.com/u90aDJo.jpg
过往承受的创伤、先天或后天的疾病,化为儿少种种高张力的外显行为,若照顾者无能为力
,这群孩子就得如浮萍般在安置处所间流转。(图为示意图,非当事人)(摄影/陈晓威)
卫福部统计,2020年在安置系统的孩子,有2成有身心障碍证明及发展迟缓议题;台湾全国
儿少安置机构联盟2021年的调查则显示,民间机构收容个案中,情绪障碍、智能边缘、ADHD
(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等需要特教资源,但没有身障手册的比例至少为五分之一。当中许多
病症,来自原生家庭留下的伤痕。
7年前,正在临床心理师实习的郑品芳,接到一个心理衡鉴的紧急个案:一位母亲带着国小
的儿子轻生,所幸双双被救回。她对这男孩小风(化名)的第一印象,是个非常躁动的孩子
──跟ADHD的躁不同,小风坐不住,却对环境与声音的变化非常警觉,突然响起的冷气滴水
声,会让他瞬间凝固不动。“真的是教科书里面提到的,创伤反应引起的躁。”
小风从幼儿园起,就因目睹重度忧郁母亲轻生被通报。社工曾为妈妈转介医疗资源,但悲剧
差点发生后,小风就此被安置,踏上“难置儿”的旅程。
来到新环境,小风会先乖一阵子,几个月后开始激怒照顾者,用意在测试对方是不是真的会
对他好。但他无法拿捏测试力度,照顾者无法消受,换过几个寄养家庭,小风开始在机构间
辗转,且开始浮现高强度的自伤、伤人议题。对他来说,他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相
信的人,毕竟他这么信任、这么爱的母亲,差点带他结束生命;而那些承诺要照顾他、爱他
的大人都是会变的,先跟他要好几个月,之后就把他踢走,或直接崩溃。
能如何形容复杂性创伤儿少的陪伴工作?郑品芳的回答只有一个字:难。后来她取得临床心
理师执照,先在高雄医学大学儿少保护团队服务,之后加入高雄市立大同医院团队,进入安
置机构与社区协助受虐儿:
“在社区工作愈久,愈发现这些(复杂性创伤)的孩子像在走旋转门,你会在各种不同场合
遇到他,例如在转换机构的环境衔接、出状况时的密集心理治疗 他们会一直出现。”
现在小风升上高中,由于母亲未明显好转,有很大的机率会被安置到成年。虽然医疗与心理
资源长期介入,仍无法弥补他心中的伤口,衍伸出众多行为议题。小风在社会局的主责社工
陪着他非常久,连调组也不愿放下他,因为一放手,小风的生命里,就再也没有一路了解他
的大人。
这些伴随偏差行为、情绪障碍或特殊疾病的儿少,原本就不容易找安置处所,安置一段时间
后,还有很高的机率因照顾困难被转换,被转换3次以上的“难置儿”,比率从2018年的0.3
%,提高至2020年的1.8%。
浮萍儿少日增,实务现场照顾量能需增强
儿少问题复杂性与日俱增,除了反映社会环境变迁,也代表社会对身心疾病的认知逐渐健全
。郑品芳举例,很多创伤的孩子,以前会被误会是过动或自闭症,有些就直接被带到儿童精
神科开药;近年创伤知情的概念被带进台湾,工作者有了知能,孩子的需求被看见得更准确
,也能做出更合适的处遇。
历经童年逆境的孩子原本就需细腻照顾,但实务现场的量能却明显不足。
以2020年为例,家外安置儿少之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寄养家庭儿少至少会被转换一次;35.3
%的机构安置儿少有被转换安置的经验;亲属安置转换比率最高,突破6成。
在安置体系里,安置机构能容纳的人数最多,因此时常成为儿少转换安置的终点,尤其是公
立机构。频繁转换安置处所、无法建立稳定的依附关系,让儿少过往承受的伤害,以注意力
不足、严重对立反抗、人际问题、自伤或自残等外显行为爆发,并在机构的团体生活中互相
影响。
https://infogram.com/1p061n6egn5w1vtemzexryw9veinqy9mj53
早期的育幼院协助失依儿与经济弱势家庭的孩子,手段以慈善救济为主。1980年代,随着儿
童保护观念发展,受虐孩子进入机构,安置机构人员已不只是单纯的生活照顾者,还须成为
具备专业知能的“替代父母”。但有特殊需求的儿少,在家照顾就很困难,何况集体生活的
机构?对需要日夜与孩子共处的生辅员或保育员来说,高强度、需日夜轮班的工作与偏低的
薪资,原本就很难维持稳定人力,人力流动率高,自然很难累积知能。
为扭转鸡生蛋、蛋生鸡的循环困境,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简称社家署)从2019年起开
办 “家外安置儿少替代性照顾资源强化计画”,辅导14县市建置涵盖早疗、特教、精神医
疗、物理及职能治疗、医疗照护、心理咨商等专业人员的跨专业评估小组,增强寄养家庭及
安置机构照顾量能。郑品芳与高雄大同医院的伙伴,因此更深入地走进安置机构儿少的生命

为了看见“因果”的真实模样,跨专业团队走进机构
https://i.imgur.com/O29zNSB.jpg
继续阅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