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手作修复步道照顾地球 工程思维难达计画

楼主: NEDYA ( )   2022-12-05 00:27:09
手作修复步道照顾地球 工程思维难达计画美意
2022年12月02日
https://e-info.org.tw/node/235560
环境资讯中心
特约记者廖静蕙 报导
为了不让上山的游客走出路径影响生态,而施作步道作为导引,然而,施作步道之先,又不
得不开设施工便道,原始栖地硬是切出伤痕。这些现象使得台湾千里步道协会副执行长徐铭
谦投入步道运动,摸索出一份有尊严又能照顾地球的工作。
https://www.flickr.com/photos/teia/14250529185/in/photostream/
志工们正合力进行步道铺设。图片来源:台湾千里步道协会提供
发包成工程 施工便道让车子上山 步道无法“脚踏实地”
多年前,台北县(现新北市)桃源谷大草原因游客踩着草皮,走出各自不同的路径,导致游
客迷失其中,也破坏草相。主管机关为了导正乱象兴建步道。只是,步道使用石板当材料铺
路,为了运送沉重的材料上山,不得不铺设施工便道。当工程结束后,不但剩余的材料留原
地、没有运送出去,更多了一条施工便道,吸引客车、四轮传动车上山。
原来只是解决行人踩踏草原的问题,最后连车子也上山了,无法可管下,施工便道变车道越
切越深。而游客也没有因为铺设步道而“步入正轨”,坚硬的步道使得游客改走旁边较软的
路面,原先计画的美意被扭曲了。这个案例也是关心步道运动的起点。步道有个最简单的答
案,那就是走在裸地上。
其实,早于国家概念之前,人们就因交易、旅行等目的走出路来。那时并没有政府来设置道
路,也没有专业技师的存在,端赖社会人士出钱出力。这些道路现被称为“古道”,若至今
仍能使用,更证明它耐受力够,十分好用。
造成无法“脚踏实地”的理由,居然与制度逻辑有关,由政府出钱,就得循工程发包。当政
府以“资本门”[1]编列工程预算,就只能以工程手段来解决问题。就算由工程单位保固,
过了保固期,便因缺乏经常门会计科目来维护,政府委托部门只能等工程全数损坏,再一次
以资本门来招标兴建。
工程难体现步道完整意志 头、手、脚待整合
步道施作的另一现象是,设计和施工之间的逻辑是否一致。设计者有如一个人的头脑,施工
者则有如双手。
进入工程发包体系后,先有设计图。设计图的原理要好画图,工程要好验收;因此使用规格
划一、工整的材料,形成整齐划一的阶梯。这份完美设计图会交给施工单位完成,然而施工
者无法反映现况、影响设计者,现场的经验常常无法被累积,也难以用于改善下一次步道工
法。因而完成的步道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于是形成“头手分离”的现象。
另外,材料的选择也影响步道的命运。若称材料为脚,当材料决定了设计,就如同“手脚倒
置”。什么是材料决定设计?工程进行时,设计者只能依照业者取得的材料设计,变成由市
场原料决定山林面貌。
而传统工法或自然山径,则是尽可能就地取材,有些地方是卵石、有些是砂岩、页岩、安山
岩……不同石材,不需证照,也没有设计图,打凿方式各异,却因长期经验累积发展出不同
样貌,演化出各地步道的个性及差异性。这样的传统技术有头有手,呈现完整的意志。
头手脚合一的步道,石头虽不规则仍能维持稳固,反而越平整、越小越好搬的石头越需要水
泥胶合。
https://c1.staticflickr.com/5/4891/46672018211_f6643b4e21_b.jpg
获“荣誉步道师”殊荣的吕来谋,来自排湾族的他希望能将好手艺交棒给年轻世代。图片来
源:台湾千里步道协会提供
到山村手作步道 工作假期保留独特魅力、活化山村经济
台湾过去致力于公民参与,倡议“天然步道零损失”及“水泥步道零成长”,并训练志工担
任公民科学家。台北水泥化已经达到75%,天然步道却不到10%,于是志工便在倡议阶段发挥
了极大效果,他们动用公民科学家调查台北市的老树绿地,期望能透过保留率地,形成让生
态相联结的绿网。
手作步道或许无法立即改变国家工程的发包逻辑,却能将生态旅游结合工作假期,步道维护
就是游憩行为。参与各地手作步道,也能认识当地独一无二的文化纹理,例如入山仪式、特
殊手作工法,甚至特色餐点,使得手作步道魅力四射,并带动当地社区的山村经济,千里步
道从参与者的回馈中,也得知许多人非常喜欢这样的模式。
工作假期改变人和土地的关系,不但与当地社区深入互动,也解决了步道问题,参与者也感
受到参与地球修复,形成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志工愿意花时间填补、维修步道,有些是工程做不到的事。2014年嘉明湖国家
步道冲蚀沟,志工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搬运大量土石回填,把问题处理完工。若问何以志工
做的比较耐用?因为志工愿意不计时间搬大石头,自然能做得更扎实。
美国立法保障步道维护 新西兰靠使用者收费培养护林员
国外经验又如何呢?全长3500公里的美国阿帕拉契山径,1968年设立国家步道系统法,规范
维护者须与民间团体建立伙伴关系、并透过契约明订权利义务和联邦政府、州政府一起合作
,部分经费来自募款,也可招募志工、和其他民间团体合作。
https://bit.ly/3F0IC7U
阿帕拉契山径是美国东部著名的步道,每周都有志工来进行步道维护。图片来源:Frank Ke
hren(CC BY-NC-ND 2.0)
每年5至10月非雪季期间,每周都有志工来进行步道维护,若遇到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就透
过发包让专业公司来做,专业公司也是人力为主,日常维护就由民间团体负责。这吸引了众
多民众前来,有人从美国西岸开车前来,把他一年的休假全用在这里当志工。
山径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原始化,不造成环境过度负担,另一方面也希望借由志工的引入,带
动及活化山村经济。这里也提供简易的生态厕所,不但志工盖、志工维护,桶子满了也由志
工携出、倾倒、换空桶。这些工作十分耗费人力成本,虽有志工分摊人力,却也能让使用者
意识到维护生态环境并非易事。
新西兰国家公园则会雇用专业护林员(森林护管员),进行森林救火等各种事项。此外,护
林员在气候暖化造成的步道灾害、倒木、土石流、水患等,也都发挥了立即救助的功能,制
度弹性又即时。每个工作站会设置约20到30位护林员,而这些资源则来自“户外税”。在这
里使用山屋、步道都要申请,使用者必须付费,这些税收不便宜,却得以养成一批户外活动
专业人员。
与香港互相借镜 步道师技艺备受重视
香港郊野公园在英国独特的治理风格下产生。因前总督戴麟趾爵士倡议,《郊野公园条例》
于1976年生效,隔年6月划定第一批受法律保护的郊野公园,至今40多年。管理虽由白领的
办公室人员处理文书工作,但日常的维护工作,如种树等,则交由蓝领工人累积相关的技术
知识。
香港曾与2017年找千里步道交流,他们说要和台湾学习,因为遇到“老总”(专业技工)技
术人力的老化,年轻一辈不想做这么辛苦的事情,导致传承出现困难,因此想向台湾学习工
程发包,如此一来政府不须养人,也不用讨论技术的问题。千里步道却想学习如何将技术人
才留在公务体系,以确保工程品质。
对于香港老总人力凋零、后继无力,千里步道提供一个概念——“自己的山径自己修”,引
入户外团体,比如越野团体、童军团这类山径的重度使用者,促进香港民间团体之间的对话
。在此之前,他们从未意识到山径的退化,与自身行为有关、为这件事负责。
除了引入工法之外,也导入制度——民间团体志工如何补充郊野公园维护人力的不足,甚至
技术的培训,“老总”制度因此维系下来了。
这些老总工作40年,从来未被视为一项有尊严的工作,但当他们带领志工进行步道修复时,
志工们视之为老师,态度十分恭敬,也翻转了社会阶级的观念。
※ 本报导依据徐铭谦11月11日於哲学星期五“照顾地球的理想工作图鉴——从种树、步道
维护的日常谈起”部分演讲内容写成。台湾千里步道协会12月1-5日举办“第四届亚洲步道
大会”,活动精彩敬请关注。
注释
[1]政府支出分“资本门”与“经常门”两大项,资本门支出指购置土地或房屋、公共工程
经费、购买使用年限2年以上且金额新台币1万元以上设备,及对国内、外民间企业的投资等
;之外的支出则属经常门。资料来源:行政院主计总处的107年度总预算编制作业手册
6.备注:
https://youtu.be/8CA9mbXwBps
【步道修复】山间步道师|修筑安全好走的自然山路
(我们的岛第1013集2019-07-15)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