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国科会推2030年碳捕集460万吨、碳封存场

楼主: NEDYA ( )   2022-11-29 10:59:59
国科会推2030年碳捕集460万吨、碳封存场址 民团:技术仍有不确定性
https://e-info.org.tw/node/235570
2022年11月29日
环境资讯中心
记者 李苏竣报导
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经济部与环保署昨(28)日共同召开“CCUS社会沟通会议”,宣
布大力推动相关技术,目标在2030年减碳460万吨。专家学者与环保团体则提醒,碳捕捉
是把二氧化碳从空气中捕集、储存下来,光是建造相关设施可能就造成更多的碳排放,不
能完全仰赖CCUS技术达成净零。最终封存场址也要完整评估风险与技术,尽早展开社会沟
通。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info/52529080270
经济部携手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去年底建置全台第一套“二氧化碳捕捉及再利
用”前导示范场。图片来源:经济部提供
净零关键战略之一 国科会公布CCUS草案:2030年减碳460万吨
国发会提出2050净零路径,拟定12项关键战略,其中“碳捕捉、利用及封存(CCUS)”战
略被视为未来重要技术之一,“CCUS”是从发电厂或工业场所等,甚至直接从空气中捕集
二氧化碳,经转化为化学产品或其他应用,或是储存于地质结构中。
国科会、经济部及环保署昨共同召开社会沟通会议,国科会强调前期仍以减碳工作为主,
到了后期“减无可减”之后才是CCUS辅助,但必须早日投入相关技术的研究。
国际能源总署(IEA)分析,在净零转型过程中,电力部门所需的改变幅度最大,根据IEA
的永续发展路径,CCUS将在后期成为关键减碳技术,估计到2040年会大量投入CCUS辅助。
我国净零路径同样是在2040年前后将CCUS导入燃煤、燃气电厂运用,实际情况仍要视技术
发展进程而定。国科会目标在2030年透过CCUS积极减碳460万吨,未来持续透过完善法规
、推动产业应用,加上海洋碳汇、土壤碳汇等各项前瞻技术,目标在2050年达成40.2Mt(
百万吨)减碳目标。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info/52529149043
IEA规划之永续发展情境中,CCUS为后期关键减碳技术。图片来源:国科会简报
前进CCUS:国科会主地质、经部协调示范场、环保署研拟管理机制
国科会解释,策略上由国科会负责CCUS技术开发及地质探勘,经济部协助产业链结与精进
既有产业技术,并协同国营、民营事业,推动碳利用示范规模及碳封存场域实验。环保署
则协助完善CCUS法规配套,研拟碳捕捉封存(CCS)的环境管理机制。
但是,CCUS也面临诸多问题,国科会指出,由于碳捕捉成本偏高、技术能效太低,每吨成
本约花费50到70美元,尚无法普及应用。在相关基础设施尚未完备、也没有明确封存场址
的情况下,可能影响厂商的捕捉规模。
碳利用同样面临成本偏高的问题,且需开发二氧化碳转换为碳氢化合物之触媒技术,推估
未来需搭配稳定氢气来源才可扩大利用。此外,由于国内目前也缺乏对于海域深部盐水层
之碳封存应用的地质探勘、海事工程及监测运维技术,也无封存法规与标准,最终封存场
址势必面临环保、安全等议题。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info/52529148938/
国科会副主委林敏聪强调,CCUS还有很多技术、法律等问题要协调解决,因此社会沟通会
议非常重要。图片来源:撷取自线上会议
押宝CCUS脱自身减碳责任、封存场址机制不明民间忧心忡忡
不少民间团体在会议上呼吁,不该让CCUS成为石化业逃避减碳责任的借口。绿色公民行动
联盟研究员柯干庸指出,政府推动CCUS的目的之一是要让高碳排产业继续生产,但这些主
要排碳源,应该先提出更积极减碳目标,而不是把减排“押宝”在不确定的碳捕捉技术。
呼吁政府应针对高碳排产业提出减产限制,设定单位产品碳排上限。
绿色和平气候专案主任郑楚忻也建议,政府要完整揭露CCUS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避免有的
案例捕捉量很高,但背后又造成更多碳排放。国际特赦组织台湾分会政策分析专员吕依庭
则是建议,由于CCUS涉及的层面过广,现有的环评或环社检核机制可能不适用,应重新思
考机制。且CCUS是因应净零压力下的产物,是一项过度措施,应有退场时程,拟定转型情
境。
环境权基金会研究员徐孟平表示,目前陆域、海域都有碳封存的潜力场址,希望能针对碳
封存进行政策环评,完整检视碳封存计画的效能、耗水、温室气体排放等等,就算是单一
个案也要进行二阶环评严格把关,厘清相关技术与风险。
荒野保护协会议题专员黄嘉莹提出,碳封存可能会被社会大众视为“垃圾处理”的问题,
且可能不是光靠回馈金就可以解决,应提早开始进行社会沟通,说明碳封存设施对社区的
影响、对环境的伤害。
https://www.flickr.com/photos/e-info/52529149123/
绿色公民行动联盟研究员柯干庸表示,比起仰赖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技术,企业应提出更
积极的减碳目标。图片来源:撷取自线上会议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