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蝶类志》最终卷压轴登场 遍访标本

楼主: NEDYA ( )   2022-11-09 23:13:55
《台湾蝶类志》最终卷压轴登场 遍访标本、追查消失斑蝶好时光
https://e-info.org.tw/node/235372
2022年11月09日
环境资讯中心
特约记者廖静蕙 报导
紫斑蝶、环纹蝶、永泽蛇眼蝶,这些国人熟悉喜爱的蝴蝶,在1990年代还分属斑蝶科、环纹
蝶科和蛇目蝶科,随着分子科学进展,发现原来牠们是近亲,因此全数并称“蛱蝶科”。《
台湾蝶类志》最终卷来到蛱蝶科,师大生命科学系教授徐堉峰为了本书,遍访各国博物馆一
睹在台湾消逝的蝶种,这些标本冻结的时空,见证台湾曾是生物方舟。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6866762_273ab5435e_b.jpg
蛱蝶科成员:大紫蛱蝶。摄影:黄行七
标价买不到的大紫斑蝶标本 日方友人当小礼物送出
今年出版的《台湾蝶类志》最终卷,整理出台湾蛱蝶科共12亚科、58属、154种蛱蝶,远多
于灰蝶科126种,称霸台湾蝶类种类最多宝座。“全球各地,蝶类最大的科不是灰蝶就是蛱
蝶,蛱蝶科(Family Nymphalidae)是台湾最大的一科。”徐堉峰是国际重量级鳞翅目学者
,他以5年时间,一一细数台湾蝶类现况。
蛱蝶科体型差异较大,大型蛱蝶不比凤蝶小,也有体型小如小灰蝶的蛱蝶;牠们的形态特征
是前脚特化会缩于胸前,仅以中后足站立。此科不但有分布海拔最高的蝶类,也有会大规模
迁徙的紫斑蝶,每逢迁徙时期国道也配合管制;而蛱蝶物种的灭绝,也让人感受到台湾自然
环境的变化。
大紫斑蝶在台湾曾经常见的蝴蝶,也曾是大量捕捉贩售的对象。1963年后,台湾就不再有相
关纪录,从此隐埋于历史纪录中。早年捕捉的个体,大部分做成标本卖到国外。徐堉峰就找
到1910年代,德国杂志所刊登的台湾蝴蝶标本售价。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7737454_d977abd0ab_b.jpg
1963年在自己家乡消失的大紫斑蝶,如今只以标本形态存在。图片来源:林试所
这些不同际遇、分散各地的标本,幸好都收藏得很好。为了撰述本书,徐堉峰曾试着在拍卖
网站标价取得大紫斑蝶标本,价格始终竞争不过其他人,功亏一篑。没想到,他在日本认识
的蝶类专家餽赠的礼物,解决这道难题。
徐堉峰担任了六年日本蝶类学会学术副会长,在他连任时,日本眼蝶亚科专家、新任会长植
村好延,当时是博物馆研究人员,为了庆祝徐堉峰连任副会长,拿了一个小盒子当礼物送他
。徐堉峰打开一看惊喜交加,原来是一对大紫斑蝶标本,分别于1955、1960年采集制作。这
根本是大礼,怎是小礼物?“我想你用得上。”植村好延淡定回说。
又美又神祕的马拉巴翠蛱蝶 高雄民间赠20年没纪录的标本
另一种令人神往的蝴蝶——马拉巴翠蛱蝶(Euthalia malapana),生活于中横公路崩塌地
,1999年921大地震之后,再也没有采集纪录。“1980年代,马拉巴翠蛱蝶曾是最昂贵的蝴
蝶标本,一对卖新台币26万元。”徐堉峰说。
他手上仅剩1997年由他学生采集制作的一对标本;这么珍贵的标本,为了本书拿来解剖交尾
器,曾让他十分犹豫。透过高雄喜爱蝴蝶生态的徐医生介绍,认识了一位台电退休主管唐先
生,赠送一副1992年于八仙山亲手采集的马拉巴翠蛱蝶。这对美丽的马拉巴翠蛱蝶是唐先生
的最爱,却因《台湾蝶类志》而分享,徐堉峰说,这种精神是科学研究得以前进的力量。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7364056_cc26ed76bb_o.jpg
台湾师范大学标本馆收藏的马拉巴翠蛱蝶标本。摄影:吕晟智
寻找那些年消失的蝴蝶 在标本馆见证好时光
台湾很多蝴蝶的模式标本散落在英国、德国及日本等3个国家,其中德国洪堡大学来自台湾
的蝴蝶标本,保存得非常好、完整没有破损,若将标签拿掉,还以为是去年采集的标本。在
撰述本书的过程中,徐堉峰十分庆幸这些标本馆的存在。
这些蝶类标本,看标签是梭德、郇和等百年前到台湾采集的学者,地点是打狗、集集等一些
台湾古地名,种类包括大紫斑蝶等,现在台湾看不到的蝴蝶。
其中,大白斑蝶(Idea leuconoe clara)在台湾本岛的天然栖地,当今认为有恒春半岛和
东北角,兰屿绿岛四个族群,但洪堡大学昆虫博物馆,有一批1902年前后、地点写着台南的
标本,他由此恍然大悟,原来百年前台南是其栖地之一。“如果当时没有保存这些标本,就
不知道有这些事。”徐堉峰说,这些标本透露环境变迁的讯息,自证标本保存的价值。
徐堉峰说,学术标本的采集及保存,今人才有足够的资料讨论,若未留下标本纪录,甚至不
知道这些文献描述的物种是否真的存在。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7834170_2ef77f6f69_o.jpg
大白斑蝶标本透漏了,台南曾是牠们栖息之地。摄影:吴士纬;图片来源:台湾产蝶蛾
基因差异超过3% 嘉义眉眼蝶列入特有种
台湾的罕眉眼蝶(Mycalesis suavolens kagina)1908年命名以后,视为罕眉眼蝶亚种的台
湾亚种。原在喜马拉雅、中南半岛北部及云南等地都有分布。2019年,徐堉峰和合作团队透
过DNA比对,证明两者之间差异超过3%,已具备鳞翅目昆虫种间分化界线值,因此独立为一
种,并以产地嘉义(Mycalesis kagina)为种小名,中文俗名嘉义眉眼蝶。
眉眼蝶幼虫吃什么,过去缺乏明确证据,也没有人找出答案,多数学者猜测是禾本科植物。
这个答案也在徐堉峰寻找嘉义眉眼蝶过程中破解。有一年,台湾蝴蝶保育学会黄行七老师告
知,在台南山区看过嘉义眉眼蝶。徐堉峰便前往寻找,在山上逛了两小时却没能找到。虽觉
得纳闷,于是又绕走山路寻觅,在山坡树林底下幽暗之地,发现一只黑黑的蝴蝶飞过。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7912698_cafbb72b0e_b.jpg
徐堉峰解开嘉义眉眼蝶遗传密码,从罕眉眼蝶分家自成一种。摄影:黄行七
他跟着牠穿越林子,出了林子却不见了。他留在原地探索,想从食草下手。当地没有禾本科
植物,却有姜科植物;他随手翻开叶片一看,嘉义眉眼蝶的卵好端端的就在那里!他不但找
到牠,并破解食草之谜,原来牠吃三奈(Zingiber kawagoii)——或称台湾山姜或沙姜。
三奈虽全岛分布,嘉义眉眼蝶却独钟阿里山区的三奈。徐堉峰认为,做为台湾眉眼蝶属最大
物种,分布海拔偏低、栖地很容易破坏,是值得关注的蝶种。至于至于罕眉眼蝶吃什么呢?
根据徐堉峰在尼泊尔与云南的野外调查,也是吃姜科植物。
你所不知的蛱蝶 永泽蛇眼蝶会抛卵、紫斑蝶迁徙殊途同归
台湾分布海拔最高的蝶种是永泽蛇眼蝶(Minois nagasawae),只栖息高山草原带,合欢山
一带海拔3000以上;不但是特有种,也是孑遗物种,更是台湾唯一有抛卵行为的蝴蝶。其幼
虫寄住在川上氏短柄草(Brachypodium kawakamii)及发草(Deschampsia caespitosa)上
,在高山上的冰天雪地上休眠,第二年草长出来后就有得吃。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7363821_062fe51829_b.jpg
永泽蛇眼蝶栖息于台湾最高海拔,为了绝地求生,发展出抛卵行为。摄影:黄行七
虽然台湾紫斑蝶、青斑蝶都有迁徙的习性,但是蝶类和鸟类迁徙的概念很不同。由于生命长
短差异,鸟类迁徙通常是成鸟带着幼鸟迁徙,让幼鸟记住路线;昆虫则是依据当下环境刺激
反应,而非记忆。徐堉峰说,当冷风朝北吹,蝶类本能往南走。即便同一群看似往南迁的蝴
蝶,仔细观察并非每一只蝴蝶都飞同个方向,只是最后都往南移动,这和鸟类迁移很不同。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2487414956_c81482319a_b.jpg
茂林国家风景区明星物种紫斑蝶即为蛱蝶科家族。摄影:廖静蕙
蝶类研究基础 让全球了解台湾蝶类多样性
“终于完成了!”完成这一整套书籍,徐堉峰总算松了一口气。问及为何愿意出版这套书?
林务局请他写时,一开始他很犹豫,可想而知巨大的工作量,可能好几年无法专注于论文发
表。使命感让他接下这项任务。“这件事总要有人做。”这种舍我其谁的态度,让台湾蝴蝶
分类来龙去脉得以梳理一次,他期待透过这套书,为未来蝴蝶研究者打好基础。
“若没有这套书,我们还在使用错误的学名。”他说,与其一个一个发表论文更正学名,蝶
类志一次处理数十至数百个蝶类名称,一次更新,发表到台湾物种名录,大家就能使用。台
大昆虫系退休教授杨平世为每一本台湾蝶类志细心写序,此书序文更将《台湾蝶类志》誉为
昆虫界的“台湾之光”。
书籍以中英对照,国内外学者都受益。几个国外知名机构和大学等一出版都来索取;日本的
蝶会更是每发表一本台湾蝶类志就写书评。这套书内容将持续更新。林务局表示,后续将比
照《台湾鸟类志》模式,不断更新及补充最新资料后,以电子书上传网站,让全世界的蝶类
研究者都能上网查询参考。
标本的力量
当徐堉峰看到洪堡大学和自然科学相关学院,保存著二战大轰炸后的残蹟:一整排大楼有三
分之一不见了,标本馆外墙裸露著凹凹凸凸的钢筋,和标本保存形成极大的落差。他问,标
本怎么没被炸掉?
“那时候知道战争要输了,我们资源不够,可是我们情报还不错,早在大轰炸前几个月,就
动用所有的人力物力,将所有的标本打包运到乡下藏起来。等战争结束再运回来。”负责的
教授说。
徐堉峰很好奇,都没钱整修房舍了,怎么标本保存这么好?对方答复:“房子将来有钱再盖
就好,但标本是人类知识的载体,失去了无法复原,重要性远高于这些硬件建设。”他们对
于标本的珍惜,令徐堉峰感动,更令他惊喜的是,他们乐于出借珍藏的标本。
“标本的存在就是让有资格做研究的人,透过它转化成知识。”对方解惑。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