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儿童自杀/自杀人数10年翻3倍 孩子为何无

楼主: g5637128 (帮QQ)   2022-09-06 19:45:25
1.媒体来源:公视新闻网
2.记者署名:
董容慈/采访报导 陈芳仪/共同采访 许静之/图表设计
3.完整新闻标题:
儿童自杀/自杀人数10年翻3倍 孩子为何无声坠落?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news-data.pts.org.tw/media/91283/conversions/cover-thumb.jpg
结论先讲
卫福部统计,12至17岁青少年“蓄意自伤”趋势从2014年逐年攀升,在2019年达到历史高
峰,52个青少年提前从人生“毕业”,留下师长与亲友的惊愕失神。全国不分龄自杀死亡
率逐渐趋缓,但为何越来越多青少年提前无声坠落?
“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其实满具有杀伤力的,因为它背后代表着,这个青少年处在极度的痛
苦。”——吴佳仪 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
青少年自杀 15-24岁占多数 14岁以下攀升快
综观媒体报导,2022年3月全台就有3起国中生坠楼身亡事件曝光,6月至8月也有4件,上
述仅1名少女成功被救回,但仍受到极大生理创伤。
全国自杀防治中心统计,15至24岁为青少年自杀的主要族群,近5年每年死亡人数约在200
人上下;14岁以下学童自杀的人数则在近年有明显成长,2005至2017年皆只有个位数,但
在2018年突破十位数,更在2020年翻倍至21人。
若以各年龄层自杀粗死亡率来看,25岁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趋势,唯12至17岁及15至24岁
年龄层的自杀粗死亡率逐年上升。
https://i.imgur.com/Y65vU1X.png
虚实整合的人际场域 成学童压力来源
儿童以自戕画下生命句点,却往往在家长心中遗留问号,为何生活相对单纯的学童,会采
取激烈手段结束生命?
教育部“校园学生自我伤害事件之分析及防治策略”报告指出,学生自杀死亡难单一归因
,人际、情绪、家庭困扰、中辍拒学等问题皆包含在内。台湾自杀防治学会常务理事陈俊
莺以学龄层对照自杀通报数据库补充说明,国高中以情感人际关系为主,小学学龄则以学
校适应问题最为常见。
大直高中辅导主任吴姿莹站身处第一线教育现场,也观察到近年青少年自伤情形的确增加

吴姿莹认为,“滑世代”的孩子,人际关系横跨虚实,“看似很容易接触到你想要接触的
人,但在关系的品质反倒是疏离的 ”。
https://news-data.pts.org.tw/media/91286/photo.jpg
大直高中辅导主任吴姿莹。(摄影/许家嘉)
台北市自杀关怀访视员刘芳语更直言,“现在校园霸凌可能是24小时的,小至班上的
Line 群组,大至可能在靠北XX学校的网页,这个变化造成的压力,其实是比以前来得多
。”
当手机萤幕取代“面对面”的互动,难以传递表情与情绪,让青少年更容易“误判”对方
的感受,饱受人际挫折。当霸凌行为渗透线上与线下,青少年更难以从中抽身。
儿童能理解自杀后果吗? 医:未必与死亡连结
儿童自杀的成因难以单一面向分析,除了家庭、人际等困扰,台湾自杀防治学会常务理事
陈俊莺医师观察,许多低龄的自杀者没有将“自杀行为”与“死亡后果”连结,而是因受
挫受创,情绪激动急需宣泄,采取激烈方式因应。
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吴佳仪举例,曾有国小高年级学生因不想补习,想到网络游戏
中角色可以任意自在飞翔,“他就觉得那种感觉很舒服,于是他就从楼顶跳下去了,他是
不是想要死?他只是想要逃离压力”。
https://news-data.pts.org.tw/media/91287/photo.jpg
台湾忧郁症防治协会理事长吴佳仪。(摄影/许家嘉)
儿少精神科医师陈质采以青少年身心发展生理结构的角度观察,正值12岁到14岁青春期的
孩童,大脑成长发育的变化较剧烈,加上情绪驾驭能力仍不足,“没有想到死亡的后果,
我只是觉得我现在过不下去了,所以只要结束现在的状态,没有空想到以后的事情。”
当儿童无法深刻理解死亡的后果,心理辅导资源如何织成一张绵密的网,承接每个摇摇欲
坠的学童,显得格外重要。
不只是冲动 精神疾病也是肇因
12至17岁青少年自杀,全然因为冲动吗?吴佳仪解释,思觉失调、重度忧郁、焦虑等精神
疾病,也有加重自杀风险的可能,“以思觉失调的学生来讲,他的跳楼很可能是声音、幻
听,叫他要跳下去,这种就是要从疾病的防范做起。”
吴佳仪指出,许多深陷忧郁的青少年,会说服自己“想开一点就好了”,或是想透过自己
的力量康复,“如果今天是大脑的功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他不是靠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
的,有些时候反而加重了那个内在的压力。”
.“还没长大就感到生命无望”,4个问答理解儿少自伤现象背后的意义
https://youtu.be/O29pliG5ZYs
.小路的选择——如何接应身边亲友的情绪困扰【互动网页】
https://youth-news.pts.org.tw/mychoice/#/story/0%E2%80%8B
吴佳仪提到,7成的精神疾病,可回溯至12至18岁,因此高中以下的疾病辨识与早期就医
更加重要。“累积到疾病已经严重到一个程度,到高中、大学愈来愈严重,自杀的风险又
更加地累积。”
“孩子为什么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通常是他失去了在世界中的位置,他找不到归属感。
”吴姿莹观察,有8成的孩子在辅导资源介入后,能找回“我能感”,但有约3%到5%的学
生,较难单纯只以辅导机制协助,此时便会进一步评估由医疗介入,是否需要以药物协助
治疗。
14岁以下自杀通报10年成长10倍 专家怎么看?
解决青少年自杀问题,校园与家庭是两道不可忽视的防线。《自杀防治法》2019年上路,
新增责任通报机制,医事人员、社工员、学校人员、警消、村里长等,发现有自杀行为或
意图者,都可以进行自杀通报。
根据卫福部最新数据,近10年25岁以上年龄层自杀通报数量虽有增加,但仍持平缓,反观
25岁以下自杀人数通报量,从2008年至今,15至24岁青少年自杀通报数量较前期增3倍,
14岁以下更是成长10倍。
https://i.imgur.com/T8ijeSe.png
帐面上数字的增长,不免令人忧心青少年甚至是儿童的心理状态,不过吴佳仪认为,“通
报率增加,伴随着死亡率减少,这是我们乐见的结果”。当学童因有自杀意图、行为时,
通报系统如同除去阴影,让创伤有被看见的可能,“通报端启动之后,才有后面的关怀服
务,降低自杀行为致死的可能性。”
不过,2021年监察委员范巽绿、林郁容、纪惠容、苏丽琼等4人立案调查,青少年自杀率
连续20年攀升,并指出2018至2019年学生自杀身亡个案当中,有近7成个案未曾寻求校内
辅导资源。
吴姿莹坦言,数字呈现的趋势令人担心,,她认为最好的预防,是我们建造孩子的内在,
“让他内在有足够的力量去因应他的困难,我觉得这是最治本的。”
※ 自杀防治安心专线:1925
※ 张老师专线:1980
※ 生命线专线:1995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需放媒体原始连结,不可用转载媒体连结: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98507
6.备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