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老外听到三条线!”台湾首创预售屋

楼主: limitroy (洛书洛书咻砰啊)   2022-06-06 20:06:06
我是巢运成员、OURs都市改革组织的洛书。看到有人在讲预售屋,来蹭一下热度讲个古。
目前的预售屋问题与缓解方案,未来应该会就卡在立法院的《平均地权条例》来讲一篇。但很多人疑惑的“到底为什么会有预售屋”,倒是可以讲一下历史小故事。
大概至少在1975年之前,政府对于住宅政策都非常消极。之所以消极的原因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想要反攻大陆、产业发展重点放在外贸并积极加入世界市场的分工体系等等。政府那时候大致上的想法是“让国民所得增加,大家赚了钱买到房子就没问题了”,所以与其搞住宅政策,不如努力拼经济。
但在70年代初由于石油危机与经济不景气,这个模式变得不太行得通,而且住宅数量也不够,1979年经建会认为每年适应新增人口应新建9万户,如果要改善居住环境与旧住宅、违建重建等,差不多要15万户以上,但当时每年增加的户数连9万都不到。
另外,60年代开始台湾就出现了民间建商(如国泰),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住宅供给(至1980年约占整体住宅市场95.7%),但其价格也比较贵,大量涌入都市的城乡移民中低收入者根本买不起房,而都市里的中产阶级则是疯狂买房保值。
实际上,那时候的国家既需要建商,又不太挺建商。需要的原因当然是需要建商提供住宅供给,但建商需要的贷款等资金又与当时的加工出口产业产生竞争对立,因此当时对建筑融资与一般公司的融资条件完全相同。
这时候“预售屋”制度就闪亮出现啦!政府不给优惠融资嘛,民众买不起房子嘛,那我就用集资的概念让大家还款条件更宽松囉,而且还可以透过“消费者委建”的名义规避如契税等相关税负;而对建商来说,他可以事前获得营建的资金,还可以提供“方便消费者”的变更设计来预留未来加建、违建或装铁窗的空间。
那么政府怎么办呢?他们的想法是“我也来盖房子,跟你建商拼了”,1976年拟定了“六年国宅计划”,预计六年内盖106,931户便宜的房子卖给民众。一手提高供给的同时,另一手则是对民间建商的打压,如1973年建材限价、1974年五楼以上限建、1979年追查购屋资金、1980年空地限期建筑使用等等。
但最终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总之政府盖房子盖输建商了,在这边不展开。1986年政府公布“建筑经理公司管理办法”,建筑经理公司需要有银行参与投资30%以上(但银行若要投资必须财政部许可),建筑经理公司可以兴建计画审查、工程进度查核及营建管理、代办履约保证手续。
“建筑经理公司管理办法”可以看做政府在国宅政策上的投降(盖不赢你,我建立平台总可以了吧),但也可以看做是预售屋市场被纳入正式管理的第一步。大致上就像是早年网购没有中间平台时诈骗频传,后来有平台建立之后就比较好了。
后续因为“建筑经理公司管理办法”在《行政程序法》第 174-1 条修正后于2003年失效。原本有委员提出把“建筑经理公司管理办法”法制化成《建筑经理业管理条例》。
但当时有一些官员立委反对,认为当时建筑业“太苦了”,现在“预售的情形已经非常少”,如果一定要经过建筑经理公司会很麻烦,最后就没有通过了。我把当时委员提案的《建筑经理业管理条例》草案与讨论逐字稿贴出来,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囉。
建筑经理业管理条例草案
https://reurl.cc/M096qK
审查过程逐字稿
https://reurl.cc/d291RD
※ 引述《weshiao (微笑)》之铭言:
: 备注请放最后面 违者新闻文章删除
: 1.媒体来源:
: ※ 例如苹果日报、自由时报(请参考版规下方的核准媒体名单)
: ※ Yahoo、MSN、LINE等非直接官方新闻连结不被允许
: ETtoday新闻云 ETtoday房产云
: 2.记者署名:
: ※ 若新闻没有记者名字或编辑名字,请勿张贴,否则会被水桶14天
: ※ 外电至少要有来源或编辑 如:法新社
: 记者赖志昶/台北报导
: 3.完整新闻标题:
: ※ 标题没有完整写出来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