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闻] 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 后代批评“抗中

楼主: anomic24 (若彧)   2022-03-29 02:29:49
整篇完全不知所云,硬是套用一堆奇怪的概念,而且完全就是用中国正统的史观来看台湾,
明明台湾就是一个海洋史上的独立个体,真的不懂为何凡是都要连结到中国才能建立其存在
的正当性。因此,让我们来一一检视文中提及到的各个历史事件或概念好了
一、元代于台湾设立巡检司
这个正史跟野史都确有记载,时间点大概跟忽必烈打日本差不多。当时的澎湖可以理解成有
部分渔民在上面临时居住,因此为了海防等需求让福建地方政府可以兼辖此地。
问题来了,这时候“台湾”或相关发音的地点根本在文献上没有出现过。若从地理位置来看
,有可能是汪大渊《岛夷志略》中提到的“琉球”,但仍有落差,众说纷纭。若我们假设“
琉球”就是现在的太歪的话,这段关于琉球的叙述中最后一句提到“海外诸国,盖由此始”
,可见得当时元代认为“琉球”只是海上的一个夷国,并且汪大渊也描述了上面夷人的特色

[结论上而言,这时期没有任何直接证据显示澎湖巡检司有管辖到台湾。若以文献可能的比
对进行假设的话,那么民间都认为“琉球”是海上的他国,而非本国领土。]
二、明代的台湾与澎湖
由于明代实施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沿海地区受到严密的控制,尤其是防备此时盛行的汉人
海商集团、倭寇,以及地理大发现后来亚洲寻求贸易的欧洲各国。此时,澎湖自然成为一个
海防相当重要的据点,而沈有容便因此与澎湖及台湾扯上关系。不过首先,我们先谈谈当时
台湾的状况。
台湾最早与外国人接触,可能是1582年葡萄牙船只于台湾中部一带的船难事件,当时随行的
修士们在靠岸兴建新船只时便对原住民的交易习惯等有所记载。除此之外,亦盗亦商的汉人
海商集团也以台湾中部一带为据点,其中早期最有名的领袖就是颜思齐,甚至岩生成一教授
认为颜思齐与当时东亚的大海商李旦/Andrea Dittis是同一人,于此不赘。
而沈有容第一次与台湾扯上关系,是奉命剿灭聚居在“东番”的倭寇,随行的陈第因而写成
《东番记》。可以由此推断,当时“东番”并非明朝版图范围内,而只是因为聚居在东番此
处的倭寇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安宁,沈有容才前来剿寇。
至于另一次,则是在不久后“谕退”攻击澎湖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即现存于鹿港天后宫的《
谕退红毛番韦毛郎碑》。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总部位于咬留吧(巴达维亚;现今
雅加达)正积极拓展其与日本长崎之间的贸易路线。
因此,1622年时,荷兰人又来了,并短暂占领过澎湖,而与明军对峙约两年期间。最后,参
考当时记载,经由上面提到的李旦的斡旋,在明朝政府要求荷兰人不能于中国版图内进行贸
易的前提下,荷兰人遂转往当时理应不在中国版图内的“大员”建立据点,而这也是荷兰时
期的开始。
[结论上而言,这时候固然澎湖在明朝疆域内,但台湾本岛很明显与中国无涉,只是为了海
防需求而不得不到此,甚至最后是建议荷兰人可以来此。因而台湾在施琅攻下来之前,根本
就不在中国版图之中(个人认为这样也比较好解释为何出现弃台留台争议),何来郑成功“
复台”之说?再者,若我们一贯地从胜利者史观出发的话,当时中国的政权正统为有清一朝
,隶属南明的郑成功对满人而言只是叛军,从这个基础上论断,再怎么样的“大明招讨大将
军国姓”,对日后真正将台湾收归己有的康熙而言,根本不具正当性可言。]
三、郑成功来台湾
让我们从郑成功北伐南京开始说起,在其不当的军事策略下,不仅使得支援他的张煌言战死
,还一路撤回金厦。
我们可以大概理解到,满人控制几乎大半个中国的情况下,此时南明复兴已经几乎无望了,
因而郑成功转向海外,寻求得以作为屯兵腹地的据点,而他选择的正是“大员”。
客观上看来,若大员自古本非中国领土,那么这只是一次的侵略行动,毫无“复台”可言。
郑成功根本就不是为了中国民族主义而“收复”台湾,他只是希望自己身为“大明招讨大将
军国姓”,能在海外寻求苟延残喘与再起的机会,而柿子挑软的吃,选择攻取已受荷兰人统
治三十余年的大员。
中国有学者曾依据《巴达维亚城》日记的相关内容,认为郑成功系主张“澎湖属明朝统治,
台湾在澎湖附近所以也在统治范围内;台湾是家父郑芝龙租给台湾的”,然而这一说法有相
当多明显漏洞:
(1)中文文献中并未有相关纪录,郑成功的户官杨英只有写到国姓爷要“平克”台湾
(2)统治范围内那说丝毫不可采,因为如上述,明朝完全未将其统治触手与组织延伸到“
东番”、“大员”此地来,过于牵强附会,明显有统战疑虑
(3)就算郑芝龙曾“租”给荷兰人,那也只是占据台湾的汉人海商集团与荷兰东印度公司
的私约,明显官方文件中并未出现此种记载,亦未有其他史料可佐证
[结论上而言,我们当然可以说郑成功是汉人统治集团的“开台”祖师爷,但要说“复台”
,这已经不是承不承认他的功绩的问题了,而是没有相对应史料而在睁眼说瞎话。]
四、结论
这篇废话很多,我也未能引出所有出处,但我希望传达的概念是,历史是一个相当好操弄的
学科,可以附和当权者的观点成为思想操纵的工具。但我们在判别一段历史陈述的是非时,
至少要能检证相关史料,来去拼凑出比较可能的事实为何;而不是心中已经有一个“华夏/
中国本位思想”,再来替所有台湾与中国政权的互动穿凿附会,这样所得的只会是一段似是
而非的论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