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deann (古美门上身)》之铭言:
: 说真的 盖社会住宅这件事情在台湾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 除非有中央的法规真正的支持 而且有稳定固定的财源
: 靠地方自行兴建的社会住宅都是假的 最后一定都会失败 为什么
: 因为盖社会住宅的问题不是只有兴建 还有后面的营运跟维护
: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D0070195&flno=7
: 目前法定的财源是这个规定
: 主管机关为健全住宅市场、办理住宅补贴、兴办社会住宅及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得设置住
: 宅基金。
: 而住宅基金的主要财源来源是
: 一、政府依预算程序拨充。
: 没有固定税收支持作为来源 只靠政府自己随兴编列 连兴建都没那么简单了
: 加上你盖社会住宅 增加居住人口 毕竟会影响附近居民生活品质跟环境
: 然后你又不是盖豪宅 对当地房价基本上是做平抑而不是贡献 居民更不欢迎
: 光居民沟通你就得花很多时间
: 另外更大的隐形阻碍就是 金主建商房东的压力 房东就不用说了 盖了抢生意的
: 你社会住宅虽然是只租不卖 但对建商盖房提供需求就产生了相对排挤的效应
: 再加上后续你社会住宅开始营运 政府就算委外也是要承担修缮维护的责任
: 没看最近大大小小公宅品质的爆料 XD 要维护修缮改设计都是要钱啊
: 所以对政府来说 盖公宅要花钱 又得罪金主 然后投资客跟建商又不爽
: 只有那种脑袋不清楚的 或是 想政治自杀的 才会卯起来盖公宅
: 等到开始盖 数字出来就会发现(无论民调或是财务数字) 就会发现盖公宅真的很笨
: 还是学学小英跟花敬群 用嘴巴盖公宅最快^0^
我觉得为啥要想的这么复杂?
盖公宅的目的就是弄低价房出来打乱市场行情嘛
既然这样
那就请国发会拿钱出来投资国营建设公司
政府帮忙乔地
直接以成本出售
反正国营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卖掉后,哪里还有什么维护修缮的问题?
自然是社区成立管委会,自己去筹钱处理啊
当然
如果政府成本出售
必然会造成抢购,一堆人一定是买了立刻卖
买入十万/坪,转手卖三十万/坪
瞬间自行车变摩托
所以同时看能不能立专法
针对国营建设公司盖的房子,给他一个特殊身分
譬如现在根据都市计画法
有将土地分成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等
或者是使用执照有标注住宅用、办公室用、工厂用等
新划分出一个"社"
土地是社福用地
使用执照是社福住宅用
有这标注的房子与土地受专法管制
电价涨幅,有专责的电价审议小组制定,每次最高不得超过3%
那就跟电价一样
有专责的审议小组制地,每年社字第,社字房,买卖的溢价幅度
如此这些房子跟土地就不好成为炒作的标的
试想,你花三百万买房,卖出去政府规定你只能卖309万
九万还要扣税
投资客要重复买卖几次才能吵到四百万?
至于其他人想继续炒作房地产
那就炒吧
反正自由市场经济
只要国营建设公司盖的房子越多
对市场行情影响就越大
以台北市现况为例
目前台北市约有九十五万户住宅
一年约盖一千户社会住宅
十年就是一万户,二十年就是两万户
看起来是少了些
但是
台北市一年房地产交易量约是两万到三万户
如果就每年的交易量比例看
好像也就还可以接受了
每年最少最少会有3%,是非常便宜的新社宅
而过去盖好的也会有部分释出,实际上会超过3%
当然,如果每年能盖一千户以上会是更好
这点我还是有点信心
原因无他
现在盖社宅要在那边招标半天
又要靠预算在那边支应
议会整天鸡鸡歪歪
就如原PO所说还要搞后续的维护
困难重重
但如果是国营建设公司盖社宅
他自己就能跟银行贷款
资金上取得比预算好稿多了
自己盖
一则,成本低
二则,国营企业采购,在法规上还是比公务机关宽松一点,时间也会快些
三则,社宅买卖出去,就不用负担后续维护问题
效率必然比不上民营建商
但应该也是能屌打政府单位
也不要多就比台北市厉害就好
每年平均盖两千户
就能占每年交易额的6%
不说啥,刚需总是能下降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