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子孙’在中共官方话语体系里也早就不政治正确了。
“炎黄子孙”在中国公共话语中开始流行并指代“中华民族”是80年代初民族主义开始复兴的产物,虽然这个词本身早就存在了,例如在抗战时期泛指中华民族。 毛泽东时代由于阶级话语的压倒优势,这个词一度从公共话语中消失,直到毛去世,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恢复,用于对台湾的一封公开信。 80年代这个词开始流行,同时开始成为时尚的还有“龙的传人”。
1984年,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一个名叫米暂沉的回族委员写了一个提案,不同意用“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 他认为炎黄子孙只是汉族的祖先,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祖先,所以这个提法不利于民族团结。
第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此事下发档案, 说“今后对此词使用的意见是:在党和国家机关档案及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中,还是用‘中华民族’代称中国各族人民更好一些。鉴于‘炎黄子孙’一词今天在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积极作用,今后这个方面的个人署名文章、一般性谈话以及对台文宣中,仍可沿用。”
1990年,对于这个用法在少数族中引起的不满,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特意说,鉴于部分少数民族对‘炎黄子孙’等提法提出不同意见,“可以研究在国内用‘中华民族’、‘中华儿女’这样的词,以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感召力。” 到了1993年,当时的政协主席李瑞环提出就用“中华儿女”或者“海内外中华儿女”。
进入90年代,一些少数族群代表继续对“炎黄子孙”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例如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贵州省台江县的代表张明达等提出《请中央通知有关部门,不要再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词取代宪法规定的“中国各民族”的提法,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 这个建议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宪法的高度,因为宪法规定了“中国各民族”的提法。 中宣部以正式档案的形式答复了这个议案。 《贵州政协报》全文刊登了中宣部的复函,《贵州民族报》也作了相关报导。 据报导,贵州各少数民族看到后受到很大鼓舞。
由于该档案对这个用法的广泛流行缺少约束力,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张明达等代表又一次郑重提出议案“请中央行文通知全国各地的新闻出版组织和各广播电视部门,不要再使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说,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
到了2002年,广电总局发出《要求切实把握好民族宗教宣传的正确导向的通知》,其中第二条说:“文宣中华文明史要多提‘中华民族’的概念,慎用‘炎黄子孙’的概念,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 引述《kobe30418 (吾有上将潘凤)》之铭言:
: 安安
: 先不论到底有没有夏朝
: 炎帝跟黄帝都是北方人
: 蚩尤跟黄帝也是在山东更北的地方打的
: 从头到尾跟南方人压根没有半点毛关系
: 为什么常常有人要称呼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他根本不是北方人?
: 有没有炎黄子孙的骗局骗了这么多年的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