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为啥普丁名字无法统一?

楼主: khara (高阳酒徒)   2022-02-26 13:48:02
※ 引述《ggcircle (不举肥宅)》之铭言:
: 我看新闻
: 有翻成普丁、普京、普亭、普廷、普钦、蒲亭
: 其他外国名人都没这问题
: 为什么就只有他不能被统一翻译阿?
对岸是口径一致,用了“普京”,但这个音译并不佳。
有人说实际发音就是类似“ㄐㄧㄣ”(俄语未区分尾前后鼻音),
但就算要这样看,也还是有好些字可选:津、晋、菁、静等。
选“京”这字反而紊乱了汉语音译的体系。
这么讲,这涉及两个问题。
1.形式音译与实质音译
2.汉语音译的体系
先说1.
俄语 t + i 确实会软音化,给我们的音感或许不那么像ㄊㄧ或ㄉㄧ,
反而有点像是ㄑㄧ/ㄐㄧ(送气与否又是另一个问题。)。
可是是否一定非得“照着原音”来音译?其实我觉得未必。
俄语实际上另外也还有ч与ж。
那遇上чин(chin)这种音节怎么办?就只好与тин(tin)混淆?
反而欧美其他国家在转的时候没考虑那么多。
形式上Путин就直接转换成Putin(法语或许为避免putain而作Poutine),
读也就照着各自字面读tin,
没特地去读软音的。
照字面形式转写或许稍稍脱离原音,但有时候有点好处。
说到形式音译,
在法语 R 字上,则该骂台湾人自作聪明了。
Derrida、Macron还是作“德里达”“马克龙”好。
没事把一个不等同于 ㄏ 类的音乱当 ㄏ 音译做啥呀!
法国人笑声可都还是 Ha Ha Ha 宁把不发音的 h 拿来用,
可没变成 Ra Ra Ra 呢!
(即便今天法国人的r听起来也不很像其他语言的r)
再说2.
更重要的,就是汉语音译的体系:尖团音。
简单说,本来一直到十九世纪中,
汉语在音译上大多情况下都还坚持区分
ㄍㄧ、ㄎㄧ、ㄏㄧ类与ㄐㄧ、ㄑㄧ、ㄒㄧ类。
这样可以免除许多混乱。毕竟此两类有区别的语言很多。
但到了后来,一堆人开始搞乱打散这两类的区分。
这会造成音译上很大的困扰。
而对岸音译俄国人名,特别喜换用的
“京”、“钦”、“季”、“奇”
还原起来都会混淆好几种音节:
кин/чин/тин、
ки/ди……
把Путин(Putin)音译成“普京”
那之后要是遇上叫Пукин(Pukin)的人那怎么办?
这只会造成混乱。
本来汉语是有两类区别的:
京是ㄍㄧㄥ而津是ㄗㄧㄣ,
该用后者的却去乱用前者,
把汉语的音译功能自砍到残废,实在没什么好处。
(同理,Rashid这人名,前人好好地音译作“拉施德”,
就不知为何最近一堆脑残硬要换字成“拉希德”!
希字该对应的是ㄏㄧ,不该拿来音译shi。)
简单给个结论:
对岸强势,他们自作聪明搞个普京,伤害破坏汉语,没办法。
但我觉得
1.形式音译作普丁是可行的,未必非要“照实际发音”;
2.就算考虑俄语ti的t的软音化,选字也可以选“普津”,不该混淆尖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