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学家谈少子化困境

楼主: freewindg (打纲贵泥)   2022-02-12 06:10:40
1.自由评论网
2.记者署名:
采访撰文 刘芝吟
美术设计 林洵安
3.完整新闻标题:
研之有物》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学家郑雁馨谈少子化困境
4.完整新闻内文:
多年来,政府从育婴假、生育津贴、第二胎奖励等各式政策轮番端上桌,但为何生育数据
却似乎铁了心,一去不回头呢?!
从婚育文化看台湾的低生育率
1950 年代,台湾每位妇女平均生育数曾高达 7 人,但近年生育率却呈现雪崩式下滑,一
再探底。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鸟,一去不回头?“研之有物”专访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
郑雁馨副研究员,她透过数据与生育指标指出,台湾生育困境并非来自年轻夫妻只生一胎
,而是因为未婚人口持续上升,低生育率的背后,与东亚的家庭和婚育文化密切相关。
重视家庭、强调传承,东亚生育率为何持续探底?
“新生儿再创新低”、“生育率全球最低”,台湾生育率警讯年年登上新闻。多年来,政
府从育婴假、生育津贴、第二胎奖励等各式政策轮番端上桌,但生育数据却似乎铁了心,
一去不回头。
年轻人为什么不生孩子了?许多人直指低薪、高房价、工时过长,中研院社会所副研究员
郑雁馨则把焦点转向文化与传统价值,她直言:“经济结构有它的影响力。但我认为,放
到东亚文化脉络来看,低生育率和家庭性别文化脱不了关系。”
在美国主修社会学与人口学的郑雁馨,五年前开始投入生育议题的量化研究。她发现过去
三、四十年,台湾的家庭模式经历剧烈变化,晚婚日趋普遍、同居逐渐不再是禁忌,但同
时许多传统价值依然延续,例如香火传承、孩子必须在婚姻关系中出生。
郑雁馨运用户政资料和社会调查进行人口研究,爬梳数据背后的婚育图像,试图从更广泛
的文化视角,探究低生育率的根本构成。
“台湾与东亚各国的状况非常相似,经济发展已高度现代化,但父权文化和家庭主义盛行
,长辈对年轻人成家仍有很强影响力。我们需要从东亚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生育率议
题。”
平平都是生育率,有什么不一样? 拆解 PTFR、CTFR
东亚家庭与性别文化,交织出台湾特殊的生育图像。一大特色是:相较于西方多数国家,
台湾的生育率持续走低,没有“回血”的迹象。
媒体报导常提及的探底生育率,指的是“时期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以 2020 年为例,计算方式是:将 1971-2005 年次各年龄的女性生育率加总起
来推算,如果女性依循这一系列年龄别生育率,度过可生育阶段(15-49 岁)后会有几个
孩子,以此推估妇女一生的平均生育数。
这项指标方便快速,能立即呈现生育景况,不过也有盲点。由于计算方式混合了 35 个世
代,一旦社会急速变迁,大量女性晚婚晚育,让 15-30 岁的生育率明显大幅下降, PTFR
便会被低估而失真。
“PTFR 适合用来比较全世界的生育概况,描绘出钜观的图像。但是若一个社会经历剧烈
变化,要精准地分析生育状况与诊断低生育率成因,世代生育率(CTFR)是比较可靠的指
标。”
“世代生育率” (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 )不受生育步调的影响,但必
须等到女性年满 49 岁 (或至少满 45 岁) ,才能计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实际平均生育
数。
当女性地位提升后,开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进入职场,生育年龄因而逐步后延,会让时
期生育率(PTFR)显著下滑,这是已开发国家都曾走过的路。例如, 20 世纪瑞典生育率
从 3.6 到世纪末腰斩至 1.5。不过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国家,瑞典 CTFR 一直维
持在平稳的两个小孩,PTFR 虽然看似下降,CTFR 却能撑住在替代水准,主要是那些“行
程 ”延后的瑞典女性最后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
这个现象来到东亚,却明显不存在!
比对台湾这两项生育率指标,自 2000 年初以来,PTFR 已近二十年低于 1.5,香港、南
韩和日本同样低迷,始终看不到生育率回补逆转。进一步观察 1950-1979 年出生者的 CT
FR,东亚是全世界极少数持续下滑的地区。
主要原因是:15–30 岁延后未发生的大量生育率,在 30–45 岁回补力道不足,造成 PT
FR 和 CTFR 双双下跌。其中关键,便在于日益增多的各年龄层未婚人口!
https://i.imgur.com/LEidSf7.jpg
单看时期生育率,台湾 1985 年已跌至 2 以下;但世代生育率一直到 1965 年世代才低
于 2 人。PTFR 呈现的只是单一时点的生育概况,必须同时检视真实世代的 CTFR,才能
分析低生育率的形成主因。
年轻夫妻不想生?低生育率关键:未婚人口越来越多
“ 同时参照 PTFR 和 CTFR,才能掌握低生育率的真实结构,进一步分析为何台湾或东亚
生育率无法回补。 ”郑雁馨强调。
在东亚各国,未婚人口对生育率的影响异常关键,因为东亚的一大婚育特色是:孩子必须
出生在婚姻关系中。以台湾来说,非婚生育仅 2~4%,数十年不动如山。独特的“婚育包
裹”文化,让不结婚几乎等同不会生孩子,因此分析世代总生育率(CTFR)、并对照未婚
率,便能拆解生育率的结构。
那么比对数据,究竟是“谁”不生孩子了?
1965 年之后出生的女性,同一世代生育率开始低于两人。然而,一直到近年,已婚妇女
的平均生育数依旧达到两人,世代生育率下滑,其实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没有结婚。以六年
级中段班(1975 年出生)为例,世代生育率为 1.6 人,但已婚人妻平均生育两名子女,
细究来看,原因是有 20% 未婚女性。
“ 一窝蜂只关注时期生育率(PTFR)超低,很容易陷入盲点,通通锁定在‘大家不想生
孩子’。实情是,多数夫妻婚后都会生育,甚至逾七成生到两胎以上。”
换言之,低生育率的关键密码并非不生孩子,更可能是:还没结婚。
当越来越多人不只晚婚,且最后根本没有走入婚姻,在东亚文化背景下,也意味着关上了
生育大门,西方常见的生育率延后回补,因此失灵。
翻倍增加的单身男女
1980 年代以前,“不结婚”这个人生选项鲜少出现。若三字头还是孤家寡人,左邻右舍
、叔伯阿姨早已争相出手牵红线。 当时,40 岁仍未婚的比例不到 5%。
如今,大龄单身男女不再凤毛麟角, 45-49 岁仍未婚的比例已近二成。郑雁馨参与的国
际研究团队从模型推估,到了 2050 年,台湾 40-49 岁男性未婚比例很可能将超过 30%
、女性超过 25%。换言之,假设非婚生育仍不被主流文化接受,几乎也就预告了生育率一
路下滑的剧本。
想要打破冰冻三尺的生育率,进一步理解这些未婚者的生命状态,至关重要。“如果因为
负担不起成家压力,提升薪资水平、生育补助或许有效;如果多数人是不婚主义,经济政
策自然无济于事。”
https://i.imgur.com/mHoiS32.jpg
未来数十年,东亚单身人口预估会持续攀升,翻倍增加。台湾和韩国几乎是一路走高;日
本因为工业化更早,女性婚育延迟、未婚的现象,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因此数据预估较
持平。
为何她/他们还没结婚?传统婚育的压力
结婚不好吗,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另一条路?他们是坚持不婚?渴望成家却找不到另一半
?受限经济压力不敢“婚头”?或者,想有孩子但不想结婚?
从台湾社会变迁调查来看,越年轻的世代,越倾向不把婚姻视为人生必选题,认同“未婚
也能幸福和享受生活”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败犬”标签慢慢被“一个人也很精采”取代

然而,许多单身者其实并非是不婚主义者。根据 2013 年主计处调查,未婚女性里学历越
高、结婚意愿越强,而且 45-49 岁仍有两成考虑成家。那么,她们单身的原因又是什么

除了学生族群以外,“尚未遇到适婚对象”在各年龄、学历都压倒性胜利,尤其以大专以
上最明显。显然,并非彻底拒绝结婚,而是难以找到共度人生的“牵手”,是不少单身女
性的难题。虽然结婚和生育是两个人的事,但吊诡的是:社会调查很少询问男性未婚的原
因,所以其生命处境是否与女性相似,仍亟待研究。
https://i.imgur.com/oXd3iwV.jpg
学历越高,越不想结婚?实证调查结果恰恰相反。女性以高学历者的结婚意愿最高,但她
们也是遇不到适婚对象的最大未婚族群。
https://i.imgur.com/6ToDNfY.jpg
35 岁以上才晋升新手妈妈的比例快速窜升,2016 年已突破 25%。当晚婚、晚育成为常态
,35-45 的女性势必将成为台湾的生育主力,这也考验公卫与医学体系是否能因应变迁,
提供足够的检测照护与论述支持。
“许多人倾向结婚,但没有找到合适对象。
关键在于社会高速发展后,新世代对婚姻、家
庭角色的期待转变,而与传统文化发生冲突,这就形成了婚育配对的困难。”郑雁馨分析

半世纪以来,台湾的政治、经济飞跃性成长,跻身先进国家。女性的教育、就业与社会成
就,不断突破传统限制,公领域里女力崛起,但目光移转至家庭与文化价值,传统父权力
道的松动远不如预期。
拼儿子是其中一个例子。
在台湾胎次越高,新生儿性别比例的失衡越严重。当妈妈拼到第三、四胎,经常承受非男
孩不可的香火压力,“性别筛选”成为不能说的秘密。对照 2006 年与 2016 年东亚社会
调查,尽管已相隔十年,台湾男性认为“至少要生下一个儿子来传宗接代”,始终有坚定
不移的 44% 。
家务分工是另一个东亚共同性别文化。时至今日,台湾妇女依旧负担近八成的家务,家事
、小孩一肩扛。但即便丈夫想共同育儿,性别环境的土壤也未必足够厚实。
北欧广泛使用的双亲育婴假,移植到台湾,2017 年统计 76% 妈妈申请育婴假,但爸爸仅
8%。除了传统文化通常默认母亲是优先照顾者,两性的薪水差异,也让爸爸休假带孩子
,必须同时承受经济成本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压力。
“我们的性别平等改革,在教育、就业率表现很高。相对来说,文化层面的变化没那么明
显,包括婚育、家庭关系,这是东亚文化圈的共性。”郑雁馨分析。
因为家庭关系紧密,长辈对下一代婚姻具有高度影响。新好媳妇除了上网“靠北婆家”,
回到现实世界,多半仍得努力和长辈们磨合。这也意味,在讲求孝道与家庭主义的社会,
家庭内的传统性别文化更难动摇。
种种尽在不言中的文化规范,交织出一片无形的婚育压力,也形成两性对婚姻家庭的期待
落差。
对高社经背景的女性而言,走入家庭、养育照顾孩子,要付出比男性更高的机会成本,可
能间接延缓两性结婚的时程。
大龄女子想结婚?没那么容易
走入婚姻,需要直面传统文化压力,但单身者却也可能被同一套价值,无情拒于门外。
郑雁馨研究发现,二字头的未婚男女,未来结婚的机率两性相差不大;但若到了 35-39
岁,往后十年,女性结婚的机率就远比男性下降许多。
研究突显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在婚姻市场里,大龄是女性的“被扣分项”。背后不仅隐含父权文化对性别角色、形象的
期待,另一个关键原因仍是生育──好不好生、生得好不好,经常被归责在母亲身上。
郑雁馨直言:“十几年来,我们的公卫体系依然不断强调‘34 岁以前是黄金生育年龄’
,而且主要针对高龄女性。但现实是,整个社会有一半女性 (和男性)此时还没有进入
婚姻,但她们已经被贴上不好生的标签。”
随之而来,也是她们在婚姻市场上将面对的歧视与择偶困境。事实上,高龄生育风险不仅
存在女性身上,越来越多流行病学研究也指出高龄爸爸对母亲生育的影响,但我们的社会
选择忽视后者而强调前者。
更多实证研究,更友善弹性的婚育文化
当社会结构急速转变,家庭与文化价值变动缓慢,齿轮时不时被卡绊,冻结的人口成长有
机会回温吗?
“我们必须认清,人口萎缩是必然的。”郑雁馨认为,生育率下滑已非一日之秋,现阶段
只能减缓速度。综观来看,已婚夫妻的生育状况并不悲观,了解结婚率下滑的原因是较直
接的目标。但相较于日本早已进行系统性研究,台湾对未婚图像的掌握始终苍白贫乏。
“如果高生育率奠基于昔日女性必须牺牲受教和就业权,人生只有育儿持家一个选项,那
当代的低生育率或许没什么不好。”郑雁馨直言:“但如果很多女性想成家却无法实现,
政策应该更努力解决,包括未婚而想当父母的人,我们能否有更弹性开放的思维,达到生
育自主。”
有多少人渴望成家?有多少人因为低薪高房价,不敢组成家庭?又有多少单身者只想要孩
子?更多细致的实证研究,是思考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础。
持续推动友善、支持婚育的性别平权社会,更是根本。“欧洲经验告诉我们,家户内的性
别平等如果没有跟上,整体生育率就很难提升。”郑雁馨这么说,
““育儿需要成为一整个村庄、社会、国家的事,而不是女性理所当然的天职。””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talk.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826419
6.备注:
父权文化,BAD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