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他们,为什么不打COVID-19疫苗?不同族群

楼主: qxpbyd (qxpbyd)   2022-01-22 18:42:02
1.媒体来源: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陈洁
摄影/林彦廷、余志伟
设计/江世民
3.完整新闻标题:
他们,为什么不打COVID-19疫苗?不同族群疫苗犹豫者卡关在哪里?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s.gd/rUlkFa.jpg
虽然疫苗逐渐充足,但全球各国研究都显示,有一定比例的族群对疫苗接种感到犹豫。(
摄影/林彦廷)
拥有20座网球大满贯金杯的塞尔维亚球王乔科维奇(Novak okovi),因未接种疫苗
、以近期感染痊愈为由申请的医疗豁免资格出现争议,遭澳洲取消签证,注定错失在今年
(2022)澳网缔造21座大满贯历史纪录的机会。尽管整起事件还有其违反防疫及旅行史填
报不实等背景与澳洲政治因素,不过,藏在多数人心里最大疑问可能还是:打疫苗,不就
好了?
疫苗充裕之下,仍选择不打疫苗的“乔科维奇们”其实并不少,更不是COVID-19疫情独有
的现象。“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已是重要的公卫议题,2019年被世界卫生
组织(WHO)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胁;COVID-19疫苗快速问世后,国际专家学者一路研究
调查、追踪,更疾呼各国防疫单位重视。
《报导者》取得台湾大学公卫学院针对COVID-19疫情下,首份本土疫苗犹豫质性研究,透
过深度访谈呈现疫苗犹豫族群的心声。这些人并不见得是反疫苗派,有些人是经过自身风
险评估后做出的决定,有些人则是对疫苗的疑虑没有获得解答等。研究细致归纳分析,希
望促进社会的理解、对话,也期待卫生单位疫苗宣导政策能“因人制宜”,让沟通更有效
益。
Omicron变种病毒让COVID-19疫情再次升温,2022年初,全球一日最多新增高达近347万名
确诊者。所幸,目前看来Omicron虽然具备高传播力,但重症、死亡比例尚未增加,全球
整体死亡率也随着疫苗接种普遍而逐渐下降,疫情渐渐走向“流感化”。不过,突破性感
染增加,各国政府仍在积极宣导接种第三剂疫苗,台湾也不例外,1月20日更宣布民众前
往部分娱乐场所如舞厅、夜店等需出示完整二剂疫苗接种证明。
目前台湾的一剂疫苗接种率8成、二剂接种率超过7成,接种率不低。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
心在1月7日宣布,因应社区风险提升,鼓励第二剂疫苗接种超过12周的民众,尽速接种第
三剂疫苗,虽然也出现“三剂抢打潮”,但最应优先强化保护的75岁以上高龄者,二剂接
种率仅68%、65~74岁也只有8成接种,始终未能有效提升。这也显示,台湾社会潜藏一群
疫苗犹豫族群,少被认真看待、深度探索。
事实上,早在2021年5月、疫苗供应尚且不充足的时候,盖洛普就曾发表一项针对全球117
个国家地区、30万人的调查显示,即便在疫苗免费接种下,只有68%的成年人同意接种,
29%的人仍表示会拒绝。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2021年3到5
月针对15国的调查也发现,英国和以色列对疫苗信任的比率超过80%;但韩国和日本信任
比率仅有47% ,不同国家对不同疫苗品牌的信任度也有不同。这些调查和研究者,显示出
疫苗犹豫的原因复杂,研究者都希望提出公众对疫苗的忧虑状况,促使政府单位更即时、
且有所依据下做出准备和因应。
台湾疫苗犹豫族群的困惑与心声
https://is.gd/5sRmzJ.jpg
台大团队以深度访谈方式,完成台湾首份COVID-19疫苗犹豫的质性研究调查报告,剖析影
响国人打不打疫苗决策的关键原因(图非研究报告中的受访者)。(摄影/林彦廷)
“台湾一直以来对‘疫苗犹豫’的研究和关注不多,我很希望看到COVID-19打开这一道门
,”完成台湾第一份COVID-19疫苗的质性研究的台大健康行为与社区科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官晨怡受访指出,“国外对于疫苗犹豫议题的重视度,几乎等同于疫苗研发,并且发展了
各式各样的实务方法,试图更接近、理解这群人,台湾虽然相对议题被掩盖,但这群人依
然存在。”
官晨怡在2018年就关注疫苗犹豫的议题。“我自己生了孩子之后,也曾莫名感受到焦虑,
带孩子去打疫苗时,在网络上Google相关资讯。我就觉得这是一个当代、特定阶级社群的
父母容易产生的反应。”
去年(2021)5月,台北爆发COVID-19社区大规模感染时,官晨怡立刻在半夜写信,很快
号召16名她过去的公卫所学生“回锅”进行疫苗犹豫的研究,现已是医师、职能治疗师、
社区药师身份的他们,研究透过深度访谈的方式,分析67名民众对疫苗怯步的原因,完成
《台湾新冠疫苗众决策态度之快速质性研究调查报告》,以下是这份研究主要发现与归
纳。
长者:打疫苗可能多活5年、不打也可能一样啊
台湾面对疫苗最犹豫的族群之一是75岁以上年长者,他们感染病毒容易重症、风险较高,
却是目前二剂接种率全年龄层最低、仅68%。
长者犹豫的关键在于,一方面担心被病毒感染,一方面也害怕打疫苗承受不了副作用,有
人则选择以研发较久、相对安全的肺炎链球菌疫苗来当成替代预防COVID-19的“安慰剂”
,一名80多岁的苗栗退休教师阿辉受访时便说:
“我看我们这个年龄啊都是在90岁左右就差不多了,我打疫苗也是再活5年,不打疫
苗我也可能也再活5年,所以我在这种情形下,我想不如快乐一点,不会心理上有什么负
担(担心副作用),所以我就决定不打。”
许多年长者还认为,自己都在家“很安全”,疫苗应该要让年轻人打,对于感染后重症的
情形不见得了解,“对于老年人来说,多数时候他在电视上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尽管很迷
茫、很紧张、觉得有问题,但是就维持心中困惑,也没办法做决策,”官晨怡说。此外,
相对其他族群,许多年长者也可能较没办法靠自己蒐集资料、阅读文献、寻求专业人士的
意见,通常都需要仰赖晚辈的转译才能增加资讯量,作为决定要不要打疫苗的参考。
慢性病患:只说疾病“稳定”可以打,但稳定的“标准”是什么?
慢性病患者与年长者的疑虑很类似,他们自知体质较弱,知道感染病毒容易变成重症,但
又担心难以承受疫苗的副作用。指挥中心过去对于慢性病患,建议接种疫苗的标准为“病
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就应该接种”,但对于“稳定”的定义并不明确。
此外,不少疑似疫苗接种后的死亡个案,在解剖后也仅有“与慢性病史有关”的说法,这
更让慢性患者们犹豫,只能自己去请教多方意见,如自己的医师来评估状况,50多岁的新
北市商人阿芳就说:
“像我糖尿病来说,一般来说都是讲, 欸阿你应该控制在什么样以下,或者说3个月
的血糖值,平均多少以下叫做控制好。他(指挥中心)应该给人家一个,实际的数字。譬
如说我自己本身来说的话,3个月其实血糖值(糖化血色素)大概在7、8左右。这样叫做
好吗?可不可以去(打疫苗)呢?因为我不知道说正常的(指病情稳定标准),那我们是
已经很久的慢性病者。”
孕妇:官方资讯太少,得靠自己蒐集资讯、咨询医师
https://is.gd/Nu8pWH.jpg
台大调查研究的受访孕妇,对疫苗虽感到“疑虑”,但多数衡量利弊后仍愿接种(图非研
究报告中的受访者)。(摄影/林彦廷)
虽然受访的孕妇族群,整体接种意愿倾向“有疑虑但衡量利弊后仍愿接种”,但她们认为
政府对于孕妇、胎儿接种风险说明很少,也没有明确提供孕妇施打数据以及后续追踪资料
。多数孕妇也都需要自行搜寻更多文献,与具专业背景的亲友或医师讨论。怀孕6个多月
的小葶指出:
“我最相信我的医师这些医师都很清楚我的状况,他们会综合唸到的paper(论文)
和我的身体状况给我建议。例如中医师说他有去看paper,目前整体结论是乐观的,要我
不要太担心;我担心心律不整复发,他说这当然也有可能,但相较于得到COVID-19的风险
,打还是比较好,加上我的个性比较容易焦虑,去打对我的身体,整体来说比较好。”
蓝领与弱势阶级者:担心疫苗副作用导致无法维持生计
比起长者、慢性病族群等多是担心疫苗对身体的影响,受访的蓝领阶级如小型制造业、自
营业、服饰、百货业、警卫、装潢工、长照从业者、菜贩等,则是对政府决策、疫苗基本
资讯所知有限,也影响对政府信任度,不愿多听,只透露听过一些“怪怪的消息”,因此
不敢接种疫苗。
除了对疫苗认识不足,蓝领阶级多半生活情境较辛苦,“有家庭跟小孩要顾,不能倒下”
,担心打了疫苗会有副作用,因此对疫苗迟疑。30多岁制造业的阿铁,就表示如果一定得
打疫苗,得和另一半时间错开,否则可能会影响工作:
“如果两个(夫妻)决定去打的话,她(小姑)讲说要排开,因为你疫苗打下去之后,会
不舒服,你不可能两个一起去打,夭寿(iáu-siū),两个不舒服,那工作怎么办,两
个排开,一个稳定了,好,那你另外一个人去打,至少你这段时间工作所有收入不会断开
。”
另类疗法使用者:有不同健康观,对疫苗并非全然排斥
至于崇尚灵修、自然疗法、中医等另类疗法(alternative medicine)的受访者,普遍教
育程度高,对资讯渴求,有能力可以使用网络、阅读外国文献,最后再形成自己的一套见
解。例如,他们多认为疫苗的不良反应,会破坏身体的自然平衡,而持续透过运动、提高
自身免疫力,才是对抗病毒最好的方法。
不过,这些人也并非全然排斥COVID-19疫苗,而是在未出现有力论证前,多采观望态度。
访谈中有约半数的另类疗法使用者表示,愿意因为社会性因素去接种疫苗,例如工作需求
、要前往长照机构、有出国需求、观察国外大量接种后风险不高,以及担心太多人不接种
疫苗导致医疗资源崩坏等原因。
https://i.imgur.com/2Nj3Ik1.png
民众犹豫关键,反映政府资讯和沟通未臻周全
阳明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副教授雷文玫认为,台大这份研究访谈中,多数民众对疫苗
的疑虑、副作用的担忧都很真实;即便台湾有反疫苗的族群,也不像国外的反疫苗族群积
极发声,许多民众是在染疫与疫苗副作用的风险中,进行个人、微观的风险治理。
“没有选择接种疫苗的民众,不见得是不理性的。”
在台湾,不愿接种疫苗的人,多数都偏向低调。官晨怡说,在调查初期,民众可以很坦诚
地表达自己不愿接种疫苗,但后期舆论开始转变,不打疫苗的人,担心被批评是“防疫破
口”,让这群人选择噤声。
再加上,台湾疫情在2021年5月~7月爆发、实施三级警戒后,就让原本对于疫苗无感的民
众,纷纷因环境风险提高、评估之下立刻接种疫苗;也有部分民众的疑虑,在看到身边的
人接种后无恙,进而愿意施打疫苗。
这是基于环境风险利弊的再衡量,但“民众心中对于疫苗的疑虑并没有因此消失──最明
显的是从数字上来看,每个年龄层二剂疫苗的接种率,都至少低于一剂5%,代表这些民众
心中对于副作用的疑虑并未消失,因此不愿接种第二剂。”雷文玫解释。
台大公卫的这份研究中,统整了所有受访者的5个犹豫原因,发现其中除了对政府缺乏信
任感外,其他都与资讯沟通、解答民众疑虑有关。
1. 民众内心对于疫苗的疑虑,没有被好好的处理与解答。
2. 对二剂疫苗感到犹豫。
3. 认为保护自己就不会被感染。
4. 对疫苗品牌信任度不同,例如不愿接种AZ与高端。
5. 对政府缺乏信任感。
雷文玫认为,如果政府不积极沟通,长期影响就会反映在人民的“信任感”。
https://is.gd/VSVvkr.jpg
专家认为,如果政府对民众疫苗疑虑不积极进行沟通,长期将影响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感
”(图非研究报告中的受访者)。(摄影/林彦廷)
疫苗沟通的Dos & Don'ts:不挑起情绪、强调个人利益,更具说服力
对于打进身体里,可能会影响健康的疫苗,怀疑跟困惑普遍存在于各国。只要搜寻“疫苗
沟通”(Vaccine Communication)等关键字,就可以轻易地看到大量的资料。美国国家
卫生院(NIH)在2020年11月首款COVID-19疫苗即将问世时发表报告,指出民调数据显示
,只有约一半的美国人想要接种疫苗,四分之一的人不确定,四分之一的人不愿接种疫苗

另一民调也提到,将近8成的美国人认为,COVID-19疫苗可以在短短一年就紧急授权,是
政治驱动,而不是疫苗真正有效。这样的焦虑与台湾的疫苗犹豫者相符:他们不见得是反
疫苗论的“基本教义派”,而是在大流行疫病之下,面对从未研发成功,却又在最短的时
间内完成的预防治疗方式,感到担忧。
英国国家统计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因而每3个月调查一次,英国
人民对疫苗的接受程度,了解不同年龄层、职业、种族、健康程度的人,如何看待疫苗。
“在疫情一开始,国外的公卫组织、学界,就认为疫苗犹豫的沟通跟索引,应该要跟疫苗
研发同时进行,否则疫苗好不容易做出来,大家都不打也是白做,”官晨怡说。
各国从官方到民间单位,为了理解与这群疫苗犹豫者沟通,列出细节的指引,包括各实务
单位对于疫苗沟通的“Dos And Don'ts”、针对不同族群的沟通方式、随时了解假资讯并
适时澄清、跨越政治,强调一致的消息、不要使用特定字眼挑起情绪、不要对疫苗设立不
切实际的期待等等。
和疫苗犹豫者如何沟通最有效?《刺胳针公共卫生》期刊(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一项研究发现,强调疫苗对预防疾病、重症的个人利益,比强调群体免疫的公共利益,更
有说服力。
“其实过往全世界长期都不太重视疫苗犹豫者,但是这次疫情一爆发,国外马上积极沟通
,这是危机带来的转机,让防疫工作更贴近当代情境,”官晨怡看到疫情后另一种公卫的
觉醒。
病友团体、广播电台、YouTuber可针对不同族群设计政策宣导管道
https://is.gd/NxKUku.jpg
针对不同族群和地区的民众,提供更友善的接种场域和方式,也是提升接种意愿的手段(
图非研究报告中的受访者)。(摄影/林彦廷)
官晨怡完成台湾本土研究后,也将调查报告递交给指挥中心,并进行5分钟的简报,“疫
苗沟通策略有没有因而改变,目前还没有看到。”
指挥中心发言人、疾病管制署副署长庄人祥则表示,目前针对疫苗犹豫的族群,除自1月5
日起提供200元礼券给接种一、二剂疫苗的民众外,接种率有略微上升;也为不良于行的
民众提供在宅接种;随到随打站包括车站,都已由各地方卫生局接手持续设置,原乡部分
如台中梨山也设置接种站;担心二剂副作用的民众,也呼吁他们接种副作用较低的蛋白疫
苗如高端。但他也坦言,“针对疫苗的错误资讯与谬误,只能靠多数年长者定期去医院拿
药时,由医师来帮忙做卫教。”
多数资讯转译工作,现多由第一线接触到民众的医事人员、药局药师等,自己想方设法的
发挥创意。官晨怡提到,像之前艺人钟欣凌、杨丽音拍摄,专门与长辈沟通防疫影片,就
很贴近与长者沟通的语言,很不错的方式,但可惜这类宣导没有统一的指引与动员。
“其实我觉得年长者不难沟通,是我们都没有好好做,”官晨怡说,政府好像除了在卫教
影片“讲台语”外,也没特别为长者设计的模式,“都还是用统计数据、用科学语言、让
医师穿白袍来宣导,但长者可能没办法用现行的这一套方式增加理解。”
此外,研究人员也认为,除了接收官方资讯,多数民众主要还是受到身边亲友的影响,政
府可以建立社区的经营与维持,例如跟病友团体、另类疗法医师交流,一起进行疫苗风险
沟通。也可以对疫苗犹豫者援引“通行证”的概念,如打完疫苗就能安心探望亲友、克服
疫情限制等。
雷文玫补充,应针对每一个次族群,从长者、孕妇、蓝领等等,设计属于他们的沟通方式
,做得更细腻,“年轻人找YouTuber、高龄者找同龄人,蓝领可用广播电台,或制作
科学宣导短片,确实揭露资讯,疫苗不是百分百有效安全,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值得打,好
好回应民众的疑虑。”
疫苗推动的配套:提高对蓝领、弱势、偏乡的友善服务
雷文玫指出,目前台湾民众衡量的疫苗利弊的基准太脆弱,因为现下台湾疫情比起许多国
家相对稳定,其实是靠着许多族群的牺牲,旅游、观光、餐饮业的惨澹换来的,未来台湾
若走向与病毒共存、松绑防疫政策,染疫风险可能提升,民众再考量是否要接种疫苗,评
估上可能就有所不同。“民众衡量疫苗副作用与染疫风险,是静态层次上的理性想法,但
若从动态层次,把未来与病毒共存、防疫可能降低强度的走向加入考量,就需要新的风险
沟通,包括民众个人的风险利益、经济利益、社会政策的走向,都得纳入考量。”
雷文玫举例说明,比起其他族群是在大疫情下,理性计算自己的利害关系,蓝领与弱势族
群更令人担忧,他们是因为资讯取得与解读不足,“不打疫苗未必是深思熟虑、愿意承担
的后果,而是生活状况、社会结构下,使他们成为没有疫苗保护的人,这是不公平的。”
此外,蓝领阶级也可能为求温饱而无暇考量染疫风险,因为“有家庭和生活要顾, 不能
倒下,”雷文玫说,现下的疫苗预约方式,对他们很不友善,“许多时候预约很快就秒杀
,他们当下可能就是在顾店面、摆摊贩、做粗工,怎么有这样的奢侈时间去做预约?不要
说那个时间点要去打疫苗,那是上班时间,他请假的话,一天的工钱就没有了。类似台北
车站的随到随打站可以持续下去,这对蓝领族群比较方便。”
不只蓝领,雷文玫也观察到各县市的疫苗接种率不均。目前全台湾二剂平均接种率为72.5
%,但花莲、台东、台南、屏东是全台4个低于7成的县市,这可能是因为这些县巿有部分
山区、较偏乡的区域,由于地域的限制,让民众较难接种到疫苗,如果原本即有疑虑的人
,更不会去打疫苗。
正面回应打疫苗的风险,建立完善的补偿与支持体系
https://is.gd/34B14L.jpg
强化疫苗不良反应的补偿制度和保障,可提升民众对接种疫苗的信任度。(摄影/余志伟

疫苗不是百分百安全有效,所以在个人风险计算之外,为了“利他”,而透过打疫苗来与
亲友往来,保护自己跟对方;另外则是“大我”,不希望自己因为没打疫苗染疫,而占据
医疗资源。雷文玫认为,“利他与团结都是两面性,一面是相较于欧洲的个人主义为重,
亚洲、台湾都将疫情控制的很好;但另一面,这是不是会成为一种压迫、对个人的不公平
?”
为了避免疫苗接种变成集体暴力,雷文玫建议,政府除了要积极进行双向沟通外,“让民
众接受尽管有不便的风险跟代价,还要思考社会可以如何减轻民众的代价跟疑虑?这就需
要完善的补偿系统。”
她举例说明,对一般民众尤其蓝领,如果打疫苗发生不良反应,社会应该协助一起面对,
包括给予明确的补偿和保障,让民众可以信任,自己就算需要承担风险,背后也有支持体
系。更细致的如疫苗接种假,都是社会的“大我”来照顾个人“小我”的例子,让民众感
受自己是社会连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味牺牲脆弱的自己。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covid-19-vaccine-hesitancy-taiwan-research
https://is.gd/0iH9YX
6.备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