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卦是不是要来个起手式才能发文呢?
小弟写过一本儿童科普《地震100问》
还有粉专 震识: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
应该可以讲几句话吧?
(很久没PO文不太会上色排版,还请见谅)
然后该揭露的也揭露一下,我认识原PO也常转他的文章到脸书专页
但没有什么好护航的
刚好就只是来谈谈科普人和科学家的用语和观点差异
谁对谁错我也不打算讲,大家就看完我的说明请自己判定
说用P波3秒的预警计算来决定地震规模是用“猜”的
我想理由应该是,因为芮氏规模是拿地震波的最大振幅计算得知
所以才会说是“猜”的
不管是台大吴逸民老师、国震林沛旸研究员、或是其他相关的计算
都一样是用统计相关和经验法则去预估可能的规模和震度
和实测后换算的规模完全不同,因此在用语上做区分
当然您觉得用“算”出来的不能说是用猜的,也对。
因为“猜”让人有不科学的感觉,
会联想到算命、占卜等非科学的领域,
如果是科学家会生气,我也完全能理解。
但是
要让一般大众区分出预估VS真实的差异
不改变一下用语,还真难区分
用“猜”这个词,我个人是还可以接受啦!
但实际上要我写预警规模和震用“猜”的还不太敢写啊!
因为我就怕像这样被骂啊
过去,我写科普时也常常被科学家碎念,
说怎么这样写、用词不精准啦,
过去没什么人看我写,只好再改、再修。
现在可能因为写的东西有多一些小众会看,
也就比较能说服专家们接受文字转译了…
好啦有点扯远,我想说的是,
我们在做的科普写作要被讲难听点像是在玩文字游戏也行,
但要是没转译这些字,谁要看?
多少人看得下去整串在讲隐没带、海沟、表面波、震矩规模芮氏规模的词?
大家都嘛看炎P开示比较快啊!
而就科学哲学的角度来看,地震的一切都发生在地底下,
所有的计量观测方式,都还是我们人给它的定义。
到底多少是“真实”,还真说不清呢!(又不小心扯太远了)
大GUY就说到这,偶尔因为地震才来发文,请大大们小力点鞭啊…
※ 引述《doomdied (Died)》之铭言:
: ※ 引述《gutinhk (不会冷)》之铭言:
: : 小弟刚好从事相关工作,
: : 为了好解释,用插画的方式呈现。
: : 顺便借这篇一稿多投,骗个P币。
: : 如果懒得看图,直接给结论:
: : 外海地震仪设置困难,陆地有600座,海底只有不到10座。
: : 所以发生在外海的地震推估常常估不准,国家警报就会不知道要发。
: 只能说,有政府,会作图
: 有问题不检讨,只会在那做图洗脑民众,看起来就很塔绿斑
: 先说一下基本常识
: 地震预警的原理就是利用地震的P波、S波速度不一样
: 从比较快的P波去计算震度震央,然后在会造成破坏但比较慢的S波到达前预警
: 因为P波、S波速度差距大约秒速三公里,所以震央越远就有预警效果
: 震央很近就可能在震才收到预警(因为处理要时间)
: 但完全不发就是有问题,不是制图就能解决问题的
: 当从3个观测点决定震源传递至测站之距离后,我们便可以这3个观测点为中心
: ,以对应各点之震源距离为半径划3个球面,这3个球面之交接处即是震源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