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温馨接送情还是恐怖情人,“跟踪骚扰法”

楼主: m7413005 (小鱼)   2021-12-01 04:10:09
备注请放最后面 违者新闻文章删除
1.媒体来源:
※ 镜传媒
2.记者署名:
陈珮瑜
3.完整新闻标题:
温馨接送情还是恐怖情人,“跟踪骚扰法”管什么?
4.完整新闻内文:
不间断的社会悲剧,终于催生了今年 11 月三读通过的《跟踪骚扰防制法》,未来,公权
力能够及早介入案件,尝试阻止憾事再度发生。
“我都要对方别再吵我了,这样还不够直接吗?”
“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是不是曾经释出让人误会的讯息,对方才一直纠缠我?”
“(电话)一接通他就大声叫我的名字,说他没有骚扰我,觉得自己被误会。”
“我当时甚至严重到会去跟踪他与男朋友约会,越跟心越痛,很恨她这样欺骗我的感情。

“对当时绝望的我来说,多尝试一点也没有什么损失。”
但法律通过后,被骚扰者能就此摆脱阴霾吗?为什么明确拒绝了,对方仍执迷不悟?
READr 分析数千篇司法院判决书,并访问多名被骚扰者、骚扰者、第一线执法者、学者、
立法委员,这是一堂台湾社会太晚才补上的情感教育课。
持续 2 年、每天平均接到超过 20 通的电话骚扰,不堪其扰的阿伟在报警后,决定向小
蓉提起民事诉讼,并要求 4 万元的损害赔偿,法官认为慰抚金偏高,判决小蓉须赔偿 1
万 2 千元。
和阿伟的处境相似,小雨(化名)在一场活动中认识一名男生后,收到大量的讯息轰炸,
时间长达 8 年。对方甚至透过小雨的朋友取得她的电话号码,常在上班、深夜、清晨打
电话来,“一接通他就大声叫我的名字,说他没有骚扰我,觉得自己被误会。”
小雨寻求长辈协助调解,却遭质疑是自己拒绝得不明确。小雨觉得冤枉,“我都要对方别
再吵我了,这样还不够直接吗?”
小标:无法预测防范的恐惧/难以预测骚扰者行为,无法防范的恐惧
无法预测骚扰者的行为模式,使得阿伟和小雨随时笼罩在恐惧之中,不知何时才能重拾生
活的平静。
基层员警萧仁豪坦言,这类案件的行为像是网络骚扰、长时间驻点等候等,过去最常援引
“性平三法”(注)、《社会秩序维护法》与《家庭暴力防治法》来起诉,但前两者多是
罚钱了事,后者的适用对象则不包含陌生人。
注:性平三法是《性别工作平等法》、《性别平等教育法》和《性骚扰防治法》,分别处
理学校、职场及前两者以外的性骚扰行为。
偏偏陌生人的骚扰最令人猝不及防。依珊(化名)的好友希望撮合她和自己的表哥,没想
到“表哥”的追求攻势不断,先是频繁赠送礼物,“送到大楼管理员很无奈,说储藏室要
爆满了,我一定得处理。对方则说东西已经送出去了,你想丢掉是你的自由。”
再来是在她住处周遭徘徊,“每天早上七点都传一张楼下大厅的照片说他在等我。”或是
抓准她出门的时机,开车尾随在后,“他说已经和公司请了一个月的假,我想去哪都陪我
去。”
对依珊来说,这位表哥长得体面,家里也很有钱,俨然人生胜利组,但行为“就是个变态
”。原本欲撮合他们的好友还不相信依珊的求救,觉得她在抹黑表哥回想 10 年前的
往事,依珊仍余悸犹存,她被“表哥”骚扰了半年之久,对方在确定交往无望后,传了一
封很长的讯息,内容细数他花了多少钱在她身上,要求全数偿还,否则要提B欺,并
在 Facebook 上批评她是骗子。
“他虽然没有对我进行生理上的伤害,但精神上的凌迟是很巨大的,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是
不是曾经释出让人误会的讯息,对方才一直纠缠我?当时严重到晚上都睡不好,也不敢出
门。”依珊说。后来是找了律师介入才解决。
小标:跟骚法让公权力提早介入
警政署指出,台湾每年有约 8000 件跟骚案件,再加上未报案的黑数,显示跟踪骚扰犯行
已经不是少数个案,2020 年长荣大学外籍女大生命案、2021 年通讯行女店员遭假车祸掳
杀案都掀起社会激烈的讨论。为了补上法律漏洞,行政院今年 4 月 22 日推出《跟踪骚
扰防制法》(以下简称为“跟骚法”)草案,明定包含针对特定人反复、持续地监视观察
、尾随接近、寄送物品、通讯骚扰等 8 类行为,并违反当事人意愿的举动,最重可处五
年有期徒刑。立法院在 11 月 19 日三读通过。
不论是阿伟、小雨收到的连环骚扰,还是依珊蒙受的疯狂追求之苦,在“跟骚法”上路后
,警察都能以此进行刑事调查,提供较全面的法律建议。
多年处理家事案件的律师郭怡青指出,“跟骚法”的设计是希望在骚扰者初期还有理智的
情况下,警察可积极介入,例如提供书面告诫、要求其停止不当行为,或许就能预先阻止
像是屏东假车祸掳杀案(注)等悲剧发生。
注:55 岁黄姓男子爱慕在手机通讯行上班的 29 岁曾姓女子,今年 2 月开始多次以门号
续约、设定帐户等由接近、骚扰;3 月就骑车尾随其下班,被害人当时曾报案,由警方护
送回家。没想到黄嫌 4 月向友人借车,再度尾随被害人,并制造假车祸,将其强行抱上
车,导致女子死亡。
“跟骚法”除了明确规范骚扰行为,也明订要“频繁骚扰”,且骚扰对象必须是单一特定
人士,才会成立。萧仁豪解释,骚扰者进行一次法案所列举的行为并不会违反“跟骚法”
,如果持续实行,警方就可以给予告诫;执意继续骚扰的举动,才会违反刑责,与《刑法
》惩罚单一违法行为的概念不同。
对于有民众担忧“该不会走在女生身后就会被抓吧?”、“这样要怎么追女生?”、“所
以送个礼物就犯法吗?”,萧仁豪回应,只要不是屡次造成他人困扰,追求行为并不会违
反“跟骚法”。
现代妇女基金会研究员王秋岚表示,实务上遇到的骚扰者会同时使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接近
、侵害被害人,有些行为表面看来友善,例如表达关心、送礼等,或是骚扰的程度还不到
性骚扰,“单独看起来都没什么,可是累积起来就很惊人。最可怕的是,因为无法猜透骚
扰者的行为模式,完全不知道案件会如何发展。”
她曾协助处理过一名广播主持人的疯狂粉丝,对方一天寄出 1500 则短信,删都删不完,
就算封锁帐号,他还是会换新的再次出现。有一次该主持人参加完演讲,准备去搭车,因
为她行动不便,刚好附近有个文质彬彬的男生出面协助,两人还相谈甚欢;等到主持人一
到家,就收到一封“你还记得我吗?我今天有帮你坐车哦”的留言,该主持人说,这是她
第一次感受到“生命受到威胁”。
2018 年 4 月,行政院曾通过内政部“纠缠行为防制法草案”,但该版本所规范的行为,
只有“经性平三法调查成立的性骚扰行为,已有裁罚、惩处后仍再犯”,形同只处理性骚
扰申诉成立后又再犯的案件。王秋岚强调,他们接过很多游走在灰色地带,很难说是性骚
扰,只能说是骚扰的案子,如果过度窄化适用行为,很多被害人仍无处求援。
亭均(化名)和故事中的阿雅有着类似的遭遇:她们同样受到同事的追求,即使表达明确
的拒绝,对方仍认为有机会发展更进一步的关系;她们向公司求助,却被消极处理,阿雅
甚至遭到解雇。
亭均回忆,“我分别和人资与主管沟通,同时也要跟骚扰者说明我的不舒服;最后开调解
会的时候,公司还安排我和骚扰者一同出席,完全不顾当事人的感受,感觉真的很无力。

依珊被“表哥”骚扰的期间,也多次前往警局报案,但警察的回复让她心灰意冷。“警察
问我有没有哪里受伤?如果对方没伤害我、也没有开车撞进我家,他们‘很难办事’;有
人甚至开玩笑,说小女生有人追不开心吗?怎么可以挑三拣四。”
面对无孔不入的威胁,就算主动求助,依珊仍被警方告知他们“无能为力”,她只能靠自
己去要求骚扰者停止不当行为。
小标:警方盼有明确执法原则/警方盼有更明确执法的原则
新法上路后,基层员警将是判断跟骚案件是否成立的第一道防线,警政署早在 2019 年就
启动《防制跟踪骚扰案件计画》,希望能统整常见的行为样态。
不过一资深员警透露,依照计画,警察机关须列管骚扰者,以预防其再犯,但由于警察没
有执法法源,很难及时吓阻。而且各分局人力有限,赶不上源源不绝的列管案件。
台南市一名任职 13 年的家防官(注)也指出,目前光是性骚案件就已经无法消化,分局
普遍不重视此计画,教育训练也流为形式,无法结合实际情况,仍视个案通报情形个别处
理,没有系统性的工作流程。
注:各县市分局都设有“家庭暴力防治官”,是受过处理家庭暴力案件专业训练的警察人
员,主要业务是家暴、儿虐、性侵、性骚、儿少性剥削案件。
此外,该名家防官表示,“跟骚法”的规范行为包山包海,法案立意虽好,实务上却会造
成一个案子同时违反多项法条,规定、处理程序及目的全不相同,让民众和员警负担太多
的受理时间。
萧仁豪补充,假如有被害人来报案,警察当下就得判断,该用哪条法最能有效达到教化骚
扰者的效果,必须长期累积经验,才能成为警察依循的准则。
另外有员警也透露担忧,如果警政署在执法上没有标准程序,很可能落于报案人主观陈述
,警方受理后要查对方身分、厘清是否违法,耗时耗力查证后,搞不好只是报案人的误会
,反被指责是扰民。希望政府能制定标准程序,让第一线人员能够更明确执法。
“台湾警察运作的逻辑就是太工具化,一个口令、一个动作,上面的人要多少绩效,一个
要求下来,第一线就要去冲那个量。”萧仁豪表示,如果碰到像“跟骚法”这类必须高度
授权警察裁量的法律,警政署就要有觉悟,必须给出相应的法律操作品质,否则未来一定
会有争议。
小标:过去近半骚扰者为熟人/过去近半数骚扰者皆为熟人
而过去发生在台湾的“跟踪骚扰案件”通常都发生什么事?我们从有经由司法途径处理的
案子尝试解答。
READr 筛选出 2008 至 2019 年间,符合《跟骚法》规范的 8 种行为样态之司法案件(
注),发现近半数的骚扰发动者,是家人或曾有亲密关系的对象,被害人都申请过民事保
护令,已纳入《家暴法》的保护;与“性与性别”相关,却不适用《家暴法》的案件共
813 件,就定义上符合跟骚法的适用范围。
(注:READr 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自司法院判决书系统筛选出 2008 至 2019 年间,符合
《跟骚法》规范的 8 种行为样态之案件,再经人工分类,共筛出 4125 则。)
从资料上可以发现,813 件判例中有高达 7 成的案件,是与骚扰者频繁、持续对特定人
做诽谤的言语或动作相关,同时违反了《刑法》恐吓危害安全罪、诽谤罪;也就是说,如
果警方受理到类似案件,就得在第一时间判断骚扰者的行为,该以《刑法》恐吓危害安全
罪、诽谤罪、还是“跟骚法”或《民法》处理。
小标:实务第一线分身乏术/虽然立法,实务第一线仍分身乏术
“我觉得法条竞合根本是假议题。”王秋岚认为,只要有人报案,警察在听完案件始末后
,本来就会告知其可以行使的权利,以及适用哪些法条,让民众自行衡量,愿意花多少时
间和资源来处理诉讼,原本就是警察的职责。
例如性骚扰案,警察受理案件后,会先暸解报案人和骚扰者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主要调查
单位是公司的性平委员会、学校还是警察局。再评估报案人受骚扰的严重情形,如果被触
摸臀部、胸部等特殊部位,就会建议其同时提起刑事诉讼和行政申诉;如果只是言语骚扰
,可能就把蒐证的资料交给社会局,由社会局去做裁罚。
每天面对千奇百怪的案件,警察早已经历无数次的临场训练,王秋岚表示,警政署应提供
基层行政和人力资源的支持,不应该把所有的案子都丢给各县市分局的妇幼警察队,“他
们手上已经有性骚案、性侵案、家暴案,现在又来一个跟骚案件,真的会把他们累死。”
内政部对此回应,半年内会订定配套子法,包括受理报案流程等,并蒐集相关案例,同时
展开员警教育训练,熟悉跟骚定义。但人力紧缺,加上教育训练不足,第一线警察该如何
善尽跟骚被害人保护的职责?
“跟骚法”上路后,只要符合法律规范的要件,校园、职场性骚扰案也同样适用。根据三
读条文的内容,警方受理案件后,应依职权或被害人请求,核发书面告诫给骚扰者;2 年
内若再犯,被害人、警察、检察官可以向法院声请保护令。
也就是说,政府可利用此机会,建立一套完善的被害人保护制度,在其报案的同时,就能
获得公权力的介入,阻绝其与骚扰者的距离。
不过,由于《跟骚法》保护令派发的前提,是警察须认定骚扰者有嫌疑,并送出书面告诫
。萧仁豪解释,这和过去的逻辑截然不同,民众想要依《家暴法》申请保护令,会由警方
送交法院审理,无需透过警方对案件的判断,“法院到时就会问警察,为什么发书面告诫
?但我们目前没有执行原则,最后就会变成只要有大型社会案件,书面告诫的发放门槛就
会很低,等到上层关注案件数暴增,又会告诫基层应限缩门槛,成为恶性循环。”
家防官也认为,如果让警察决定要不要派发书面告诫,会让警察从“受理单位”变成“审
判单位”,任意干涉人民自由,有违宪之虞。骚扰者有没有违法,应该由法院审判才符合
法治国家精神,建议比照《家暴法》保护令的设计,都由法院核发。
王秋岚另外提醒,从法案的内容也看不出书面告诫到底由谁决定可以发?是要等警察做完
调查?还是被害人也可以主动要求?如果警察判断不需要发,被害人的救济管道是什么?
这些都应该说清楚。
小标:立法朝野协商未达共识/跟骚法朝野协商未达共识就通过
多次参与《跟骚法》朝野协商会议,立委邱显智坦言,“警政署的态度是,案件适不适用
《跟骚法》,让警察去判断就好,不需要再让被害人声请司法救济,否则如果有些人就是
来乱的,或是有精神障碍,案子真的会暴增。”
但他认为,目前警察对跟骚案件的教育训练不够充足,如果误判的话,民众拿不到书面告
诫,只能持续暴露在危险之中,正凸显救济管道的重要性。
11 月经过三次的朝野协商,对于跟骚行为定义是否限缩在“与性或性别有关”,以及保
护令申请机制都没有达成共识,最后仍表决过关。邱显智表示,会想赶快进入院会讨论,
是因为法案实在拖太久了,原本在 2018 年就差临门一脚,之后又发生台南长荣大学女学
生命案、屏东假车祸真掳人杀害事件,警政署感受到民怨,必须有所表态。
但邱显智也提醒,现在限缩了定义、申诉管道尚未建立,恐怕也只是让民众看得到却用不
上。
故事中的小芬有多困扰,小雨完全能感同身受。经过 8 年的骚扰,就算小雨明确告知没
有联系的意愿,对方仍不放弃,持续传讯息、打电话给她,“我觉得骚扰者对追求真的有
错误的观念,会自动曲解女生的说法。当女生说‘不要’的意思就是‘不要’!为什么会
觉得我是在制造机会给对方?骚扰者应该要学会接收拒绝的讯号吧?”
小标:追求者的迷惘心声
为什么欣赏的对象看起来已经对自己没兴趣,却还是想继续试试看?阿俊(化名)曾经喜
欢一个女生,尝试传讯息约她出来吃饭、聊天,希望能建立关系,但不知道是自己用词表
达不当,还是态度太急切,最后双方闹得不太愉快。
“当时她的一些行为会让我产生误会,例如问我旁边的位子能不能借坐、好像若有似无的
会观察我,让我觉得自己还有机会,但现在回想起来,可能都只是巧合吧?”阿俊回忆。
为了确保自己的行为不再失控,阿俊其实有做出调整,只要对方出现让他迷惘的举动,就
会记录在小册子上,并告诉自己“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同时也尽量避免同室共处;不过
,有时不得已碰到面,还是会因为对方的一些小动作,觉得自己是不是还有机会,“可能
我真的挺喜欢她的,所以她的无心行为,在我看来就会被放大。”
阿俊苦笑,“当时我就一直处在拉扯的状态,好像快走到出口了,但又被拉回迷宫。”
李仁(化名)也曾走进迷宫,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慢慢找到出口。他曾经尾随喜欢的女生回
家,然后开始观察她住几楼、窗户位置、每天下课会去哪里、早餐都吃什么、平常都在哪
看书,几乎是没事就在她家附近乱晃,“当时的心境应该是因为很喜欢,所以想无时无刻
掌握她的行踪啦。”
他现在还清楚记得那个女孩每日的行程。
直到有一天她说自己交男朋友了,还会分享两人出游的点滴,“我当时甚至严重到会去跟
踪他与男朋友约会,越跟心越痛,很恨她这样欺骗我的感情。”李仁坦言,他当时差点动
手伤害对方,“你想想看,我几乎掌握她的所有行踪,随时可以做坏事,太容易了。”
小标:建立被拒绝的心理准备
迷路的人需要指引,才能走出迷雾。在大学担任咨商师的韵如(化名)表示,就她的实务
经验,蛮多的骚扰者会寻求协助,动机包含“想要追求对方”跟“分手后想挽回”,但不
知道用什么方法才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通常他们已经持续原本的行为一阵子,例如在女生常出没的地方等待、或想要送礼物给对
方,但是对方的回应不符合自己的期待,骚扰者因此觉得难受、无法理解。
王秋岚也说,行政院 4 月推出“跟骚法”草案时,有民众就打电话来问,什么样的行为
才算是跟踪骚扰,当时从对方的叙述中,察觉到他应该有实行一些类似骚扰的举动,只是
不确定自己是否踩线,也不解为何他喜欢的对象会这么反感。
“我们就和他讨论,引导他换位思考,我相信很多时候他们的动机不是恶意的,只是无法
理解自己和对方的认知怎么差这么多。”王秋岚表示。
韵如分享,她会建议骚扰者先观察双方是属于何种关系,再从互动的过程持续调整自己对
待对方的方式,例如彼此聊天的频率,或是互动过程中,对方是不是对自己也很好奇?还
是聊天有一搭没一搭的?或是当骚扰者递出邀约时,对方的意愿高不高?
“我也会请他们评分,对方喜欢自己的程度大概是多少,通常他们都对结果心知肚明。”
韵如表示,咨商的重点在于让骚扰者有被拒绝的心理准备,不至于出现放手一博的冲动。
韵如同时也会引导他把视野拉远,思考自己还有没有其他想做的事?希望让骚扰者明白,
他的人生不会只有这么特定的一个人,还有很多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
韵如观察,来咨商的人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他们对于如何挽回或维护一段亲密关系,有
著很刻板的印象,“就是要很浪漫、很勇于追求”,这样的观点在异性恋男生的身上特别
常见,可能是台湾文化根植了男性要穷追不舍,女性才会感动的“性别角色剧本”的影响
,或许也是为什么他们比较容易成为骚扰者的原因之一。
虽然每个个案都有不同的状况,但就韵如的观察,“如果骚扰者还有其他的生活重心,有
很多人际支持、家庭支持的话,通常就比较不会一直固著在无法修补的关系里。”
李仁说,虽然他曾一度想要伤害对方,但最后还是靠着专注社团活动来走出情伤。回顾转
念的契机,他认为是家庭塑造的价值观影响至深,若伤害别人自己也会有报应,“爸妈从
小就跟我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那些佛家的东西,建立起我的道德观吧?虽然听起
来很老生常谈,但至少能在关键的时刻引导人放弃执著。”
曾因为女友兵变,好几次到对方家或教室附近徘徊的小廖(化名)说,他为了挽回感情所
做的行为,最终也成为对方远离他的原因,“但对当时绝望的我来说,多尝试一点也没有
什么损失。在自己的感受高涨的时候,真的很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
小廖认为,当前流行文化所塑造的,几乎都是一股脑的乐观氛围,也可能会让一些人出现
错误的认知,觉得自己只是不够努力,只要再多做一些,总有一天世界会依著自己的意思
旋转。
“但是实情并不是这样,我们可能要认清,坚持自己的想法需要意志;但倾听对方的期待
,并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样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小廖说。
经过上次的经验,阿俊对和异性相处有了不同的想法,“之后可能就是等两个人的互动更
良好一点,就是让两个人相处的时间拉长,再观察彼此有没有机会吧?”他又补了一句玩
笑,“‘跟骚法’好像都过了,像我这种想要追女生的该怎么办?”
“我们该如何学习尊重,真正接受别人的意愿,即使是跟自己的意愿牴触。如何最后找到
一段关系的底线,并果断放弃。”小廖想了想,“对有些人来说,也许在法律以前,都没
有底限,这可能也是‘跟骚法’被需要的原因吧?”
(文中图卡所述经历改写自司法院判决书记载的真实跟踪骚扰案件。)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www.readr.tw/post/2881
6.备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