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Dr.嘴哥,两硕一博,两袖清风,口袋薄薄。在我看来台湾博班没人念,又或延伸到学术研发能量落后东亚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中国与新加坡,主要是经费的问题。Dr.嘴哥这边只讨论STEM(也包含社科),文法商学院我不清楚。
原文推文中有人说念博班的人喜欢自我安慰(自以为)念博期间也算在上班,在国外这么说也没错。学校给的钱会让你吃不饱饿不死。国内我不清楚,但当年我留在国内念博班的同学似乎老师给的钱也过的下去,或者说就是老师给的钱过得下去才签下去。所以呢,老师要吸引学生念博班,首先就是给的钱要到位,不用喝得起星巴克,但路易莎总得负担得起吧。
最近跟几位在国内知名国立大学当助理教授的同学聊天。派系斗争和经费不足可能才是拖住台湾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新科助理教授的实验室建立基金跟东亚其他国家比简直废到笑,连零头都没有。新科助理教授没钱只好去靠行大教授,看能不能点分点汤喝。这就衍伸了政治和派系斗争。助理教授每天搞这些鸟事终于升上的副教授或教授,有很多人已经失去研究热情。幸运的人继承了大咖退休教授的研究资源和实验室,继续奴役新来的助理教授。
我有一个学弟,上了美国Top10电机系博班,只用了两年左右就毕业。两年、两年、两年!很重要所以说三次。发Nature,
Science当喝水。当年他毕业想回台湾帮助自己家乡的学生和学术研究,但碰了各种钉子。回台湾面试机票还得要自己付钱。当年我只是去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面试博班,机票食宿学校全包。我学弟回台湾面试,系上各种态度都让人觉得不被尊重,最后居然没有一间台湾学校给聘书,血统不纯正可能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台湾不要的,其他国家抢着要。某鼻屎国名校说,选择来我们学校任教不用担心任何经费问题,你只需要做出最好的研究就好。他现在在那边混得风生水起,依然Nature, Science连发。最近还被MIT Techlogogy Review选为未来之星。
我们连师资都抢输别人,毕业的学生创业创的赢别人?
很多人当年回台湾当教授都是佛心来着或者家人因素。推文里面有很多人对念博士雌嗤以鼻,我是有点黑人问号。很多选择唸博班的人对钱的渴望不是摆第一位,钱很重要,但是发现与发明的乐趣远比钱让人满足。收入只是附加价值。
但是在台湾,无论是经费或者薪水都看不到他国车尾灯。聪明的学生觉得念博没前途,教授就收不到好学生,自然也做不出个毛。整个生态进入负循环,前阵子打开台湾母校母所的教授网页,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教授很久没有研究产出。
幸好,台湾人很爱唸硕士。唸硕士就跟吃饭跑步一样,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不过这种畸形教育让我们搞出了护国神山。
干出一间独角兽是创业,开一间面摊也是创业。但大部分博士班毕业也是去当打工仔。以美国电脑科学领域为例,假设博班四年毕业之后去帮科技巨头打工,平均年薪应该会落在25-35万美元,一个硕士毕业的码农帮科技巨头打工应该可以拿到15-25万镁。取中间值30万 vs
20万,对一个有能力念博班的硕士生来说,每年调薪10趴应该不是问题。四年下来税前差了93万,第五年硕士毕的薪水来到27万。如果中间有跳槽,薪水要达到30-35万应该不是难事。也就是说在第五年,双方薪水差距不大,但户头差了((93万*所得税率)-日常花费)*(投资收益率),至少也有个40-50万镁吧。更不用说有些人博班念了六年,例如在下。
也就是说即便在美国,薪水也不是念博班的诱因,而是念博班的附加价值,让你知道毕业之后可以跟同龄的人有差不多的薪水。那50万镁的差距,买的是自由,买的是做自己想做的研究但可能没有任何商业价值的自由。一句话就是林北爽。
还有推文说,如果念博班跟创业一样,那我他妈的为什么要念博班,去创业就好了啊。其实懂的人都知道差别:美国某知名大学研究所学历比较“容易骗到创投的钱和选民的票”
念博班是踏出舒适圈,先不论专业,博士培养的是思考方式。“找到”问题然后“独立”“解决”问题。从发现到解决要面对非常多“选择”。所以你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训练做出“对的选择”的地方。美国的博班毕业率大概50%,中离的原因各式各样。要生存下来,有时候智力不是最重要的,前几天有人在讨论勇气。
达特嘴哥地图砲
ep20 博士班是怎样的地方?需要点的是智力或是勇气?
https://reurl.cc/2oGQ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