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中医说肥胖是体内湿气重有科学根据吗

楼主: lepputte (华英成秀)   2021-11-18 11:21:54
※ 引述《DaiRiT (QSOFA)》之铭言:
: ※ 引述《nutritioner (nut)》之铭言:
: 所以很合理推论,古代中医师在活人身上摸到脉搏、动脉的位置,在死人身上位置是差不
: 多,活人radial artery在哪,死人radial artery在哪
这段说得没问题,古人对身上脉搏(动脉搏动处)身体诊察在一开始是遍身把脉法,
你如果去看内经时代的把脉,三部九候内容,
上部天-太阳穴附近-候头角之气
上部人-耳门穴附近-候耳目之气
上部地-巨 骨翏 穴附近-候口齿之气
中部天-太渊穴附近-候手太阴肺
中部人-合谷穴附近-候手阳明及胸中之气
中部地-神门穴附近-候手少阴心
下部天-太冲穴附近-候足厥阴肝
下部人-冲阳穴附近-候足太阴脾胃
下部地-太溪穴附近-候足少阴肾
这些动脉搏动正常,可以代表气运行正常可以到末梢(在手脚腕部附近),
基本上可以说这个部份的气没有问题。(你怎么理解这个气就再说)
所以活人的脉搏触诊处,确实也跟死人的动脉分布表浅处一致的。
至于你们争论的点,是在经脉是指动脉还是经络?
以中医针刺法而言,除了特殊情况之外,其它很少扎在血管上,
甚至发现有明显血管往往会避开,因为在中医的概念,
经络是在骨骼跟血管或肌肉与肌肉之间的缝隙,那到底是什么?
勉强要用西医概念理解大概就是指筋膜间的缝隙。
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数的状况,经络与血管、淋巴不是同一个东西,
很明显的例子是你看中医经络图的躯干分布,
跟向心状血管、或是淋巴系统的分布是不同的。
: 你的程度要说我简单脑还太早了
要讨论陷入这种情绪之争其实是毫无意义。
: : 把王清任当上帝拜吗?还有脸戳基督徒咧,你比基督徒糟糕一万倍啦
: 我拿得出实证,而且理性分析,你却拿不出实证,这是最大的差异
现在最大的难点是你的实证的意思是要中医去证明例如经络这类的东西
在西医实质上是什么? (第二个是中医的辨证分析你觉得不科学,
但其实我跟你说过不想讨论辨证分析,那就看临床表现跟治疗反应,那又会绕去中医得
独立治疗急重症你才会承认有疗效。所以很难讨论下去。)
虽然经络这类我们临床上一直在用,也颇有用,
但到底是西医什么实质?大陆投入大量人力,
例如有用过isotope从手穴位打,发现isotope流动分布跟中医手部经络分布相同,
(并不是想像中扩散全部手腕),但这样就证明中医经络实质了吗?
解剖进去那里并没有什么管状物,顶多能解释的是筋膜的缝隙,但为什么不是全面
扩散?而循特定直线? 不知道。找不到实质,只能猜测,所以现在还是没有定论。
不过我不想开话题再讨论这个。
: 我们再看一次《素问 经脉别论》里怎么讲:
: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 -> 吸入胃中的空气,一部分输送到肝
吸入胃中的空气这你说的吧~~
我们先不管它是不是溶在液体中输送,因为你的文章就放在那,
既然你觉得古人都认为动脉中跑的是气体(所以你说古人跟王清任一样搞错),
那显而可以推理的,你意思是吸进胃中的空气(不溶于血),最后会到动脉
中跑(所以动脉才空气多),我这样理解D大你说的有问题吗?
: 不管如何,古人就是认为空气在血管中跑,而且古人对人体的认知是错的
: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精
: ->吸入胃中空气,另一部分送到心脏,吸入胃中的空气与食物的精微就在血管中跑
: 精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
: 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 -> 同时血管的气又跑到肺,肺联系到全身各个血管(经脉)……….
: 所以古人是这样想的:气吸入胃,一部分跑去肝。一部分跑去心脏,跟食物的精微一起在
: 血管中跑。在血管中跑的气跑去肺,最后由肺经由血管输送气到全身。
如果我没理解错误你的意思,
那首先你要先知道词语必须要在前后文甚至是整篇文章中,
你才能知道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举个例子说,小白痴这个词,通常是骂人的,但如果是在
小白痴痴等女友回心转意 是要断成 小白痴,痴等女友回心转意
还是要断成小白 痴痴等女友回心转意。
有时候还得再看清楚前后文才能推敲出来
你告诉我食气根据医学史家廖育群的说法,“食气”一词常见于古代文献,
指的是呼吸吐纳的养生过程,这没问题啊,因为大多数的中医文献中会有练气吐纳养生,
所以很多时候这个词是这个意思没错,
至于你吐纳吸收的是氧气?还是一种很奇怪的物质,
甚至可以透过皮肤吸收,比如说用手或脚触物,可以吸纳生物或大地的气。
这是延伸的思考,一样暂不讨论。
但是食气入胃两小段在经脉别论后,下一小段是饮入于胃,你看这写法,是要分析
固体食物(食)跟液体食物(饮)的消化吸收过程。
这段的前后文你对看看。
不然你解释一下如果用吐纳吃空气就可以饱了,正常人(还没修到可以辟谷)是要怎么
活下去?
《灵枢‧五味论》云:"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
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这个是你说的吐纳之气吗?
“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那这段的气又是在说什么?
再来,食气这个词如果你不懂,最简单快速的做法是去查中医大辞典(人卫),
它有三个意思,
1) 耗损正气:ex 壮火食气
2) 指饮食水榖之气:食气入胃...
3) 指养生术语,通过呼吸修练的一种方法。
个人意见,至少是比专家共识的证据等级还低,查个词典比较好,不是吗?
D大你这样说:
现代人脑中对于呼吸的观念“不论是透过口腔还是鼻腔,人吸进去的空气到达咽喉之后,
再透过气管跑到肺脏,而不是透过食道跑到胃”这样的概念是不是现代生物学教你的?
我也不找近代解释了
《灵枢‧五味论》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咽喉,
故呼则出,吸则入。
直接看古文,所以呼吸出入会跑到肺的到底是什么?
: 上面再搭配以下的:
: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
: 《灵枢‧平人绝谷》:“上焦泄气,出其(胃)精微,慓悍滑疾。”
: ->由此可知运行体内的气,在胃跟食物升华为某种气,然后经由上焦送到心脏,经由血管
: 送到肺之后,再经由血管送气到全身。
: 古人不具备没有现代生理学知识,现代生理学讲的是呼吸气体在肺是氧气跟二氧化碳在肺
: 泡微血管交换,红血球放出二氧化碳跟氧气结合带走,后面就是从肺静脉回到左心房,再
: 从左心室由主动脉打出去到全身。
这个因为古人研究工具欠缺,所以不知道肺吸入的清气是氧气(还是什么古怪的东西),
也不知道红血球携带氧...
但他也有自己的理解,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
《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也,吸则入。”
不要太想当然耳的推论,这样才有办法跟人好好沟通。
: 古人也没有基本的解剖能力跟知识,如果有就不会有山协东洋自己写日本第一本本土解剖
: 医书,因为他身为发现传统中医的解剖观跟真实人体差异太大了,存在着许多错误;如果
: 古人有基本的解剖能力跟知识,中医系就不用学西医的解剖跟生理了
古人有基本解剖能力,跟简单知识,只是他画画太写意,没看过大体解剖的医师,
就只能天马行空想像了。
所以现代中医系学生即使走单修中医还是应该要学西医大体解剖学,
这是古人不足之处。
古书也未必尽对,所以现代中医应该也要批判性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所以推著近代中医在前进。
至于我提的脉学论文,N大回过你了,我把我文章一开头写的
嘘 DaiRiT: 脉象就是胡扯的,实证是要EBM,连证实的 27.240.232.171 11/13 16:38
→ DaiRiT: 论文都没有,不用说什么看的出来把得出来 27.240.232.171 11/13 16:39
→ DaiRiT: 就不用讲了,10个中医师把脉有11种说法 27.240.232.171 11/13 16:39
中医很多的东西需要实证,而且得一步一步从最基本的开始,
中医这些诊断如我以前说过的,错过了过去发展sensitivity与specificity的关键时刻
以至于现在要开启这些研究,有时候投稿十分辛苦。
不过,台湾中医界还是有人在努力
为什么我贴那个呢? 他不就一步一步从荒漠开始吗?
所以你嫌他粗糙,没错啊~ 但你不能说没有啊~~
所以我也才说走这方面研究是非常辛苦而孤独的,希望那些医师能坚持下去。
西医非侵入性身体检查,大家越做越少,检验检查越开越多,也不是没有批评的声音
不过我想医纠这么难搞,没点证据总是怕应注意而未注意,
身体检查要投入时间学习,检验检查这么好开单...
最终大概也是没办法的趋势。
中医四诊偏西医身体诊察,加上你又觉得只要用到西医检查检验就不是中医,
所以我们不是只能讨论非侵入性诊查了吗?
脉诊我还没贴大陆的,你查radial artery了吗?
最后,不知道你为什么视而不见你引的中医文章中,
"再讲一次,中医肾就是西医的肾
《难经‧第四十二难》:“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主藏志。”
脏腑不但是解剖上的实质器官,还可以告诉你有多重、告诉你肾有两枚,只是中医对于肾
脏的认知错误了。"
如果你坚持中医说的肾是西医的肾,帮我解释一下主藏志是什么意思?
灵枢本神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同篇还有 肾藏精,精舍志
这个志是记忆的意思,是肾所藏的志,无误。
兼听则明,不管是对自己的学习,或者是与别人的沟通都是这样。
D大N大,不要再点名我了....我只想好好潜水。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