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zhxl (武装肥宅)》之铭言:
: 在德国教育体制下,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在他十岁时就注定
: 德国儿童十岁时就会被老师强制分班,把孩童分成三等
: 高等学生重点栽培成为高端人才,中等的就让他们自然发展,最低等只能进技职学校当黑手
: 这种偏科分化的教育,间接提高学生转换跑道的难度,并且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
: 一个汽修科毕业的出来就只能做汽车相关的行业
: 完全就是把人锁死在特定工作上,并且在其幼年时就命中注定
: 若工业发达需要泯灭人性来换来,那这样不要也罢
: 德国的教育制度是不是过份残酷了?
其实要补充一下
德国是16个邦组成的联邦
学制也不全相同,很复杂
例如柏林是到12岁才分
有的邦如分到继续求学则能选一般或职技
为何会有如此的制度存在
其实跟一件事情有关,叫做阶级固化
大多数人多多少少习惯了人生最后也跟上一代差不多的地位
(有统计过,多数德国人的社会地位与阿祖那一辈相去无几)
最后产生出如此的制度
虽然因为二战后产业转型
使得就读大学或科大的人口从19世纪的11%扩张到今日60%
但只是配合大环境,改变不了什么
人生最后也还是跟上一代差不多的地位
事实上即使如美加等国没有如此极端的学制
多数一般人也不会刻意追逐名校,那是社会上层的事,你有是好运你厉害可遇不可求
(若你到英国,不是社会上层背景,剑桥牛津连纪登斯、伊格顿这些世界级大师都待得很痛苦)
事实上今天台湾也到了阶级固化的时代
中国也将要步入(或许已经步入了)
北京大学社会系退休的郑也夫教授就认为不要太早在10-12岁分流
这一套用于中国不成问题
回首台湾
中研院林宗弘也发现1992以后台湾阶级流动机会快速减少
而父母因素对1970以后出生的人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参考
林宗弘,2009,〈台湾的后工业化:阶级结构的转型与社会不平等,1992-2007〉,《台
湾社会学刊》,第43期,页93-158
事实上
人类有社会开始阶级固化一职是常态
流动,反而都是转型期或者个人好运,可遇不可求
德国这种学制不过忠实了反映这个现实
尤其不要自以为有流动
从托克维尔观察到大革命之前总有依附权贵之人自以为高人一等
到二十世纪自认流动导致社会结构脆弱混乱最终崩坏导致极权主义(鄂兰,李普曼,波兰尼的观察)
因为这样的假象只能靠禁不起风吹草动的有限脆弱管道支撑
造成人不愿失去因而失控选择卖你一个梦的强人
(不说别的,台湾一堆依靠党国体制与联考的人有多失控就知道)
这样的固化的社会的稳定
其实仰靠法制史的老生常谈"法的演化就是封建特权的不断扩大"
亦即封建体制下原属少数的自由权利必须扩及所有人
甚至弱势者还必须更多
例如福利国家概念或是德国妨碍罢工判3年以下的产生
而不能依靠你死我活又是窄门的阶级流动
话说回来
其实有时候我有点羡慕德国这套
我自己出身家庭中间偏上一点
但是我的求学过程屡遭出身下层的8+9霸凌,多次有自杀念头
至今还有忧郁自闭倾向
伸出援手的人都是与我出身接近的人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