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郑兆村:夺牌才有光环,淘汰了谁会关心

楼主: qazsedcft ( 蛋包饭 )   2021-10-14 07:17:34
1.媒体来源:《报导者》 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
文字/林慧贞
摄影/余志伟、杨子磊
共同采访/陈德伦
3.完整新闻标题:
郑兆村:夺牌才有光环,淘汰了谁会关心你
4.完整新闻内文:
标枪国手郑兆村,在2020东京奥运男子标枪资格赛上投掷。(摄影/AFP/Andrej Isakovic

https://i.imgur.com/Q6sxNlC.jpg
2020东京奥运,台湾夺下2金4银6铜,创下史上最佳成绩,夺牌选手回台后受到热烈欢迎,
代言、媒体邀约不断,9月1日总统蔡英文首度举办“Our Heroes!台湾英雄凯旋派对”,邀
请参赛的国手和后勤团队入总统府开派对。
但更多是无缘奖牌、也无法享受欢乐派对的失意英雄,他们在漫长备战过程中,无时无刻和
自己天人交战,历经受伤、失眠、焦虑,成绩不如预期还要忍受酸民讪笑、自我怀疑。当美
国“体操女王”拜尔斯(Simone Biles)、日本网球天后大坂直美(Naomi Osaka)在重大
赛事中以“心理健康”因素退赛,仍获得支持与关注;面对心理压力,台湾运动员却默默承
受、或发出求援讯息仍被忽略。
《报导者》专访3届奥运射箭国手谭雅婷、亚洲标枪纪录保持人郑兆村及拳击女子57公斤级
世界排名第一的林郁婷,这3位顶级运动选手首度揭露自己在追逐奖牌之路中,不敢坦露、
也不被看见的心理创伤与阴影。
黄金右臂郑兆村的告白
2017年台北世大运我掷出了91公尺36,是生涯最好成绩,打破亚洲纪录,连我自己都觉得是
奇蹟。东京奥运对自己有期待,结果不如预期,只掷出71公尺20,没有晋级决赛,当然很失
望,脑海里会一直回放比赛进行的时刻,希望做一些改变,但我知道改变不了,只能接受;
到现在都还没完全释怀,可能明年(2022)比完亚运就会退休。
过去我从青少年、青年、成人的大型国际赛,常常没能晋级决赛,我也不知道如何解释这种
状况。这次奥运前备战,可能因为很久没出国比赛,那种不确定性把自己压垮。比赛前睡不
著、靠吃安眠药缓解,这个问题只能自己克服,跟其他人讲也没办法解决。
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就是这样,你夺牌才可能有好的评价,淘汰了人家根本不会关心你,讲出
来的话没人会认真听,所以我长期以来就默默地吸收掉,这本来就是运动员要去承担的。
【郑兆村小档案】
生日:1993年10月17日
身高:177公分
体重:77公斤
纪录:
-2010年、17岁时,掷出78公尺69,破全国男子标枪纪录
-2017年台北世大运标枪金牌,成绩91公尺36,成为亚洲纪录保持人
-2019年钻石联赛伯明罕站冠军,成绩87公尺75,台湾首位钻石联赛夺金选手
-2019年钻石联赛年终赛亚军,成绩89公尺05,台湾首位钻石联赛年终赛夺银选手
奥运资格赛失利的阴影,至今无法走出来
因为疫情影响,我从2020年开始就没有比国际赛,在国训中心备战。今年2月手肘有出一些
状况,成绩比较差,训练时顶多投70~75公尺,比赛大概投到将近83、85公尺。
长久没有出国比赛,会造成压力。田径协会曾和国训配合办东奥模拟赛,邀请裁判进来,但
是选手只有3个,一个是我,一个是这次也有参赛的黄士峰,另一个则是十项全能的选手;
那种感觉还是跟国际赛差太多,对自己的心理抗压、对战心态等等都差很远。现在想想,过
去因疫情选择放弃出国比赛可能是错误的决定,但也没办法了。
不过我这次东京奥运热身投掷时,整体状态还不错、很流畅,没有很紧张,自己都想说应该
OK,默认第一掷就要进决赛,决赛标准是83公尺50。但第一掷状态跟我默认得不太一样,只
掷出68公尺18,后来节奏就有点乱掉,第二、三掷的时候,动作跟第一掷偏差很大。标枪很
需要实战经验,思考如何调整策略,这次奥运前缺少实战经验,可能让当场调整的掌握度没
那么好。
有媒体写这是“资格赛魔咒”,我在青少年、青年、成人的重要大赛,例如青年奥运、东京
奥运,常常过不了资格赛这关。但我觉得还好,就是临场调整不好,倒不觉得有什么魔咒。
奥运前被看好,其实没有给我太大压力,人家看好,当然是希望你有机会、有能力拿牌;但
是最终表现,还是站在场上的自己,你要去面对比赛、节奏和环境,这样的压力,本身就是
运动员要付出的代价,要自己调适。
这次奥运表现不佳,比赛完好几天我还走不出来,觉得很沮丧,到现在都还没有释怀,可能
还是需要时间沉淀,跟自己心里对话:未来目标设在哪里?这次的问题出在哪里?找出能力
不足的原因,去面对它,解决它,但是我还不知道接下来的训练该怎么去执行。
受伤、低潮,只有自己和自己对话
在2017年台北世大运的赛场上,郑兆村掷出91公尺36,破亚洲纪录。(摄影/余志伟)
https://i.imgur.com/KAUKGFE.jpg
我常和奥运擦肩而过。2012年伦敦奥运前意外烫伤,当时不想让其他人担心,到医院不得已
才打电话给父亲,后来慢慢复健,才恢复成绩。2016年里约奥运前,状态非常好,从国外移
地训练回来,第一场比赛就想拼到奥运参赛标准,没想到全大运缓冲落地时脚步偏差,膝盖
半月板破裂,错失奥运,拄了半年拐杖。那时是5月,医生判断先复健,结果复健到9月,我
蹲下去还是站不起来,后来才决定开刀。
那时很沮丧,幸好周遭的朋友、家人、教练、师长持续陪伴和鼓励,也还好我本身是比较乐
天的个性,觉得受伤了没关系,慢慢好、慢慢练。国训中心有很好的环境,请了各大医院的
名医师进来看诊,用最好的医疗照顾,后来确定伤势好了,就是专心回到跑道,一直相信自
己可以做到。
隔年1月恢复训练,3月复出第一场比赛,只投了73公尺多,我心想会不会是伤影响到表现,
可是在训练时没这个问题,只要一比赛就被打回原型。后来教练跟我说,其实我在训练上没
有太大问题,要对抗的是自己的心理,只需要把平常训练的模式在比赛中发挥出来就好。
所以我和自己对话,告诉自己尽量不要往坏的地方想,模拟比赛状况,不去想受伤的事,一
直往好的方向想,执行时就会往那个方向走。这样的对话果然有效,第二场比赛就投了84公
尺多,打破全国纪录,那场开始之后就往上冲了。不过世大运前一场比赛是伦敦世锦赛,我
只投了79公尺多,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没调整好。回来后觉得,世锦赛这么大的比赛没比好
,世大运就不要想太多,放开去比,当下心态非常轻松,或许因此激发了很好的成绩。2017
对我来说是奇蹟的一年,我也没想到伤后还能有这么好的成绩。
“所有运动员都是自己在承受这些压力吧?”
2016年的伤也让我检讨自己的个性。我是一个忍受度很高的运动员,而且过去一路从基层的
训练观念都是“一点点痛,咬牙撑过就好”,当下感受到身体不舒服,还是会去执行训练或
比赛,除非到真的痛了才会说,通常那时就很严重了。我膝盖受伤前也觉得怪怪的,在做一
些重量训练的时候有点卡住,有时蹲下会有声音,但觉得可能只是练习太累,肌肉没办法消
化,只让自己尽量休息,没有理会,最后比赛时才酿成大祸。
年轻时恢复速度非常快,加上能力没这么好,所以对身体的破坏性不会到这么高;但等成绩
起来时,要达到的动作张力很高,受伤的机率也相对提高非常多。自从2016年太冲受伤后,
我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适时停止,身体一有什么回馈就立刻跟物理治疗师讲,就算只是一点
不舒服,还是去做身体检查,不希望一个小小东西衍生到最后没办法收拾。
其实教练也会很希望听到你说出来,毕竟身体不是他的,说出来才能一起解决。但我的个性
就是不希望麻烦别人,觉得自己能解决就解决,后来才发现这样不会比较好。团结力量大,
田径虽然是一个人完成所有比赛,但在你完成之前,需要大家的力量一起去推动,这也是我
后来才想通的。
不过在心理上,真的就得要靠自己突破。这次奥运前没有出国备战,压力很大,本来我是一
个很好睡的人,但在国训竟然睡不着,只能吃没有禁药成分的助眠药,过去没发生过这样的
问题。国训有心理师,但跟他们讲也没办法解决问题,还是无法出去比赛;我也没有跟教练
讲,教练大部分都管训练。至于家人,我本来就不大会跟他们讲,没必要,毕竟讲了也无法
解决,心理这块还是要靠自己。
之前我也有跟别人讲过,但其他人只会跟你说“继续加油”之类的,其实没什么实质帮助,
可能下一秒他就忘记这件事情,不是大家都是这样吗?别人跟我讲,我也是这种心态,都是
一样的,所以怎么走出心里那块,还是得靠自己,没人能真正体会到你身历其境的感觉。
放弃其实比坚持困难:我还能做什么?
https://i.imgur.com/ZqP7BL1.jpg
郑兆村目前仍是亚洲纪录保持人,但他正面临选手生涯是否延续的课题。(摄影/余志伟)
我自己好不好无所谓,但我比较在意的是帮助我的人,有没有得到好的回馈。可能是家庭教
育的关系,因为我是隔代教养,爷爷奶奶带大,他们对别人非常好,对自己就没那么好;一
开始我要练体育时,奶奶非常非常反对,我都自己练,没有让他们知道,成绩出来后,他们
渐渐开始肯定,自己省吃俭用,但会花大钱买一些东西让我补身体,因为他们觉得练体育是
很辛苦的事,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无所谓,所期待的人过得好就好。我觉得,不用
爷爷奶奶教我,这样的观念就在我心中插下一个根。
爷爷奶奶不会求回报,觉得这是他们该做的,但是我希望能让身旁的人在我身上得到成就感
,自己不好无所谓,但不能让身旁的人知道你不好,可能我是客家人,很硬颈吧。现在最难
的课题也在这里,比不好,然后还要重新站起来,放弃其实比坚持困难,因为真的坚持太久
了,但放弃了,我能做什么?持续一直练,就算没有成绩也是练吗?
这次奥运是我对自己不够坚定,训练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馈、否定自己,准备不够充实
,奥运比完放弃的念头很强烈,觉得都努力这么久,却这样就结束了,所以当下受访时,就
决定比完明年亚运退休。现在回头想起来,当时确实说的比较气,不过目前想法还是一样,
以亚运为目标,给自己和教练、物理治疗师起码一个交代。
我还是想拼,但结婚、有小孩后,要考量现实,毕竟在国训集训时每个月收入只有1万5的津
贴,从2019年钻石联赛后没有奖金收入,存款几乎只出不进,这不是办法。成家对我是很重
要的转折点,将来我可能边练边找工作或许转战教练,毕竟竞技场上就是输赢的世界,赢了
就拥有一切,但如果输了,还是要面对未来,希望能用另一种方式贡献田径,也给老婆小孩
一个更好的家庭。
看更多:
〈射箭天才少女谭雅婷的告白:我只希望听到一句“妳做得很好、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

〈世界拳后林郁婷的告白:被当成后辈典范,也是一种压力〉
【议题分析】从体制开始,让选手被聆听、敢求救
今年奥运期间,“把运动选手当人”的讨论从没间断,美国体操选手拜尔斯(Simone Biles
)今年奥运因为心理健康问题退出赛事后表示,必须先关照自己的心理,“我们终归也是人
。(We're people at the end of the day.)”
8月4日台湾标枪选手、亚洲标枪纪录保持人郑兆村奥运出赛当天,掷出与自己曾缔造亚洲纪
录91公尺36相距甚大的成绩时,相关的运动心理群组讨论瞬间炸锅:“你们看到了没?郑兆
村今天的成绩是71公尺20。”
这群专家并不是对郑兆村的成绩失望、而是感到心疼。“这是选手心理上的需求没有被照顾
到,其实一些选手出赛前已有一些征兆,很可惜,单项协会单位和教练并不重视、未引入专
业资源,选手连心理健康有了警讯,都不自知,”一名运动心理专家透露。
包括郑兆村、射箭国手谭雅婷,这些选手甚至身陷奥运失利的阴影里,连总统府的“Our He
roes!台湾英雄凯旋派对”都未出席。
选手的心理健康,是整个体系的问题
台湾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系培育无数优秀运动员,现在也有许多老师提倡重视运动员心
理健康。(摄影/杨子磊)
https://i.imgur.com/pCJdUbn.jpg
身为8届台球国手的台湾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科学系研究讲座教授洪聪敏,很清楚知道体育
圈的阳刚文化,压缩了选手讨论心理健康的空间,有人甚至连心理健康是什么都不知道,“
如果没有这个素养,不会知道自己有这个问题。例如一个人没有被教过什么叫忧郁症,这个
人就算得忧郁症,他也不晓得。”
洪聪敏说,选手的心理健康不只是单纯个人问题,和整个体系都息息相关,例如教练如果用
土法炼钢的高强度方式训练时,选手的表现却没有比较好,容易产生倦怠、没自信,不只身
体受伤,心里也会跟着受伤,因此整个体系都要有心理健康素养,才能认知到可以透过科学
化训练、运动心理咨询等等资源,协助降低选手的心理压力。
协助无数奥运、亚运国手克服心理压力的台湾体育运动大学竞技运动系教授庄艳惠表示,台
湾有些教练会用心理学反向的模式训练选手,例如骂选手“你怕什么!跟他拼啦!”或是在
决胜负的发球前连连跟选手说“免惊”,反而让选手压力更大,本来不怕,听了更怕。其实
运动心理是很专业的,有些选手需要热血激励来燃起斗志,有些选手则适合温文儒雅引导,
重点是要“量心订做”,听见选手需求选择适合的方式。
正如谭雅婷说,她最渴望的只是能“被听见”,不必只靠夺牌才能被理解和肯定。长期服务
国手的国家运动训练中心运动心理师陈美绮指出,台湾的竞技运动很强调正向力量的心理状
态,所以选手会给自己贴标签,批判自己怎么可以忧郁、心理素质太差,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过度解释和批判,反而让自己状态愈来愈往下掉,“这批判是我想拿掉的,还原到你是一个
人。”
就像公开自己罹患忧郁症的美国奥运泳将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回应拜尔斯退赛事
件时所说,“运动生涯中,从没有人好好听我说话,不是为了解决问题,就只是听我说话。
”陈美绮说,其实有时候,选手不是要你真的解决他的问题,只是需要有人听他现在正在经
历什么,就是这么简单。
看见胜利之外的价值
体能与技术训练已是运动选手每日固定练习菜单,心理健康却还仍待起步。图为鼓山高中举
重队的队员正在冲刺练习。(摄影/杨子磊)
https://i.imgur.com/knimeW7.jpg
台湾体育培训多是师徒制,选手几乎整个运动生涯都由同一个教练执教,相处时间比亲生父
母还要久;但有时压力源也往往来自教练,不论是要表达心理压力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往往
碍于教练权威不敢开口,若教练没有心理健康的观念,选手的课表自然不会有这一项。
国训中心运动心理咨询师洪紫峯说,曾有选手希望找精神科医师协助心理问题,上面部门的
的教练知道后,很担心总教练若知情会不让他上场,后来总教练却很支持,他们才发现总教
练过去也遇过瓶颈,接受过类似协助,“教练有这样的sense(意识),是一份幸运,真的
。”洪紫峯指出,忽略心理健康的现象,不单属运动圈,而是普遍存在台湾社会,这样的文
化有很大改善空间,如果能多点这样的声音出来,就能让运动员在经历这些辛苦过程时,更
能被理解、善待。
拳击选手林郁婷就是洪紫峯口中比较幸运的那一个。她的教练、前拳击国手曾自强很早就争
取聘雇运动心理咨询师,辅导小选手认识自己的焦虑、紧张、害怕,练习表达出来,也因此
让林郁婷能将每一次的失利,转化成达到目标前的小石头,坚定地向前迈进,取得世界第一
的成就。
虽然此次奥运失利,林郁婷在教练建议下,赛后继续留下来协助室友黄筱雯,拿到51公斤级
的拳击铜牌。这一胜对林郁婷也是意义非凡,除了冲淡自己的失利情绪,也让总是站在前面
当领头羊的她,知道自己还能有别的方式为拳击贡献,在遭遇挫折后很快回复正面心态,备
战2024年巴黎奥运。
曾自强聘雇的运动心理咨询师陈泰廷曾当过台球选手和教练,对台湾成王败寇的价值观再清
楚不过,他认为,当选手失利时,身边的支持体系很重要,必须看见胜负之外的价值,“或
许这场比赛输了,以成绩导向来说是不好的,但选手是有进步的,这一次的挫折就会引领下
一次的成功。”
这次拳击队齐心协力拿下的铜牌,对运动员便是很大的鼓励,他们不再只能靠着自身成绩受
到肯定,而是借由不同方式,实现“让台湾拳击被世界看见”的最终目标,这种团队感让选
手看到自身不一样的价值,不再被成绩定义。
竞技场上没有永远的赢家。今年台湾共有66位选手参加奥运,能够站上颁奖台的人仍是少数
,当许多人为举重选手郭婞淳克服2014年严重腿伤、在东京奥运破纪录摘金而感到热血沸腾
时,仍有许多运动员为著看不见的伤搏斗著,努力开创出胜负之外的价值──这是一场没有
止境的比赛,同样值得人们给予掌声和喝采。
【不OK时,请叫暂停──运动员心理防护三不政策】
一、不要忽略身心症状的警讯
慢性肌肉和关节疼痛
体重减轻和食欲不振
休息时心率增加
运动表现下降
疲劳
恢复时间延长
缺乏热情
常生病(特别容易在赛前发生各种不适)
难以完成日常工作
学校表现下降
性格或情绪变化
增加愤怒或烦躁(如咬指甲、拔头发等行为)
睡眠障碍(难以入睡,或入睡时感觉精神不振)
出现上述症状代表已有“竞技倦怠(athletic burnout)”发生,应要警觉。
二、亲友不要在他们失败时说“加油喔”
如果你的亲友是运动员,当发现他们低潮或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这么做:
以陪伴代替打气:选手比赛失利时先让他们静一静,不要说“没关系”、“加油”,可能让
选手压力更大,可以传达“不管你表现如何,我都会陪伴你”、“我知道你现在不好受,如
果想找人说说话我愿意倾听”、“我支持你”等讯息。
鼓励他们寻求协助:理解选手的压力源,可以陪同寻求合适的专业协助。
三、不要害怕向专业人员求助
以下为《报导者》整理出的相关运动心理咨询专业管道:
台湾运动心理学会授证的运动心理咨询师:0900-525-575
各级学校的心辅中心或辅导室
忧郁症防治协会:02-2581-7418
卫福部心理咨询专线:1925
财团法人张老师基金会专线:1980
高雄长庚纪念医院运动医学中心:07-7317123-8003
(专门针对运动建立的医疗团队,中心除了骨科、外伤医师、物理治疗师等等,另配置运动
心理师,可提供运动员咨商服务)
联新医学中心
-台北联新运医中心:02-2721-6697
-桃园联新运医中心:03-283-1322
-体大联新运医中心:04-37073858
(专门针对运动建立的医疗团队,中心配置运动心理师,可提供运动员咨商服务)
可至医院精神科、家医科、社区心理治疗所,洽询有合格执照的心理师
(资料来源:运动心理咨询师陈泰廷、高雄耕心疗愈诊所林耕新、国立体育大学球类技术系
助理教授彭涵妮)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athlete-mental-health-cheng-chao-tsun
6.备注:
运动心理师是由台湾运动心理学会2010年起开始检定、颁给证照,全名为“运动心理咨询老
师”,参加检定资格必须符合:
学历规定:大学部为体育/运动科学或心理相关科系毕业,且研究所从事运动心理学研究之
硕士(含应届毕业生)。非上述学历背景人士欲参加运动心理咨询老师培训与授证,得提出
相关辅修资料或补修课程。其学历背景认证,由台湾运动心理学会“运动心理咨询老师督导
委员会”委员审查。
受训:共计12周、120小时、12门专业课程训练,且出席率达95%以上。
实习:通过学、术科考试后,在台湾运动心理学会“运动心理咨询老师督导委员会”委员督
导下,实习成绩及格者。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