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科举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楼主: Wigner (Wigner)   2021-10-12 03:27:23
※ 引述《cnbaedone (sffds)》之铭言:
: 古代科举之前是世家当权
: 科举之后催生了一个恐怖的文官集团
: 对外战争都是被暴打的份 如宋朝 明清
: 反而世家党政期间 汉灭突厥 曹操灭乌恒 包括唐朝也是强盛一时
: 科举是退步吗
从科举看,好制度怎么被玩儿坏的?隋唐科举选才,明清科举选奴!
原文网址:https://kknews.cc/history/68m5r4q.html
科举制原本是个好制度,因为科举制的创立本意就是用来“打击坏制度”的,要打击的坏
制度就是“非官二代不取”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前半截主要是“非官二代不取”。
先秦时代主要是“世卿世禄”,一般情况下只有贵族子弟能当官,而且当官像是一门手艺
,你爹是“史官”,你也继续做史官。百姓也是一样,屠户世代做屠户,铸造的世代铸造

战国时期引进“军功爵”制度。从春秋开始,各诸侯国就总想着互相吞并,但是普通的百
姓对这个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打死打生,最后封爵受赏的都是贵族。后来有些想尽快强
大起来的诸侯国,尤其是面临生存威胁的,就想方设法把普通百姓甚至奴隶的作战积极性
调动起来。最终琢磨出了“军功爵制度”,就是打仗杀敌立功就封赏,不问出身。秦国执
行的最彻底,最终统一的天下。
汉朝主要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也就是各地定期向中央政府举荐人才,或者中央政府
下令征召人才。开始时名目较多,后来主要就是举孝廉,举荐有孝顺父母和廉洁品质的人
才。西汉时期做的还不错,推荐上来的人才很多。但是到了东汉后期,举孝廉就是豪强大
族和官员只照顾自己子女的“做官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设立中正官,由中正官评定人才的等级,然
后安排官位。结果就是世家大族垄断了当官的渠道,当官首先看出身而不是看才能。
世家大族这种垄断官位的情况,导致选出来的官员,文不能治国,武不能安邦。最重要的
是严重威胁到了皇权。东晋一朝,权力始终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氏历代都是傀儡皇帝。
到了隋唐时期,为了改变世家大族垄断官位、威胁皇权的状况,创立了科举制。据历史记
载,科举制由隋朝萌发,唐朝定型。
科举制一开始是个好制度
唐朝科举定期举行的叫常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叫制科。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
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也就是说只要天文地理、算法、律令、诗书、
歌赋等精通一门都可以通过科举做官。举办最多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主要考察对儒家以
及道家典籍的精通程度,还有诗赋文学素养以及策论。唐朝还开办武举,主要考举重、骑
射、步射、马枪等技术,著名将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的制度,在内容上主要是帖经、墨义、诗赋、策论等。由于诗赋是科举
的重要考试内容,所以唐宋文人学习诗赋的气氛很浓,最终形成了唐诗宋词这两大文学瑰
宝。
科举制是怎么被玩儿坏的。
在没有有效权力监督的体制里,很多制度从设计上看起来很美好,或者一开始执行的时候
还不错,但是落实下来,实行久了,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科举制也是这样被玩儿坏的。
1.制度设计走样
到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科目被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而且必须按照一定格式、必须遵照
宋代第一伪君子、理学家朱熹的注解。考生不得有自己的见解。比如考试题目是“修身”
,那考生就必须按照朱熹注解的涵义,仿照以前某位大儒的语气,做出阐述,并尽最大可
能抹掉自己的见解,当今的政治考试就类似于此。要是自由发挥,说自己的见解,反而会
被判低分。
2.作弊
科举制是人设计的,也是人主持的,在没有有效监督的人治环境里就有大把的空子可以钻
。作弊就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买通一级一级的主考官,最终获得好名次,获得做官
的资格。
有人夹带小抄,甚至将纸条藏进肛门;有人买通考官里应外合,对作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人请枪手冒名考试;有人直接买通主考换试卷。总之手段花样百出,每一种都对官宦
富豪有利,对寒门子弟不公。下面就是康熙年间发生的科场舞弊案。
康熙五十年江南乡试,九月发榜,中试者除苏州十三人外,其余多为扬州盐商子弟,其中
甚至有文盲级的考生考中。苏州生员千余人集会抗议,最终惊动康熙。康熙帝多次派出尚
书大员核查,费时一年多才查出相关官员受贿舞弊。
清朝发生过科场三大弊案,每次都牵扯著复杂的腐败链条和官场纠葛,最后都是皇帝亲自
出面才查清的。可见作弊是科举时代一种常见而且难以处理的现象。
3.破坏起点
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按制度是由各州、府、县选拔品学兼优但未中举人的生员进国
子监学习。国子监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成为监生即使不继续参加科举,也可以出仕做官。
明清两代,监生资格可以花钱购买,称为“例监”。清代,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
,武官二品以上,按例可特准一子入国子监就读。这些制度都在一层层蚕食寒门子弟科举
出仕的机会。加上不菲的读书费用,最后以至于真正寒门科举出仕的少之又少,至少也出
生于地主乡绅家庭。
科举制作为一种人才选拔的机制,最终由良制度走向坏制度,其中的经验教训足以警示今
人。
对外国的影响
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直到近代都处于分封制之下,人选选任还主要是类似于世卿世禄的体制
。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必须使用新的人才选拔方式。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
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
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
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
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
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西方当时有人惊叹,
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
最后还是那句话,科举制度原本是个好制度,只是被人为玩儿坏了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