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人类的创意极限

楼主: gregorsamsa (海边的卡夫卡)   2021-10-03 04:34:08
※ 引述《ericerix (我的帅,在于脸)》之铭言:
: 大家豪
: 我文组幻想家啦
: 就是R
: 我在思考
: 人类文明以来感觉就一直都在突破再突破
: 人跟别种动植物不一样的地方,除了会用火以外
: 就是创意了吧
: 我们的创意比其他动物还要猛
: 但是
: BUT
: 这个BUT
: 如果哪天
: 我们的创意到了一个极限
: 会怎么样R
: 举例来说R,某天开始,人类在音乐上已经创作不出好东西惹
: 感觉听来听去都一样
: 大家也听得津津乐道
: 这边举的例子颇烂啦
: 但八卦版的大大们应该都听得懂我在讲啥吧= =
: 好喇 有没有想法
后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普遍停滞的寂寥感,宛若行将就木的老朽呆滞的等待着呼吸的终
结,时间被感受为空洞的、同质的现在,过去和未来都被现在所驱逐,古老的"Carpe diem"
终于成了人们得以正当地、自豪地引用的标语,而不仅仅只是一种理想上的境界,在消费
社会里人人都活在当下,历史已渐趋终结,什么新鲜事,什么改变,都是难以想像的,
如果有的话,那便是世界终结吧,没有比世界末日这个题材更符合后现代社会的时间观念
了。想像世界的终结来得比想像资本主义的终结容易多了。
文明的黄昏,历史的终结,诚然造成的不小的恐慌。不少艺术家仍旧投入在创作实验中,
试图穷尽艺术的所有可能。自现代主义起始,各种流派林立,琳瑯满目,在创新之下这也
代表了艺术的自我反省与自我界定,它们无非无意识的在回应这些问题:
“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绘画?”“什么是音乐?”……总的来说,“什么是艺术?”
对艺术家而言,创新与表达的需要促成了巨大的革命,但构成一门艺术的基本条件仍然是
有限的组合,在耗尽这些变化后,目的论地追求新的风格,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对哲学家
而言,把“什么是艺术?”当作哲学问题来思考,定下许多命题与假设,也不免沦为一种
逻辑、智力游戏。事实上真正重要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去下定义,而是去问动机:
“为什么写作?”“为什么艺术?”康德问:“人是什么?”卡谬问“要不要自杀?”
对为什么艺术的质疑,随即就把对艺术之可能性的追求扭转为把不可能与失败当作前提。
当一个东西成了它自身的不可能,它就变成了自己的悖论。为什么要把一生奉献给爱人呢
,不是隐隐约约都察觉到,穷尽了一生终究会发现我根本不爱他?拿书写来说,世间的万
物、主题与风格,早就都被写透了,干嘛还要浪费笔墨做这些拙劣的仿拟,无谓的反复?
难道仅仅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或一时的满足,改换一些门面便继续搬演这些陈腔滥调?
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变”本身构成的循环还不是成了同义反复?由是,要摆脱这样的
停滞状态,不是去寻求可能性的新,而是认可作为不可能性的这个所有前提的前提。
如此一来,爱情就成了对自身的否定,以悖论的形式存在;书写也总是书写着自身的不可
能,以缺席的方式存在。奇妙的是,开始的不可能性得以被克服,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
总是已经开始了,反而无法依靠意志来开始。在无意间,人与“异”相会,而这段基于
不可能的经历,进而真正改变了我。“异”不同于“新”,“新”在一时的目眩神迷之后,
随即就被丢弃,沦为旧。
爱情、书写、友谊、生命、人,通通都是自己的悖论。它们诚然都有丰富的肯定性与可能
性,但对它们内在否定性的忽视终将迎来溃败,就如同《传道书》中以指数增长的
虚空之虚空—厌倦、停滞、历史终结。Samuel Beckett以结束为起点,始终不辍: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worse.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