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报导者》The Reporter
2.记者署名:
文字-林慧贞、严文廷
摄影-陈晓威
设计-黄禹禛
3.完整新闻标题:
2025国土计画拟松绑原保地建物
护地变炒地?“增划编”原保地缺乏监督,只是廉价的土地正义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UrTw0YX.jpg
邵族人扛着用于搭建祭典秋千的麻竹前往日月潭边,途经原为邵族人所拥有、如今被政府转
卖给财团正兴建大型饭店的土地。(摄影/陈晓威)为了回应原住民需求,政府在过去30年
执行原住民保留地“增划编”政策,目的是保障族人基本生存权,将土地还给原住民。然而
,这项政策却因缺乏监督,在申请与审查层面遭到基层公务员、地方派系等势力介入操控,
使得增划编后的原保地快速变质,转手成为土地市场上待价而沽的物件,并遭非原住民者开
发为民宿、餐厅及热门露营区。
由于主管机关原民会态度消极,学者担忧长期没有清查、检讨,只会让珍贵的国土一再透过
增划编方式不当炒作。而将在2025年上路的《国土计画法》,更预定让原乡部分农牧和林业
用地转为建地,虽然本意是为了解决部落长期建地不足问题,但若未扼止当前“原保地假买
卖”乱象,恐酿成新一波炒地运动,土地正义也将沦为廉价口号。
紧邻日月潭湖畔的伊达邵部落,有不少过去30年间由当地族人以增划编方式申请通过的“原
住民保留地”(简称原保地)。然而,搭乘南投客运环潭公共汽车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却不是部
落商店街,而是基地面积超过1,600坪的五星级饭店兴建工程,必须沿着工程围篱步行3分钟
,才能进入最热闹的义勇街。
日月潭湖畔土地非常珍贵,怎么会有一大块土地可以兴建大型饭店?邵族长老高荣辉告诉《
报导者》,这块地多年前原本由7户人家所拥有,当时还没有兴建日月潭环潭公路,出入上
学都必须搭船到对岸,部落长老们考虑许久后彼此协调,由7户人家捐出珍贵土地给政府设
立“鱼池国小水社分校”,让部落孩子不用再每天搭船上学。九年一贯教育后这所学校改名
为具有威权优越意涵的“德化国民小学(以德化番)”,1988年因校地太小迁移至部落上方
的现址,2019年改名为“伊达邵国小”。
学校以地换地迁移至部落上方处后,紧邻伊达邵老街的原校地空了下来,却已非族人所能使
用。高荣辉无奈表示,长老们捐地给政府之后,土地所有权已经由合法程序转移为公有,成
了南投县政府手中的一大块精华地;县府做庄将这块公有地卖给私人,如今多次易手后由财
团进驻,大兴土木要建地上12层楼、197间客房的五星级饭店,土地的使用早已不符当年族
人捐赠的目的,但却无可奈何。
邵族人在921地震后以组合屋重建的伊达邵部落居住至今,不远处正在兴建的高层饭店,用
的却是邵族人早年捐给政府用于建设国小的土地。(摄影/陈晓威)
https://i.imgur.com/fzDNP7s.jpg
这只是伊达邵部落土地问题的缩影之一。当初伊达邵部落因为日月潭水库完工湖水上涨,族
人被迫得迁移至此,并与部分汉人一起混居,形成邵族人住的是原住民保留地、汉人住的是
一般土地的奇特现象。邵族长老丹俊杰(Diklha Tanakyuwan)指出,部落内有些土地经过
多次易手,已经有三分之二原保地实际上早就非邵族人所有,各种借由原住民身分的人头买
卖或仲介盛行。
以最热闹的义勇街为例,贩卖的都是邵族特色美食或工艺品,但邵族人很清楚,街上经营者
几乎都是汉人,聘请邵族人当店员,仅有少数几间是族人经营,其中最大间的是南投县鱼池
乡邵族文化发展协会(简称邵文协),这是族人们捐助土地成立的非营利组织。邵文协总干
事陈姳晔表示,隔壁的原保地土地公告现值是一坪26万,后方的非原保地每坪则是76万元,
因为原保地便宜,仲介掮客不断透过人头买卖想要便宜入手原保地,邵族族人一直在面对仲
介掮客骚扰卖地(注), 这就是伊达邵部落所面临的处境。
通往日月潭伊达邵码头的义勇街,仅少数几间店面是由邵族人经营。(摄影/陈晓威)
https://i.imgur.com/UCaZM4Z.jpg
还地于原住民的保护政策,反成土地流失“合法”后门
过去原住民并没有土地私有权的概念,日治时期,日本政府为了管理原住民,引进土地私有
权观念,划定“番人所要地”,限制原住民只能在划定的范围居住、耕种,彻底改变了原住
民过往烧垦的生活方式,也造成原住民与土地的断裂。1945年国民政府来台后,继续沿用这
项制度,改称为“山地保留地”,为了回应1980到90年代三次原住民“还我土地运动”,政
府在1990至1998年首次“增划编”原保地,只要在1988年2月1日前即有使用土地事实,至今
仍持续使用,使用者或后代可以申请增划编为原保地。2007年后更以“补办”增划编原保地
的方式,让增划编成为常态,
国有财产署曾统计,自2007年到2020年10月,国产署移交给原民会,完成增划编的原住保地
共有13,688笔,面积达4,275.68公顷。在2007年公布的“补办增划编原住民保留地实施计画
”,开宗明义写着增划编是为了“安定原住民在原住民族地区之基本生存权”;每年总不乏
立委关心原保地增划编审查进度过慢,原民会也年年发新闻稿,强调该年又达成多少绩效。
然而,这些增划编的原保地是否真的为原住民所用?有无达成维护“基本生存权”的精神?
却是原民会长期不愿面对的问题。
2007年后补办的增划编原保地,93.5%分布在花东两县,多为阿美族地区,其中花莲有2,840
公顷,占全台66.4%。主因是花东在日治时期被归类为平地原住民,没有“蕃人所要地”,
后来居住的土地不敷使用,2007年后开放所有原住民都能申请增划编(注),因此花东划设
面积比其他本就有原保地的高山原住民相较来得多。
https://i.imgur.com/WjyEGPo.jpg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