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romber (romber)》之铭言:
: 最近几则疫苗死亡新闻之下,
: 一直看到有乡民争执高端及国际疫苗哪个更安全,
: 对此我也好奇,因此稍微统计了一下。
: 文长,懒得看说明可以直接拉到最后看结果。
: ※ 手动统计,如计算有违误请告知
: # 年龄范围标准化
: 由108、109年统计处资料可以看见,
: 每年死亡年龄层分布,45岁以上占了 94% 之多:
: 这代表45岁以上自然死亡率远远大于45岁以下,
: 因此统计时间范围越大、涵盖大龄人口越多,死亡率就会越大。
: 而高端多打于年轻人,国际疫苗则多施打于老龄人口。
: 统计上应尽可能将大龄人口去除才能避免失真。
: 因此资料由 CDC 最新[疫苗安全性检测]其中的[<50岁]分类做统计依据。
: # [所有疫苗]资料依据
: 由 CDC 最新疫苗安全性检测 7th (9/8发布,其内容统计至9/1)
: 由其中的<50岁分类做统计依据。
: https://i.imgur.com/hhdBGtK.png
: # [高端疫苗]资料依据
: * 高端施打总数
: 依据 CDC [1100912 COVID-19疫苗接种统计资料]
: https://i.imgur.com/1vKoz95.png
: 其数据统计到 9/12,总施打数为 716,280。
: * 高端50岁以下接种人数:
: CDC并未发布各别疫苗的分龄数据,因此依CDC 8/7 记者会公布
: 之各年龄层登记比例计算:
: https://i.imgur.com/oeadrGx.png
: 50岁以下比例: 64% / 50岁以上比例: 36%
: 计算得50岁以下施打人数为 716,280*64% = 458,419
: * 高端死亡人数:
: 由 CDC [COVID-19疫苗不良事件通报摘要] 取得,9/12公布死亡总数为 12。
: 由于 CDC 并未发布各别疫苗的分龄数据,各别年龄由历史新闻蒐集取得。
: 已知50岁以下死亡案例有9例,50岁以上死亡案例有2例,
: 1 例无相关新闻,故亦不会计入50以下统计数据。
: # 统计结果:
: https://i.imgur.com/hIXnLVt.png
: * [所有疫苗] 于50岁以下死亡率: 约 0.87 (10M)
: * [高端疫苗] 于50岁以下死亡率: 约 1.96 (10M)
: 若高端50岁以下施打数用最有利(但不可能)的状态,以总施打数计算,
: 死亡率则为 1.26 (10M),约为所有疫苗的 1.44 倍
: 因此由数据可见:
: [高端] 于 [50岁以下] 死亡率,
: 是 [所有疫苗] 的 1.44 ~ 2.25 倍。
: 由结果看来,高端在死亡率方面,可能并没有比较安全,
: 因此若以死亡率作为疫苗安全性的衡量标准,
: 安全性可能不足以成为选择高端的依据。
: 不过还是要平衡一下,无论何种疫苗,在此统计中死亡率都还是很低的,
: 而 [死亡人数] 也并不等于 [因接种疫苗而死亡] 的人数,
: 虽然我认为这数据差距有统计上的意义,
: 但我想接种疫苗跟染疫风险相较还是 Z>B。
: 以上,手动统计,如计算有违误请告知。
理性讨论,勿战
这个计算应该是忽略掉背景值的问题,自然死亡不是只有长者才有,年轻人也有可能
有非意外死亡。
以目前第十回国民生命表20 ~ 50 岁取最高最低值分别是 50 岁男性的 0.00596 和
20 岁女性的 0.00029 做计算,也就是自然死亡的背景值。
生命表的产生方式是统计 全年间的死亡人数 / 年初人数
因此 生命表机率 / 全年天数 * 对比原 Po 高端统计天数 * 10M
0.00596 / 365 * 21 * 100,000 ~= 34.290 (50岁男性)
0.00029 / 365 * 21 * 100,000 ~= 1.668 (20岁女性)
那对照原 Po 的数据高端 1.96, 其他 0.87,其实在死亡率上可能没有很显著的差异
如果直接相除的话,搞不好还会出现打了疫苗的结果死亡率反而降低的奇怪结论...
第十次国民生命表: https://www.moi.gov.tw/cp.aspx?n=3436
=====
再跟大家分享一个无脑除的应用好了
同样是国民生命表,取台北市三十岁的不分性别死亡率 54人 / 每十万人
取新北市三十岁的不分性别死亡率 72人 / 每十万人
72 / 54 = 133% 所以住在新北市年轻人的死亡率是台北1.3倍
再套用几个下面乡民留言 72 和 54 不算显著差异吗?
然后再让新闻记者报一下,大概接下来规划数学课纲的时候就会认真考虑把统计检定
放课纲放多一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