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host90331 (早餐店负二代aka职业妈宝)》之铭言:
: 欸欸
: 祖谱,又称家谱
: 窝老家也有一本
: 快要跟字典一样厚惹
: 好几年前有翻过一次
: 印象中上面记载着我们这支系是刘邦的后代
: 当时年纪还小,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多少有点惊讶
: 原来历史课本上面记载的人是自己的祖先
: 虽然那个血缘可能比芬达橘子汽水的果汁含量还要稀薄就是了
: 阿我就好奇惹
: 祖谱上记载的内容是真的吗
: 我der祖先会不会唬烂人啊
: 有卦咪
小弟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对族谱略有研究,刚好在等steam 抓游戏还要30分钟,
那么就简单分享好了。目前世界收藏族谱最丰富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北京国家图书馆、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我看过的族谱上千部,基层人民写的族谱,大多为明代、清代,在
更早的族祖,都是很有地位的士族了。至于汉代传下来的族谱,而且可信度高的,还真的
没看过。
要怎么判断一个族谱的可信度,首先可以看族谱的序跋,就是前言跟结语。接着要看
行状,就是墓志铭。把行状跟世系表结合一起看,才可以知道这个家族的历史。很多民间
族谱没有序跋、行状、祖先画像等等,只有世系表而已,这种族谱就是农民的族谱,目的
是分家产、认远房亲戚的时候要用的,价值比较低。
古代没有读书的人,许多名字都取得很随便,照辈分加上数字,例如张三、王阿妹那
样,我看过很多古代司法档案,多为这种名字。名字都不重视的农民,怎么会去编族谱呢
?所以从族谱中的世系表名字,有时候也可以判断,观察每一代都是某字辈,或是字的偏
旁有带五行、或是经书的典故,若能够找出规律的,是比较可信的族谱。
小弟曾经出版过一本书,里面提到一个明代读书人,他当到了翰林院的高官,相当于
是现在的政务委员吧!这时才开始想写族谱,而当他要追溯祖先源流的时候,只能往上找
到四、五代,更早的就没人知道了。诚如原PO所讲的,从伟人祖先,什么黄帝、刘邦、朱
熹当第一世,应该都是美化的。
除了找伟人当祖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打迷糊仗,说自己是五胡乱华的时候从中原
逃难到南方的,所以家祖弄丢了。现在重修家谱,只从宋代开始讲,这种也多是美化的,
客家人的族谱很常有这种说法,有一个客家宗师叫做罗香林,就是太信客家人的族谱了,
导致研究有点失准。
从明朝开始,民间会比较重视族谱,其中原因很多。大概是识字率比较高、书籍也不
贵,而且礼制有些松动,以前祭祀的时候,祭祖可以祭几代、哪些人可以盖祠堂都是有严
格规定的,士大夫、民间都不能僭越,明代后期就不太管这些了,所以较为重视祖先。
这时候出现了一种行业,是专门帮人写族谱了,其中还有优劣之别,高明的人就会先
拿真的大家族谱,再加一点假资料,变得真假难辨。拙劣的造谱人就是已经先写好了,拿
模板把资料套上去,所以搞不好会有两本事迹很像、画像一样的族谱,只有名字不一样。
而且到了明朝后期,官场还流行一种文化,就是两个同姓的人,结拜当好兄弟,族谱
也拿来合在一起,称为“通谱”。明朝后期有一个高官叫做徐阶,他已经是首辅了,相当
于行政院长,连他都会找人通谱,可见族谱的内涵从单纯血缘的维系,已经扩大到社会性
结合了。
好像有点离题了,游戏也载好了,就写到这边吧。总之呢,民间族谱这种东西,真真
假假,都不用太在意啦,就是当作是一种维系家族的精神寄托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