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jjjo 看板: Gossiping》之铭言:
※ 引述《DaiRiT (QSOFA)》之铭言:
: ※ 引述《jjjo ()》之铭言:
红斑性狼疮的诊断标准是这几个
1.蝴蝶斑:
2.圆盘状皮肤疹:
3.光过敏:
4.口腔溃疡:
5.关节炎:
6.浆膜炎:
7.肾脏病变:
8.神经病变:
9. 血液变化:贫血、白血球过低、淋巴球过低症、血小板过低症
10.免疫学变化:
11.抗细胞核抗体:
这里有些诊断需要依靠lab或image的资料,不过有不少是患者的临床症状
Clinical manifestation,还有一些需要排除的疾病,也就是鉴别诊断
若病情合乎分类标准 11 条要件中的四项,诊断的敏感度为 96%,精确度为96%
http://www.tsim.org.tw/article/A91/%E5%B8%B8%E8%A6%8B_12.pdf
如果拿这种西医分类模式对照一下中医自己的分类
阴虚证是指精血不足或津液亏损而出现的阴虚液少、阴不制阳的临床表现的总称。
多因先天亏损,久病劳损,或热病后阴液耗伤所致。(不喜这段可以跳过看下面)
阴虚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口燥咽干,眩晕失眠,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午后颧
红,尿少色黄,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阴虚证常见于“虚劳”、“劳疗”、“消渴”、“眩晕”等疾病中。
(在那些症状中容易出现这个证型)
本证临床应与“血虚证”、“津液亏损证”、“湿郁热伏证”相鉴别。
(也就是要排除这些类似证)
假如先围绕在这个的诊断与治疗,先不涉及中医自己的分析记忆模式(辨证系统),
其实基本上都是在患者实际的症状/体征,
中医差在哪呢? 就是没有认真地去做出像西医一样的sensitivity/specificity
这里都还没涉及什么阴阳气血论述。
只要把阴虚证当成一个病名名词,不要对"阴"过敏,就读不下去,
这样就可以继续讨论。
*[36m: 把中医讲成哲学也不会让中医升高位阶,哲学的讨论也往往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
*[36m: 而是去思辨、提供多元的解释,哲学基本上是用智性和逻辑思考探讨,不是用科学
*[36m: 拆解,而没有客观的标准答案,如果中医是哲学,那他就不是科学也不是医学,是
*[36m: 来治病的,因为在临床上也是需要科学方法、甚至需要诊断的方法学。*[m
*[36m: 再更仔细的说,什么是哲学?从philosophy这个词来看可以知道哲学是追求知识、
*[36m: 理的,中医关心的也不是知识或真理,如果中医真的追求知识或真理,就不会停留
*[36m: 粗糙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经络气架构,而是不断地去思考背后的本质,所以哲学才
*[36m: 出科学,或者说很多问题已经被其他学科接手。*[m
上面这段说的不错啊~~
所以不就在现代科学的刺激下,跳脱阴阳气血框架这个说理工具,
不断地去思考中医过去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吗?
哲学的讨论是为了思辨、提供多元的解释,没有客观的标准答案,
也因为这样所以才会有人说十个中医讨论同一个病人会跑出,十一种的答案。
但是,这些说法讨论中,总是可以找出
能够包容最大最多症状,仅用简单原则性概念就可以说明,较少用例外的解释法,
越简单越接近生命真相。
即使质疑这些解释的科学性,但病人的临床症状仍是真实存在的。
比如说红斑性狼疮的病人有很大的一块是中医诊断是阴虚(火旺)证,
对于这些病人中医的解释是,
因为阴(抗热的物质)的不足,以至于患者很容易出现热证
(这个是中医阴虚的说理解释)
阴虚的患者散热能力不佳,所以不能日晒,
日晒加重燥热,热了就非常容易红疹、流鼻血、发斑疹、口腔溃疡、心悸失眠、
也很容易导致各式西医发炎类的症状....
真不想听中医的玄幻解释,其实就看clinical manifestation就可以
像这种的证型诊断模式就是先在西医诊断后,再以中医的分类法分析诊断,接下来
就是得讨论后续治疗是否有效,能够帮助到患者多少?
中医自己圈内解释就去用阴阳五行脏腑(遇到不想谈这个,那也是谈症状就好)
,跟西医沟通,那就提clinical manifestation的分类跟治疗,
真要中西合作治疗,谁管你是怎么想的?
要解释简单提一下就好,开药去观察疗效才是比较重要的。
只是在这种中西联合治疗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西医的抽血这类指标,
在中医以前没遇过,所以,得努力尝试去观察,
看到底要怎么样调整治疗用药,才有办法兼顾让这些
指标回到正常,而不是患者症状改善,结果西医看来指标没有改善,反在恶化。
这绝对是全新的挑战,也是现在中医遇到的困难。
如果西医真的很有兴趣了解中医,再跟他讨论我们是怎么想的。
(没兴趣,就别在阴阳五行脏腑打转,浪费彼此生命)
推 Huangs: 好奇中皮西骨的lepputte与经方粉的对话XD 111.250.33.45 07/18 04:16
人总喜欢去贴人标签,但也常常被标签给偏见化。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要沟通讨论才能够开阔自己偏狭的概念,让自己更能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喜欢用经方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些状况选经方去治疗确实疗效不错,
因为科学中药的经方每味药的药量算起来比时方多很多,
而且越是严重的疾病,药味少,集中药量,直打主要核心,小方往往效捷。
必要的时还得改成水药。
真跟经方粉沟通那会聊的
是从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桂甘化阳与芍甘化阴这两系列发展的药方。
从桂枝汤+桂治奔豚,向外向上,桂枝汤加葛根解太阳膀胱经柔痉
桂枝汤加白芍倍饴糖,向内...
对这些类似向量变化的药物加减他们有什么看法,治疗有用过吗?
不过,绝对的经方派,有时就只能听听他们的说法,
然后反思自己有没有不足的地方,
以后遇到治疗瓶颈,可以尝试新做法。
推 Huangs: 没有实验组对照组 没有显著性分析的医案 111.250.33.45 07/18 08:30
→ Huangs: 离现在实证医学讲的实证还有一大段距离 111.250.33.45 07/18 08:30
确实如此,所以在治疗的疗效评估,现代得比古代中医再多一层的思辨,确认真实疗效。
其实中医很容易被批评只念古书,从不更新,
但如果学习新的想法、新的治疗法、新的分析法,常常又容易被批评中皮西骨。
危亦林(1277-1347),总结他家五代从医经验,写出《世医得效方》
提出整复脊椎骨折的悬吊整复法,你会叫他中皮西骨吗?
危亦林如果在现代,他应该会很开心能结合西医X光片、电脑断层对人体结构更加认识,
因为不用靠个人努力,长期在大量病人触诊学习才能正确诊断骨折,
对于整复疗效评估也有更客观依据,不是仅凭经验。
这是中皮西骨吗?
jjjo,我觉得有时沟通会累的原因就是,无法聚焦同一点讨论。
不管是他觉得你一直在绕,还是你觉他一直在绕,
要改变别人很难,还是调整自己比较快。
沟通不了就各自在各自的世界,认真的活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