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中医狂粉的小孩是不是很可怜?

楼主: unknown (ya)   2021-07-18 02:38:50
※ 引述《DaiRiT (QSOFA)》之铭言:
: ※ 引述《jjjo ()》之铭言:
: : 伤寒论中就有辩证论治
: : 辩证不分今古,只是开创是由伤寒论独创
: 伤寒论没有辨证论治,那是后人加上去的,张仲景也没提六经辨证,甚至也没专门提辨证
: 那都是后人加上去的。
: 近代名老中医干祖望先生还说过“我们这批老中医在解放之 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辨证
: 论治、辨证施治。”
: 什么辩证论治是中国一两千年的文化,真的很好笑。
: 你们中医老前辈都这样说了,还一直觉得辩证论治从伤寒论开创
: : 名词不同,作法锱铢不爽
: : 这里有举出太阳病证:
: :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 若
: : 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 : 这里有举出少阳病证:
: :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 :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
: : 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 : 伤寒论中的辩证模型是分割为六经,分别为三阳三阴:
: :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 : 六经中的开篇就有定义“证型”
: : 六经证型分别如下:
: : 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 : 2.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 3.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 4.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 : 5.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 : 6.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 。
: : 您要论证型,古代也有,只是您要拿现代中医名词硬凹古代没有辩证论治
: : 这点不符合事实。
: : 您举的这些例子:
: : [气虚、血虚、痰湿、气郁]
: : 这个在中医辩证里,不属于证型,属于症状
: : 依照您的说法,像是张飞打岳飞,乃是古今不分
: 你讲的这些都是后世的人加上去的,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怎么看证、症、病:
: 在《王力古汉语字典》里面,“症”字条:“症,‘证’的俗体字。”可见“症”就是“
: 证”的意思。
: 在《说文》有提到:“证,告也。”,是告发证实的意思。因为告发证实必须要提出证据
: ,因此,“证”后来又引伸为“证据”的意思。
: 而所谓“症状”就是“证状”就是“证”,也就是“疾病的证据”的意思,也就是病人所
: 表现出来的“症状”。
《说文解字》中并没有[症]通[证]喔
古时[症]才是通[症]
至少到唐朝时才有[症]通[症]
https://imgur.com/ElgVHs2
宋朝[朱子语类]:“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这也通对症下药
所以在东汉的说文中,并没有出现[症]
伤寒中所阐述的的[证]根本不是症状
而是六经之[证],[证]下才包含个型态的病症
: 如果去看原始的《素问》、《灵枢》原文中,完全没有出现“证”。在《素问》、《灵枢
: 》,用以表达“症状”的用词,是“病”这个字。例如“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
: 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痺厥”、“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
: ,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再看看《王力古汉语字典》,“症”字条:“症候,
: 病。”为什么会这样?根据原始的概念,“疾病”代表身体的异常或不舒服,“证状”或
: “症状”代表疾病的证据,何谓疾病的证据?就是身体的异常或不舒服。而真实状况就是
: 在古代“疾病”与“症状”涵意重叠
: 为什么会有“症”这个字?在《说文》是没有“症”这个字的,是后人为了区别“证”在
: 医学上的使用而造出来代替“证”的字。
前面有讲了东汉的症不通证
您这一段的假设没有意义
实际上并没有[证][症]混用
: 回到近代、现代,中国在西方医学传入后发生了中医学术上的第三次革命。在这场革命中
: ,现代中医偷偷接受了西医体系的病名概念,使得这些传统的中医病名无地自容,才不得
: 不将这些传统的中医病名,改称为“证”,顺便还能凸显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像是
: 将自己原来的病名,如气虚、血虚、痰湿、气郁等,改称为‘证’,强调中医的特色在于
: ‘辨证施治’,其实古人其实很少讲什么OO证,肝阳上亢就肝阳上亢,那是现代受西医
: 影响才改讲肝阳上亢证。
古人讲的全都是[证]喔
举几个例子
1.痰饮证
2.黄疸证
3.淋证
4.血证
5.痹证
所以“证,告也。”,呼应您前面所讲解的
讲肝阳上亢这种行外话
这的确是中皮西骨的医生讲的
一般会讲肝风上扰、肝热上扰
阳的定义通常为足与不足,并不会遣越至其他部位
所以并不会被当主动型病邪用进字内
黄帝内经有提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故一般常会遇到的病人有:肝郁、肝风、肝热、肝火
解法为疏肝郁,平肝风,清肝热,熄肝火
很少会用到西医名词的,也不需要用,就可以达到冠名的目的
毕竟中医的行话很多样,两千年过去了
您想用的,大致先贤都用过了
: (这场革命的两大笑点1.辨证论治2.脏象学说,脏象学说的笑点有机会之后再说)
: 真正古今部分、张飞打岳飞的也是你,辩证论治才不是古代就有的东西…
: 那你说气虚、血虚、痰湿、气郁这些是症状?什么叫症状symptoms ,symptoms 就是病人
: 的主观感受或称“主诉Chief compliants”,像是头痛、咳嗽、流鼻水、发烧、肚子痛、
: 全身无力、喘、口干、拉肚子等等这些,病人看医生会说:“医生,头痛全身无力”而不
: 是说“医生,我气虚”。气虚不是病人主观感受而是中医看诊后得出的证(气虚证)
: : 六经辩证是在东汉就确定的诊疗方式
: : 其余的八纲、营卫、三焦、气血等辩证等
: : 皆是由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内容整理出来的说法
: 我说过了,“八纲”二字,在清代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的《医学心悟》里也不称八纲而
: 叫“八字”。“八纲辨证”是由祝味菊先生在1950年问世的《伤寒质难》中首次提出来的
: 。
: 哪来东汉就有八纲?
东汉就有八纲,您看看
后世就是用这些伤寒条文去归纳出八纲
以下举例:
阴阳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
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
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表里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
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虚实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寒热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八纲不是祝味菊提出后才发明的辩证行为
这个早已是事实,而且在东汉就有
您不好好理解书中内容,拘束在字义解释与用字出现时间
我也没法度
: : 始终皆不离六经系统、而论杂病不离金匮
: 伤寒论也没出现过六经这个词,等到王叔和第二次整理伤寒论,才以六经病为目录,编排
: 出伤寒论一书。
伤寒论中的确没有写六经这个词
但是提纲就是六个,不然要怎么叫?
就算是把这本书打散,照提纲编排还是六经
这有什么问题?
: : 您节录部分的比较偏向天气预测
: : 您可以考虑看看气象局网站,不需要用阴阳推天气走向啦
: : 而且这段也没有讨论到阴阳在人体间的作用;是如何的无效。
: : 正如您说的,世界没有这么简单
: : 那您有办法对五行学说中,在人体间作用的无效部分吗?
: : 还请大师开示
: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或套进五脏肝心脾肺肾就是很儿童且无限等号的谬论。
: 比如说木的性能是向上、向四旁舒展的,它的性格是刚劲的,然后“想像力”丰富的中国
: 人就拿具有善疏泄等特性“雷同”的“肝”用“木”来做为代表。
: 又比如一切火燄都是向上生的,而“心”在生理上,是向上开窍于舌,因此,当有病变时
: ,如果发生舌尖发红且痛、脸部红赤等现象,都认为是心火上炎,所以用“火”来代表“
: 心”。
: 然后呢,因为五行生克关系像是木生火,又因为刚刚讲的肝木、心火,推论出肝生心。简
: 单说就是肝像木、心像火,因为木生火所以肝生心,这是多粗糙又无限等号的思维。
: 至于刚刚讲的木、肝、火、心所说的特性也没有人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本质又是什么,这
: 就知道中医完全不是哲学。哲学是不会含糊过去的。
: : 认为中医是科学的人肯定是疯子
: : 中医系统是一套哲学
: : 只是现代人很爱拿科学来批评中医体系
: : 讨论的平台与起点不同,纷争口水就越多
: 把中医讲成哲学也不会让中医升高位阶,哲学的讨论也往往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 而是去思辨、提供多元的解释,哲学基本上是用智性和逻辑思考探讨,不是用科学方法去
: 拆解,而没有客观的标准答案,如果中医是哲学,那他就不是科学也不是医学,是无法拿
: 来治病的,因为在临床上也是需要科学方法、甚至需要诊断的方法学。
: 再更仔细的说,什么是哲学?从philosophy这个词来看可以知道哲学是追求知识、追求真
: 理的,中医关心的也不是知识或真理,如果中医真的追求知识或真理,就不会停留在这种
: 粗糙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经络气架构,而是不断地去思考背后的本质,所以哲学才会衍生
: 出科学,或者说很多问题已经被其他学科接手。
: 另外哲学会用批判的方式、系统性思考、以理性为基础用逻辑思考去探讨问题,但在中医
: 是看不到的,中医理论没有对阴阳五行虚实表里寒热经络气做批判,而中医理论的核心是
: 取象类比更不是逻辑,逻辑学也无法适用于中医理论。
: 如果看哲学三大分支,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先撇除伦理学因为是在探讨价值,知识
: 论里面不论是经验主义论还是理性主义论在中医里面都没有,中医也根本性缺乏知识论;
: 形上学的话是透过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不能直接透过感知而得到答案的问题,形上学
: 关心的是理论哲学的核心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你觉得中医
: 关心这么根本的问题吗?逻辑刚刚也谈过了
又来了
五行阴阳没有讲完,又要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那能请您解释这八纲没用在哪里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