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请放最后面 违者新闻文章删除
1.媒体来源:
《报导者》
2.记者署名:
文字/张子午
摄影/陈晓威
设计/黄禹禛
3.完整新闻标题:
求救讯号被冻结的照顾者,何以走向10年不断的长照弑亲悲剧
4.完整新闻内文:
https://i.imgur.com/Iw9Mku7.jpg
(情境图,非当事人)(资料照片/曾原信)
因长期照顾心力交瘁下,手刃至亲的悲剧这几年来不断在台湾重复上演,即便2017年长照2.
0上路,据统计相关案件仍有增无减,从2009年每年1件逐年攀升到2018年20件,而从去年至
今的COVID-19疫情下,也已发生数起照顾者杀害被照顾者的案件(2020年2月新店老父闷死
脑性麻痺次女、9月台北长庚医院男子闷死中风卧床妻、12月台南妇人刺死卧床丈夫、2021
年6月新竹县孙子砍死失智祖母、7月苗栗母子双亡)。
《报导者》尝试跳脱个案的不幸,从第一线与相关事件碰撞的专业者观点,挖掘长照悲剧背
后的结构性问题,并透过探勘司法院公开判决书,全面盘点过去15年来相关事件的具体轮廓
,为下一阶段从各个层面正视“照顾者”需求与支持网络建立基础。
次女仍像是襁褓中的孩子,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但如果问她问题,是的话,她就笑,不是
,就吐舌头,家人们以此方式与她沟通。
除了躺在床上,就只能依赖父母臂膀。早上起来擦完脸,母亲买来早点、父亲喂食完后,她
张开双眼面朝天花板,听着收音机,到了晚上才看电视,睡前再擦一次身体。清洁很重要,
夏天每天一次,到了冬天则是2、3天一次,双亲一起帮忙洗澡。
50年来,就这样度过每一天。
自从母亲8、9年前开完刀,难以拿重物,照顾的责任更大地落在父亲身上。每天要替换4、5
次尿布,跟喂食一样,时不时会被她抓或打或掐到,这时候父亲大多只能和长女讨论她今天
可能状况不好,要怎么调整照顾方式。
下午换完尿布的时候,父亲总会抱她,轻拍背部,让她不要卡痰,尤其生气或病痛时,更需
要抱着,让她舒缓下来,有时候抱一抱,两人就这么睡着。
父亲很爱她,与母亲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女儿,他人无法周全照顾,未曾考虑将重度脑性麻痺
的她送往外在机构或委请外佣看护。每日吃饭、洗澡、清洁、翻身,全部亲力亲为。日复一
日的生活,被COVID-19(又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猝然打断。
那一天,世界卫生组织(WHO)祕书长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宣布将COVID
-19疫情的全球风险级别,由“高”调至“非常高”,台湾则爆发首次院内感染,累积39例
确诊。女儿已牙痛数日,未能因止痛药而缓解,家人考量因平日服用多量的镇静剂,可能难
以麻醉拔牙,且当下疫情浑沌未明、人人自危,打消送医就诊的念头。
那一天,新店的老旧公寓内,同住一房的父亲在全职照顾的压力下,长期处于失眠、焦虑、
忧郁的状态,再度听闻她的呻吟,瞬间动念解脱她的痛苦,用自己的方式。
“我用棉被盖住陈○萍不让她呼吸,因为陈○萍患有先天性脑麻症,生活近50年都躺在床上
,需有人照顾,我不忍心看她这么痛苦,就结束她生命,杀害陈○萍是我一人所为,我知道
这是有罪的 ”
亲手闷死次女后,他服用50、60颗安眠药自杀,隔天清晨被妻子发现送医急救,数日后清醒
,他对上前询问的员警自首坦承犯行。
半世纪的照顾重负,被国家社福制度完全遗忘
“大家都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案子时就在想,50年了,他们一家人自己
照顾这个小孩,完全没有委外,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否完全没有假期可言?我在法庭问家
属:‘你们有没有一起出去旅游过?’才得知更多卷证资料里没有的东西,”台北地方法院
法官林孟皇说。
他在去年(2020)中担任此案(新店老父闷死脑麻女儿)一审的审判长,后来在判决书里写
下“被告和陈曾○○为了照顾陈○萍,这40、50年来没有机会出去旅游,他们几乎也没有什
么社交”等语,就是在唯一一次开庭中,听见长女所道出的细节。
在由现场照片、相验解剖报告、警巡、侦查证述交织而成的犯罪事实背后,难以被看见的是
,一个平凡家庭默默负上照顾子女的义务,终至被整个社会所遗忘。直到COVID-19疫情浮现
,未知的焦虑成为压垮照顾者最后一根稻草,使得每年社会新闻标题里都会出现的“长照悲
歌”,增添另一起案例。
https://i.imgur.com/KOvttwA.jpg
透过陈家的悲剧案例,审判者尝试在个案的罪责与家庭的不幸之外,指出结构性的问题。(
情境图,非当事人)(摄影/陈晓威)
林孟皇在审理过程中发现,陈老先生与妻子的照顾历程,和国家所承诺与保障的社会福利制
度几乎是两条不相干的平行线,长达半世纪的时间里,未曾有从政府到民间单位的社工踏进
这个家的门后,看见随时在崩溃临界点徘徊的照顾者真实景况。
政府单位除了寄信通知无语言与行为能力的次女去上课,就是每年申请的微薄补助金与国民
年金,即便申请辅具,也因她的状况太严重而派不上用场,“放弃了有可能靠其他的方式让
她好一些些的可能性”,长女在法庭证词中描述道。
判决书中具体提及已内国法化的联合国《身心障碍者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
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第25条,强调身心障碍者有权享有高标准的健
康与复健服务,以及从1980年就在台湾公布施行,40年来经过10余次修正与增订的《身心障
碍者权益保障法》第6条第1项、第7条第1至3项、第18条第1项、第51条第1项,明文规定地
方主管机关应委由专业团队评估身障者及其家庭需求,转介相关服务,“以提高身心障碍者
家庭生活品质”。
“身为陈○萍照顾者的被告及其家人,在她生前均未能熟稔政府提供的相关社会福利措施,
政府亦未适时转介相关福利与制度,给予照顾者支持、训练、研习或访视等有助于提升家庭
照顾者能力及其生活品质的服务,使被告及其家人长期、独自负担居家照顾陈○萍的责任及
压力,且在陈曾○○因身体○○疾病而无力负担照顾责任后,更仅能由年逾○○岁、身心状
态均有不适的被告承担主要照顾者的责任,使被告长期承受照顾的困境及累积身心压力。”
这份今年初公开的判决书在量刑理由如此写着。
照顾杀人能缓刑吗?法官首次呼吁总统特赦
“我那时就跟他(被告)的长女讲:你们这一家子的不幸已经发生了,司法就是针对个案审
判,功能有限,可不可以回去把你们的遭遇写下来?让我们透过判决呈现,让社会大众知道
,对这样的家庭应该要有哪些关怀与照顾,”林孟皇说。
透过陈家人在家庭照顾现场的实际经验,以及法扶律师协助整理出的制度性匮缺,审判者尝
试在个案的罪责与家庭的不幸之外,指出结构性的问题,在于擘划社会福利政策的政府失职
。
“即使本案的检察官,也意识到个案特殊,希望给予缓刑的机会,可是台湾法律规定得比较
严苛,2年以下才能缓刑,此案减到最低,也不可能给到2年以下,”林孟皇强调,由于委由
马偕医院的精神鉴定报告指出被告在案发时“仍有相当辨识能力及控制能力”,因此并不符
合《刑法》第19条的无罪或减刑条件,法官只能按照《刑法》第62条的“自首”以及《刑法
》第59条的“其情可悯”来减刑,以杀人罪最低刑度10年,减刑两次,判处其有期徒刑2年6
个月,未来二、三审若是定谳,这位老父亲仍要入监服刑。
“法律真的有时而穷,”林孟皇感叹,“法官还是必须依法审判,不能因为看他很可怜,就
用《刑法》19条减到2年以下,考虑司法功能的局限,我们可以做的,是请总统善用他的特
赦权,或请检察官考虑是否不要执行刑罚。”
这份台湾有史以来第一次呼吁总统特赦的判决书背后,是林孟皇悬在胸口10年的大石:
“多年前有一位老先生照顾失智症的太太到后来,把螺丝起子钉进她的头部,在法院审判的
时候,他说想一起死,‘为什么不判我死刑?’那个案例我印象很深刻,后来还没执行刑期
,他就死在看守所内。”
“错的是国家及社会”:10年前王老头杀妻案震撼社会
这起发生在2010年底的案件,首次开启林孟皇对于照顾者杀人议题的关注。于部落格上自称
“王老头”的83岁退休工程师王敬熙,写下〈王老头夫妇决定要安乐死〉一文后不到一个月
,抱着罹患巴金森氏症,又因摔倒导致臗骨骨折后不良于行的妻子至窗前,让服下安眠药后
昏睡的她迎著最后一道阳光,按著彼此2 、30年前曾互有的承诺──若对方已无自理生活能
力时,了结其生命。
2017年司法改革国是会议期间,林孟皇即以此案以及其他处境堪怜但仍会被司法体系起诉并
论罪的案例,反思我们国家的刑事追诉政策,“是不是有罪就要处罚?”并以日本与德国为
例,指出检察官可以视情况缓起诉,即使是杀人罪,“但是台湾的缓起诉适用范围,限制在
最轻本刑3年以下,杀人罪是10年以上、无期徒刑或死刑,不得缓起诉,”林孟皇解释。
王老头杀妻案在当年引发全国热议,不只因为犯案者是耄耋之年的长者,亲手杀了照顾多年
、感情良好的发妻,且从向警局自首到法庭审理的过程中,他都一反一般刑事案件被告的低
调沉默,总是以凌厉的眼神直视抱着同情或困惑审视着他的媒体、法官与民众,大声疾呼:
“自己没有犯错,错的是国家及社会,因为我国文化水准落后,没有安乐死的制度,必须让
病人痛苦逝去,过于残忍。”
他以一己行为唤起社会讨论安乐死,希望迅速立法使安乐死合法的呼声,并不被当时审理的
法院采纳;更因为在犯案前没有询问被害人意愿,未尊重其生命价值,犯案手段甚为残忍,
“并无任何显可悯恕之处,自无适用《刑法》第59条规定酌量减轻其刑”,仅能因《刑法》
第18条满80岁以及自首而酌减,一审被判处9年有期徒刑。3个月后,等不到二审判决,王敬
熙就于羁押期间病逝。
犯罪者也是受害者:家庭照护现场被“冻结”的求救讯号
台北护理健康大学长期照护系教授陈正芬,也是当年深受此案震撼、埋藏在内心不可或忘的
人之一。曾经担任中华民国家庭照顾者关怀总会(简称家总)理事长的她,多年来持续关注
照顾者杀人事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找到连结与实践契机,目前正在进行一项科技部的研究
案(尚未结案发表),是国内首度系统性分析过去10年间照顾悲剧事件的发生脉络。
“做这研究,跟我10年前看王老先生案子有关,当年就非常想到狱中去访谈他,但坦白说,
我那时只是一个研究新手,还没准备好,也不知道该用什么途径或方法进去。但我没放弃,
一直观察,这几年照顾悲剧是一直上升的,”陈正芬表示。据家总统计,自2011年来造成死
亡的照顾悲剧报导从2件逐步增加至2017年11件,在2018年倍增至20件。
她和助理除了透过法院判决书以及历年来的新闻报导,还克服重重研究伦理上的限制,进到
监所访谈相关案件的受刑人,但更多的是已因自杀无法为自己讲话的照顾者,以及出狱或缓
刑因素接触不到,只能靠着滚雪球的方式,访谈当初事发的照顾机构。
“在研读这些刑事案件资料以及旁听法院开庭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困境是,审判只会针对
犯案当下的地点、时间、凶器、意图、精神状况等等,可是对于整个事件是‘去脉络’的,
他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我们透过此研究想倡议的是,让‘照顾者’的角色被看见,”陈正
芬说。
https://i.imgur.com/MDCNeuP.jpg
多年来持续关注照顾者杀人事件的台北护理健康大学长期照护系教授陈正芬。(摄影/陈晓
威)
针对犯罪者(照顾者)与被害者(照顾接受者)、照顾关系与案发资讯,尽管有初步的量化
数据,但是陈正芬发现,照顾者的轮廓仍是模糊的,原因在于从案发前的求救讯号到案发后
的审判过程,“主体”的声音出不来。
无论照顾者是配偶或子女,在相关的案件中可以发现的共通性是,会跳进那个家庭照顾现场
,“是在保护其他人,让其他人可以去履行社会职责(工作),可是他自己不见得适合照顾
工作,然后受伤了或曾试图对抗,可是出不来,别人都觉得你(照顾者)是可被替代的,抛
出的求救讯号,力道也不会大到让人觉得要正视的程度,这个人就在照顾者角色‘冻结’了
。”
当进入司法审判之后,这些曾经的照顾者瞬间成为驯服于体制的犯罪者,更是发不出声音。
“当事人大多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加上家属道歉求情,法官也会选择用减刑的方式让他认罪
,在那个权力关系里,照顾者觉得就是要尽他的责任:‘我有罪,我服刑’,他没有觉得需
要冲撞,然后司法的回应也是:‘OK,你有罪,然后其情可悯’,整件事就中止在司法的框
架里,没有机会跳出来,让更多人得以看见,他们(照顾者)也是受害者、也是需要被讨论
的一个人。”
陈正芬说,目前的照顾者杀人案件大多像在走一个历程,缺乏指标性案件的契机,在法庭内
外形成不同观点的矛盾与争议,进而引发制度性的改变,就如同当年的邓如雯杀夫案,开启
《家庭暴力防治法》。
“王老先生本来可以是一个指标性案例,他是一个会站出来替自己说话、有勇气诉求的人,
可是后来死在看守所,之后就没有了,”她强调。
孤立的照顾者需求,亟需国家资源更主动衔接
陈正芬曾经尝试协助某司法个案,被照顾者在3年之间频繁进出医院,照顾者签了70几次出
院同意书,但从医院到相关单位,没有一方给予其能够舒缓负荷的支持服务资讯,凸显长期
照顾在出院准备服务的断裂。
“医院端没看到出院准备有这么大的衔接漏洞,没有告诉他(照顾者)有权利得到支持服务
,我即使想开记者会抨击,当事人子女都会跟我说:‘医院已经顾得够好,我们不想要指责
医院’,如果在这过程中有任何人不只看到照顾接受者,去看到照顾者负荷或困境的时候,
会不会就可以改变?”陈正芬问道。
这样的案例具体而微反应在许多照顾悲剧之中:当事人瞬间从一个配偶、子女、媳妇的身分
转换成一个照顾者,在孤立无援之中累积照顾压力,只要发生一点动态变化,超过负荷之后
垮掉。
https://i.imgur.com/wHxHRT3.jpg
陈正芬的研究室墙上贴著一张多年前的长照研讨会海报,上头的标语写道:“一个人,怎么
能够?”(摄影/陈晓威)
法律扶助基金会律师周信宏历年来协助多件照顾者杀人案件,在这些案例中发现被告往往不
是法律上唯一应该要抚养照顾的义务人,但实际上,这样压力却单独的落在他们身上:
“当他们情绪崩溃导致触犯刑事责任的时候,国家只有单纯的处罚行为人,以单亲母亲来说
,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好像也没事;以老老照顾为例,有能力的青壮年子女没照顾,发生案
件后子女好像也没事;媳妇照顾公公崩溃了,发生憾事,真正应该负起责任的儿子,可能也
没事。”
如同陈正芬的观察,当家人撤守,独留没经验/不适合/超过负荷的主要照顾者在现场,国
家资源主动介入有需求的家庭更形重要,但总是一再漏接。“这些个案普遍都牵涉到长期医
疗,按照我们长照制度设计,从医院衔接到居家照顾的时候,社政或医疗单位应该有义务告
知这些家庭国家有什么资源,或追踪他们有没有利用到长照资源。但在我承办的5、6件个案
中,没有一件有国家资源真正介入去关心或支援,制度都有,但没办法达到神经末梢,他们
也不知道有这些资源,如果能有一些喘息机会,或许就能避免玉石俱焚的悲剧,”周信宏强
调。
以长照2.0为例,尽管近年来政府不断透过各种管道宣传从长照四包钱到1966专线等资源,
但根据卫福部统计处最近一次老人状况调查中的《主要家庭照顾者调查报告》,高达78.25%
的照顾者过去12个月内“没有”使用过长期照顾服务,而超过半数照顾者(51.39%)没有可
以轮替照顾的人,且年龄愈高,有轮替者比率愈低。
在国人平均照顾年数7.8年、每日平均照顾时数11.06小时的长期、高密度照顾生活中,众多
设想良好的方案与资源,对无数隐蔽在角落,默默扛起照顾职责的人,无异是咫尺天涯,直
到又一个不堪重负的照顾者犯案,才渐次浮现冰山一角轮廓。
照顾关系、资源、精神状态 分析历年照顾者杀人案件轮廓与社会课题
为了解台湾这些年来不间断发生的照顾悲剧的实际样貌,《报导者》透过司法院公开判决书
,比对历年相关事件的新闻报导,以2005年台湾从政策面初次浮现“长期照顾”概念为起始
点,逐一盘点、分析直到2020年,共25起案件,描绘出初步轮廓。
【2005~2020年照护杀人案件分析表格】
经过逐一过滤、分析历年来25起案件中发现:
照顾关系:加害者以儿子及配偶居多(各8名),其余为父母5名、媳妇2名、哥哥2名,加害
人性别大多数为男性(18名),超过半数(15名)欲与被照顾者同死而自杀未遂;被害者无
论年龄层与病因,大多处于长期卧床状态。
社会角色:主要呈现两种样态,约半数(14名)是因年龄与疾病未进入劳动市场,而退居家
庭照顾者的角色,包括65岁以上年长者(7名)、确诊之严重精神病人(4名)、身障者(3
名);另一类则是同时必须兼顾工作、履行各种社会职责的青壮年(11名)。
外在资源:4成(10件)犯案原因跟经济压力有关,超过半数(14件)没有使用任何照顾服
务(包括外籍看护、居服员、安养机构等),而独力承担照顾职责。
精神状态:除了少数个案为确诊慢性精神病人,普遍都因长期照顾压力下出现忧郁倾向,值
得注意的是,除了少数因精神障碍获得减刑(3件),其中只有1件以《刑法》第19条第1项
判决无罪,意谓著大多数照顾者都是在有意识下杀害被照顾者。
刑期差异:随着个案情形不同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标准,但法官大都认为“情堪悯恕”,以《
刑法》第59条予以减刑,而相关案件加害人也大多选择自首,符合《刑法》第62条的减刑条
件,因此判决多落在杀人罪的最低刑度10年以下。
唯二免刑案例,一件如上述符合《刑法》第19条第1项,另一件是在被害人有明确表明意愿
的前提下,一同自杀而加害人独活,符合刑法第275条中的“谋为同死”。
超过15年以上的重刑较罕见,但其中有一件一审无罪,二审却被重判15年,巨大落差的关键
在于一审认为其精神疾病影响犯行,二审认定不受精神疾病影响,因此要负刑责,以杀人罪
来判;唯一一件无期徒刑,主要是因法院认为被告因沉迷赌博导致经济不堪负荷,将母兄由
安养机构接回家不提供食物,使其饿死,恶性重大,且杀害尊亲属加重其刑。
综观15年来有判决纪录的这些照顾者杀人案,会发现在事件发生之前,他们都只是寻常平凡
人,没有前科甚至无家暴纪录,除少数例外,与被照顾者之间大多感情甚笃,是有孝心的子
女、尽责的兄长与父母、鹣鲽情深的伴侣 咬紧牙关付上全部心力,终至心力交瘁,为求
“解脱”──相关案件判决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以最原始的方式夺去至亲性命。
每一起判决的背后,都深刻反映着一但步入照顾生涯后的重重困境:经济的压力、睡眠与健
康的剥夺、孤立的社会处境、面对眼前持续衰败生命的无望感 在台湾即将于4年后(202
5)年步入“超高龄社会”的时刻,人人都将有机会成为“照顾者”的角色,预防未来可能
发生的下一起照顾悲剧事件,已不仅是个人或家庭的责任。长久以来当政策关注焦点集中在
“照顾接受者”的服务需求之后,如何更完善的建立“照顾者”支持网络与求助管道,以及
培养照顾者自觉与旁人请求支援的敏感度,已经刻不容缓。
2005~2020年照护者杀人案件取样方法说明
先以过往长照杀人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姓名作为关键字,于司法院法学资料检索系统搜寻;
此外也以“家暴杀人”、“谋为同死”、“加工自杀”、“杀害尊亲属”、“照顾压力”等
关键字在同检索系统搜寻,分别检视判决内容,加上广泛访谈相关案件律师并参考监察院相
关调查报告,以两个指标作为筛选标准:
1.加害者为被害者的主要照顾者;
2.犯案主因是不堪长期照顾压力,或为了解脱被害者痛苦,排除因金钱纠纷等个别因素。
此一统计的必然局限:为求事实与资讯客观中立,只针对有完整调查证据并经过法院裁判的
案例,其他因当事人自杀身亡而未进入司法程序、判决书不公开或仍在审理中尚未判刑之案
例,皆无法成为分析样本。少数几起未公开判决书,但案情与判决经媒体披露之案件,仍纳
入取样。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www.twreporter.org/a/family-caregiver-homicide-in-taiwan
6.备注:
绿字部分【2005~2020年照护杀人案件分析表格】因多媒体因素无法贴出,建议至报导者连
结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