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卦]Re:咖啡师的专业?

楼主: zxc20000305 (piger)   2021-06-14 16:46:49
原po就是觉得只要水粉比都一样冲出来就会是一样的东西吧,这种做法套用在即溶咖啡或许是对的,但我想应该没有用即溶咖啡出杯的咖啡厅吧? 所以讨论的范围就先缩限在以原豆磨粉之后进行冲煮的方式,然而光是只有的这个条件就还包括滴滤、虹吸、义式机、摩卡壶、爱乐压、冰滴以及其他许多族多不及备载的冲煮方式。
而每一种冲煮方式所强调的风味的不一样,开一家咖啡厅需要考量本身店家的定位来决定要使用哪一种冲煮方式提供咖啡给顾客。举例来说好了,首先你的品项只要有要用到浓缩,那你最少需要一台义式机,那么就需要考量到你的出杯频率要抓在哪个范围,决定义式机的锅炉大小以达到能连续出杯的目的。再来如果打算做精品咖啡,那你请的员工有没有办法做到每一杯的冲煮都能毫无误差的维持一定品质,不可能我今天连续点两杯日晒古吉,结果一杯喝起来是浓郁的果汁感另一杯却是清淡无味吧。考量到这点,有些店家可能就会考虑较容易稳定出杯的虹吸来出杯。
以上只是对选择冲煮方式粗浅的讨论,而每个冲煮方式又个别蕴含有许多考量的因素在其中,以我比较熟悉的手冲来说好了,可以概略的分成下面几个要素来讨论:
1.水分比: 这就是原po一直坚持认为是维一的变因,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在冲煮上水分比的影响占了很大一部分,一般来说建议的水分比会在1:12~1:16左右,超出这个范围对于正常人来说就可能太浓or太淡,不过浓淡是很主观的感受,对于不习惯喝咖啡的人来说可能冲到1:15、16他都还是觉得太浓。
以我的习惯来说我认为1:16的浓度比我比较能喝出一只咖啡前、中、后段,所以如果今天要冲的是一杯烘的很平衡的豆子的话,我会偏好以这个浓度下去做冲煮,希望能喝到咖啡的每一个段落。而如果今天是一只烘得很甜、果汁调的豆子的话,我就会想冲煮的浓一点,想要得到浓郁的果汁感。
2.水温:前篇的回文有人说温度差1~2度大部份的人喝不出来,确实除非你天天喝好几杯特别去比较不同温度的差异,不然一般人不太容易区分1~2度的差异。但如果94、5度跟88、9度的差异个人认为算是一般人也能很容易分辨出来了,其实冲咖啡就是一个化学萃取的过程,温度越高萃取率就越高,因此如果你觉得一只豆子的杂味过多,不想要萃取出太多你不想要喝到的味道,那就可以降低水温以降低萃取率,让这只豆子的主调性引导这杯咖啡,减少杂味干扰,反之亦然。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衍生出深烘焙的豆子要用较低温度冲煮,而浅烘培要用较高温度冲煮。因为烘培的越深,豆子在烘培过程中吸附的杂味引起因为焦糖化产生的焦苦味就会越多,这时候如果你用高温萃取的话,那
么你喝到的就会是满满的焦炭味,所以才会有前面提到的经验法则。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最后还是要回归到前面提到的萃取原理,再根据你希望怎么呈现这杯咖啡来决定水温要多少,而非有固定的公式。
3.研磨度:一样回到化学萃取的原理,研磨度越细,咖啡粉的颗粒越细,在其他条件都固定的条件下萃取率就越高;反之,研磨度越粗,萃取率就低。不同的器材需要的萃取度自然就不会一样,一般来说手冲大概会在砂糖大小的粗细,但根据不同豆子甚至每天的天气湿度都需要做微调,所以吧台手每天到店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冲一杯咖啡来喝,再根据这次的结果来微调磨豆机的刻度,还有决定当天的其他参数。
4.扰动:这边的扰动跟你用实验的时候用玻棒搅拌是一个概念,只是冲煮的时候是以水流代替玻棒来进行搅拌,扰动越大,萃取效率越高,扰动越小,则萃取效率就越低。因此这时候你注水的稳定度就至关重要了,如果你跟帕金森氏一样手抖,水流忽大忽小,那其他参数就算照冲煮大赛冠军的给你,你也冲不出一样的咖啡,更遑论开店的要求是出杯品质稳定。
至于要用什么手法最好,这也没有一定,这就是为什么会衍生出一大堆的冲煮流派,每年咖啡冲煮大赛也都会有新的冲煮方式脱颖而出,也有人可以一招打天下,你可以去看看粕谷哲的4:6,注水基本上就是中心注水而已,但他就有办法透过对冲煮过程的分析决定各阶段注水比例拿到世界冠军。所以我想手法大概会是原po指的咖啡师或是我觉得他误以为是咖啡师的吧台手最具技巧跟挑战性的环节。
5.冲煮时间:这边的冲煮时间指的是从开始注水到结束注水的时间,冲煮时间越长,咖啡粉浸泡在水的时间就越长,相对的萃取率就会比较高。一般来说咖啡主要的风味集中在前段,以一杯由20克粉冲煮成300毫升的咖啡来说,会希望萃取时间约在2分到2分半结束,当然,使用不同的滤杯、滤纸、研磨刻度等都会影响冲煮时间,但大体来说都不希望冲煮时间拉的太长。但像是金泽式的点滴法以点滴式缓慢萃取以强调咖啡前段风味的手法就又不太一样,整体冲煮时间虽然长,但是却能很大幅度的萃取出咖啡的甜感,又避免掉杂味,当然的,这对控水的要求又更高一层了。
6.流速:流速跟冲煮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使用的滤杯流速越快,冲煮的时间相对就会短一些,但也有刻意让每一段停水都流干后才进行下一段注水的手法,因此这边指的是相对上来说整体冲煮时间会比较短。
而流速一样会受到滤杯、研磨刻度、细粉量的影响,甚至因为烘培程度会影响咖啡豆的密度,因此冲煮的时候深焙的豆子因为密度小容易上浮导致流速容易快等,这些都是冲煮过程中会影响流速的因素,而过快萃取会导致一杯喝起来水感很重的咖啡,至时候如果你的水分比又拉得高,那你基本就是在喝水了。
上面几个因素并不是说每个可以分开单独考虑,每个因素之间彼此都会有所牵连。例如研磨度越细,冲煮的时候就越容易塞住,流速就会慢,冲煮时间就容易过长导致风味不佳,这时候可能就需要用比较强力的水柱将中心的通道贯通,帮助萃取的过程流畅。
且除了需要考虑冲煮的条件外,还需要了解产地、烘培对咖啡豆的影响,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品种及产地等生豆因素影响最终咖啡成品的60%、而烘培影响30%、冲煮影响10%。虽然10%看起来影响不大,但你把同一只豆子拿给两个不同人冲,冲出来的味道绝对不会是一样的,由此可知生豆跟烘焙的影响又有多重要,但这边就不再跳下去讨论这两块了,这聊三天三夜也聊不完。
或许像原po说的,不一定每一个咖啡师都会涉及到种植跟烘培(事实上也是有,youtube上随便找都找的到分享,而且自烘店现在不算少数)但他仍旧需要对这两项因素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他才会知道他要进哪支豆子,不然怎么知道要用什么参数冲,所以并不是他没有在做就代表跟他无关。
打这篇主要还是自己对咖啡小有兴趣,偶尔会买书来当休闲书籍读读,youtube也常看一些咖啡冲煮跟介绍豆子的影片当消遣,像虎记就蛮常出一些咖啡相关的知识介绍我觉得还不错看,原po感觉也是对咖啡这个产业有所好奇才会这样问的吧,希望这篇能让更多人对咖啡有多一点点认识,进而萌生一些兴趣。毕竟大家都说咖啡市场饱和了,但其实就我的观察,真正对咖啡有兴趣的人还是极少数。
就像许多人说的,还是有些咖啡厅可能也没做到那么深入,让大家认为这行业门槛都很低,随便一个人都能来做,但我认为就是取向不同啦,有人想经营就单纯是大家来闲聊的场所,因此在环境氛围的营造就比较讲究;而有些人是更注重传达本身咖啡的魅力给消费者,希望能让原先不喜欢咖啡的人喜欢上咖啡。这两者没有谁对谁错,而是市场的需求不同而已,而前者可能在提供的饮品上就不用夹杂太多知识层面的东西,听多了消费者也是会烦,而是好喝就好,而后者就需要考虑到前面所讲的不管是产地、品种、烘培等,去介绍给他的消费者,我更喜欢称前者为吧台手胜过咖
啡师,因为取向不太一样。
感谢能阅读至此的人,第一次发文加上手机排版,主要还是基于私心想多吸引一些人接触精品咖啡啦XD,如果伤眼还请各位海涵:)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