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无症状感染者 该不该普筛的意见两极

楼主: kodak2222 (唔...)   2021-06-01 00:50:00
看去年2020年8月26日新闻,不觉得很讽刺吗?
内文提到快筛可能伪阳性都送医院要多花8亿,
造成医疗崩溃。
陈时中反问:“多做一点,真的好吗”?
新闻来源
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7/post/202008260004/%E4%B8%80%E5%80%8B%E3%80%8C%E7%84%A1%E7%97%87%E7%8B%80%E7%A2%BA%E8%A8%BA%E8%80%85%E3%80%8D%E7%AD%89%E6%96%BC%E5%8F%B0%E7%81%A3%E9%98%B2%E7%96%AB%E7%A0%B4%E5%8A%9F%EF%BC%9F%E4%B8%80%E6%96%87%E7%9C%8B%E6%87%82%E3%80%8C%E8%A9%B2%E4%B8%8D%E8%A9%B2%E6%99%AE%E7%AF%A9%E3%80%8D%E7%9A%84%E5%85%A9%E6%A5%B5%E6%84%8F%E8%A6%8B
一个“无症状确诊者”等于台湾防疫破功?一文看懂“该不该普筛”的两极意见
彰化县政府与台大公卫学院合作展开血清抗体检测调查,要了解社区感染情况。
杨竣杰
政治社会
彰化县政府提供
1236期
2020-08-26 09:46
彰化县卫生局主动对居家检疫者进行采检,引发正反两极意见。现行“症状式筛检”与“接触者追踪”策略,至今成效良好,若无特殊变化,不需贸然调整。
“我们彰化就是做得多一点……。如果重来,我还是会做。”8月21日,彰化县卫生局长叶彦伯公开受访,为彰化县数月来,持续针对无症状居家检疫者采检的政策辩护。
“大家都讲多做一点,何错之有……,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话,‘多做一点,检验阴性就安心了,家人也放心了。’这两天我不断听到这句话,令我是忧心忡忡。”隔天,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立刻在记者会上回应,地方政府的“多做一点”,恐将成为台湾防疫的大破口。
让中央与地方隔空互杠的起源,是8月17日,一位自美国返台的十多岁少年,在居家检疫期间确诊。由于这起个案自入境到确诊皆未出现症状,不符合“有症状才采检”的防疫原则,疫情指挥中心进一步追查后发现,执行采检的彰化县卫生局,早在4月起就基于“多做一点”的立场,主动筛检无症状居家检疫者,至今筛检数已逾1千4百件。
这起案例被“意外”揪出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恰巧于8月18日表示,新冠病毒多透过20到40岁之间、且“不知道自己感染”的族群散布蔓延,WHO建议藉人群监控,及时隔离无症状感染者,避免疫情扩散。
超前部署?帮倒忙?“好意”沦为政治角力
彰化县府“多做一点”,究竟是为防疫多加一道保险,还是可能平添疫情升温风险,本应交由专家共同评断。然而,疫情指挥中心得知此事后,立刻指示政风单位调查;国民党据以认定彰化县遭中央打压,加码喊出“14执政县市联合普筛”。双方过于激烈的反应,让高度专业的防疫政策,变质为政治角力,失去理性讨论空间。
台湾对新冠病毒的筛检,应该做到什么程度、需不需要“普筛”,在疫情高峰期间,一度是各界热烈讨论的话题;但5月疫情趋缓后,就鲜少有人质疑指挥中心的作法。直到6月23日,一名日本籍女大学生自台湾返国后确诊新冠肺炎,接着又陆续发生几起“境内输出”案例,让“扩大筛检”的意见再次浮上枱面。
这里必须厘清,所谓“扩大筛检”,并非漫无目的地见人就筛、或是民众想筛就筛,筛检对象仍以自外国入境的人士为主。
叶彦伯指出,彰化县会采取“精准筛检”,是因村、里干事致电关心居家检疫者时,发现有人出现流鼻水等症状,但当事人认为只是过敏,为避免认知落差造成漏放确诊者,4月起才依国际期刊研究的病毒量标准,询问居家检疫第3天者,有无意愿接受采检。7月底因入境人数减少,且先前验出的结果都是阴性,才改成居家检疫第10天询问采检意愿,并验出无症状确诊者。
“台湾得尽快加强筛检量,能验就验,若不赶快做,疫情恐怕就爆了。”感染科医师、台大儿童医院院长黄立民也认为,台湾出现多起台湾输出病例,反映国内社区带病毒者的比率增加,政府目前只隔离、不检验的政策,找不出不明感染者。“每个输出案例都用找不到来源结案,就代表台湾没风险吗?”他忧心地问。
虽然公卫与医界,都有人强烈建议扩大筛检,但疫情指挥中心仍坚持“多做不一定更好”,最重要的理由在于“伪阳性”将浪费珍贵且有限的医疗资源,而“伪阴性”病患可能被“错放”,大幅增加社区感染风险。
http://i.imgur.com/yLkIBOI.jpg
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亲上火线,说明不实施入境普筛的原因。(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提供)
普筛恐压垮医疗体系“隔离14天”仍为当下正解
8月22日,陈时中在防疫记者会上,拿着手板说明,台湾从1月起的入境人数约25万人,依照国际新冠肺炎的0.2%盛行率,推估入境者约5百人受感染。若实施入境全面普筛,依照试剂确认真阳性率的敏感性(Sensitivity)90%,与真阴性率的特异性(specificity)95%,恐有50人是“伪阴性”,一旦不用居家检疫,就会在社会、社区趴趴走。
敏感性:用来确认罹患疾病,且筛检为阳性者的机率,愈高愈好。
特异性:没有生病者被侦测为阴性的比率,同样愈高愈好。
若依照同样的特异性与敏感性,伪阳性人数恐高达1万2千余人,一旦都送进医院,不仅增加交叉感染风险,也可能多花8亿元,造成医疗体系崩溃,“多做一点,真的好吗?”陈时中反问。
台湾儿童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李秉颖解释,台湾目前要求入境者强制隔离14天的理由是,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研究,发病9日后无法分离出活病毒,即使是无症状患者,隔离14天与自主健康管理7天后,体内有病毒,也几乎无传染力。这代表台湾现行的检疫模式,既可以有效抓出感染者、也不会错放传染源,能确保社区安全。
根据疾管署统计,台湾7月26日起,针对高风险国家菲律宾,采入境全面筛检,至8月19日共采检4百42名无症状者,仅验出两名阳性确诊者,阳性率0.7%,“可见台湾现行检疫政策,CP值较高,无实施普筛之必要。”陈时中信心满满地说。
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则表示,台湾透过14天居家检疫的“症状式筛检”,再搭配“接触者追踪”(Contact Tracing),将可能的感染者阻绝在社区外,这是国外难以执行的严谨计画,也是台湾成为“防疫优等生”关键。
尽管指挥中心搬出数据,证明现行“症状式筛检”成效斐然,但台大公卫学院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研究所教授陈秀熙仍认为,台湾应采入境全面检测与居家检疫并行的方案,入境检测阴性者只需居家检疫5天,隔离结束前再次检测,依然是阴性即可放行。
陈秀熙解释,这种作法可避免伪阳性风险,无论入境者来自疫情高、中、低风险的国家,遗漏个案几乎等于零;藉缩短入境隔离时间,则将增加外籍人士来台意愿,让商务活动正常化,
疫情瞬息万变“筛检”策略应保留弹性
就客观数据显示,台湾疫情目前仍维持平稳,已超过4个月未出现本土社区感染案例,彰化县全面对居家检疫者采检,确实有些“多此一举”。但在公卫学者眼中,流行病发展瞬息万变,因应策略也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因此任何积极尝试,只要不损害现有的围堵防线,对未来的疾病管制都可能有正面意义。
例如指挥中心8月17日就修改了“社区监测通报采检及个案处理流程”,将容易接触不特定对象,且高职业暴露风险的百货公司柜姐、外送员、交通场站人员等,纳入医师判断通报可采检对象。
曾任卫福部疾管署署长的阳明大学校长郭旭崧直言,台湾目前的策略,足以因应疫情发展,普筛效益不高。但他也语重心长地说:“台湾的防疫政策,一直在超前部署,尤其指挥中心背后的专家咨询小组,不断讨论、调整通报定义,‘现在’不需要的策略,或许下一阶段会派上用场。”
“我们会持续对彰化县验出的无症状感染者采检,除监测核酸检测的数值,也进行病毒培养,确认有无传染力。”庄人祥也同意,彰化县案例,让台湾可持续研究无症状者对社区的影响,当然有助精进防疫策略,也能作为是否普筛、隔离前检疫的实证。
平心而论,疫情指挥中心与彰化县卫生局虽然对“筛检”工具的态度不一致,但双方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精准有效防堵疫情。台湾社会应该鼓励本于专业的观点辩证,避免将不同意见贴上政治标签,才能持续精进令国际称羡的防疫成果,并维持正常生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