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台湾疫情8天失守关键 科学防疫的缺口 快

楼主: Lampaininder ( )   2021-05-23 23:56:52
https://tinyurl.com/edakvxkm 报导者
台湾疫情8天失守关键
科学防疫的缺口──快筛试剂未列入物资整备、社区感染演练也遭否决,为什么?
2021/5/23
文字严文廷陈洁
摄影陈晓威杨子磊余志伟
共同采访/杨惠君、林雨佑
面对境外传入的大流行新兴病毒,边境防堵是第一,监控及预防社区爆发是第二。台湾在
COVID-19(又称武汉肺炎、新冠肺炎)防疫上,第一阶段几无懈可击,成为全球典范;但
也导致防疫心态和手段对“社区感染”准备和研判都过度乐观和轻忽,5月14日爆出台北
万华社区群聚感染后,筛检站不足、检验大塞车、社区隔离所设置不及等社区感染因应措
施仓皇失控,8天内病毒外溢全台、病例增加逾2,500例。
检测不足,是许多国内外专家认为台湾在这一波失守关键因素,因为检测是唯一可监测病
毒在何处、以多快的速度移动的重要工具。在万华事件前(5月1日),台湾每千人的检测
仅8.76次,在牛津大学 “Our World in Data” 的国家中名列倒数第三。《报导者》取
得独家内幕:指挥中心下有专家半年前即建议快筛试剂整备、并进行大规模感染社区演练
,但被指挥中心否决;台湾防疫物资中,完全没有“快筛”相关品项,以致于如今在疫情
爆发后紧急上场救援的国产快筛试剂,存在缺乏大量检测验证的隐忧。
中央疫情指挥中心昨(5月22日)公布,单日新增321例本土确诊病例、2例不幸死亡,首
度坦承因通报程序“塞车”导致400病例需“校正回归”列入5月16日至21日的确诊数,即
单日总共增加721例本土案例;这也显示5月14日北巿万华社区感染远比想像中更严峻。总
指挥官、卫福部长陈时中在昨晚例行记者会结束后还主动致电守候在疾管署的记者,表示
确诊案例是因“地方往上报的时候塞车”,主要是程序问题,包括因原本PCR确诊程序复
杂,增设采检站及申报表单项目繁杂,让速度慢,因而将把原本20几项需填项目简化到8
项,以助于疫情的掌控和判断。
随即,台北巿长柯文哲在Facebook发文回应,称目前通报是由医院完成PCR采检后将资料
登录上中央建置的“传染病通报系统”,并将检体送至中央指定实验室,再由疾管署研判
送指挥中心将确诊个案编号,整个流程都是中央负责控管。副巿长黄珊珊则指出,因为万
华社区疫情出现异状,有厂商赠送巿府快筛试剂,巿府成立快筛站同时做PCR和快筛,每
天高达1,000多笔的快筛与PCR采检;8天已有9,000多笔资料,但因为快筛不是被认可的确
诊工具无法通报。柯文哲并主张,在病例大量爆发时,应先以快筛取代PCR做确诊工具。
事实上,台湾从1998的肠病毒71型、2003年SARS、2009年H1N1新流感,甚至季节性的流感
、登革热,都有一套社区监测的系统,以及病例通报和实验室确诊的模式,先掌握病毒在
社区活跃和流行的可能状况,再以实验室检测确认。然而,此次COVID-19疫情吃紧下,中
央地方对筛检的权责画分和较劲,只说明一件事:对于COVID-19社区大规模感染的演练和
规画,过去一年,台湾完全没有准备。
社区感染模拟演练未进行,首日筛检站一团乱
《报导者》掌握一份去年(2020)11月由工研院与资策会整理的报告,由韩国新天地教会
群聚感染后的筛检规画,建议应及早布建台湾快筛能量,并模拟演练国内发生社区感染后
如何设置筛检站以运作流程;但评估报告提到指挥中心的会议上建议后,却未被采用。
这份报告中,详细分析韩国新天地教会爆发社区感染后的因应作为:2020年2月29日达到
当时最高峰、新增909例,韩国政府3天内开设得来速检疫亭,两周后即在全国扩设45个、
一个半月后高达600个采检站布建完成,每天检验2万人次,并透过专家审查方式,让快筛
试剂尽速取得EUA紧急使用授权(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快筛试剂产能从2月
底的每日5,000组,4月扩增至10万组,6月更达到每日50万组。
同时,韩国2020年2月即率先通过全球第一项检验试剂紧急授权后,光去年上半年试剂就
出口103个国家,销售金额达到3.57亿美元,韩国试剂公司Seegene一跃成为世界前三大的
检测试剂公司。当时台湾境内疫情平缓,但提出报告的工研院认为,全球疫情蔓延下,也
是台湾布局生技产业的最佳时机;资策会更在报告中提到,台湾法规也已整备完毕。
一名与会人士向我们透露,这份评估报告提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会议上时,更提出希
望模拟演练国内发生社区感染后,怎么设置筛检站、库存快筛物资怎么统合整备等等,以
备不时之需,让国内厂商开发出来的产品有量产的诱因,扶植国内生技产业,避免真有社
区感染时时再向国外采购恐无法应急。但经两次会议后加上当时疫情平稳,指挥中心以“
边境防堵效果好,加上防疫负担沉重,没有余力做社区感染的模拟演练”等原因暂不予采
用。
有业者向我们无奈表示,去年4、5月间配合政府号召投入检疫产品开发,后来完全没采用
,即使取得EUA都不愿意使用,业者好像陷入一场骗局。直到5月中万华爆发社区感染后,
有官员对他们透露“现在指挥中心比较能听不同声音,包括快筛标准作业流程,每天上午
的全国防疫会议上也不再强势主导,愿意多听地方反映的意见。”
5月14日爆出多起不明感染源及医院内感染,病例快速卷动、社区筛检一团乱让台湾民众
对防疫产生信心危机,当时在剥皮寮成立的第一个快筛站,民众大排长龙,采检的动线、
后送的标准作业流程都没有。前两天采检阳性率分别高达11%与9.7%,等于每采检10个就
有一个确诊,采检人员在高感染风险的环境下,却没有合适的采检阻隔工具,须全副武装
上场采检,加上户外高温,没几分钟就已经全身湿透。
提供快筛试剂的业者私下表示,剥皮寮快筛站设立前两天真的是一团混乱,连后送运输工
具都只有专责的救护车运送,让疑似阳性个案也得在现场等候,增加继续传播的风险,他
们向指挥中心反映应该尽速订定指引,否则其他采检站设置后也会遇到相同问题。
另外也在医师建议下,北市府紧急向工研院商借,仿照韩国经验开发的两座“正压式检疫
亭”,从原本设置的台大竹北分院与马偕新竹分院拆卸,移至台北联医中兴院区的社区筛
检站和剥皮寮快筛站使用。工研院绿能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郑名山接受采访时指出,这套
设备让采检者吹冷气即使包紧紧也不至于太闷热,亭内是正压环境,空气只出不进,减少
感染风险,采检后将检体装进瓶子里后,由采检者自己拿到筛检站检测,加快采检速度并
降低被感染风险,平均每天可完成200多位。
曾使用检疫亭的马偕医院新竹分院医务部主任蔡维谋说, 因为采检要深探受检者的喉头
和鼻腔,一定反射会咳嗽、飞沫会喷射到采检人员的防护装备,所以每采一个个案,就得
全身重新穿脱防护衣物,而光是穿脱就要10到15分钟之久,“正压式检疫亭,采检人员只
要手伸出来,且因正氧环境,病人飞沫或喷出物不会带入,采检人员只要换手套即可,方
便安全许多。”
工研院也已收到各医院总计十几台的需求,正在委托厂商紧急赶制新的检疫亭投入。但有
医护人员私下感叹,“这种配备应该都是SOP里的一环,但现在得边做边调整。”
台大公卫学院教授陈秀熙指出,一个筛检站需要“支援的医疗设施配给量”、“筛检量能
的配给量”、“感控的动线”与“地点的便民性”,其中医疗设施的配给量与地点便民性
由地方负责,筛检量能与感控动线则是由中央订定SOP或指引。而一个筛检站到底要配置
几位采检师与工作人员等,过去SARS期间发烧筛检站经验可以参考,并加入采检与送验的
程序。
曾喊快筛要超前部署、却未列入防疫物资,万华事件后本土500万剂才首次上阵
台湾病例确诊一直以最标准的国际确诊工具PCR检测为主,在万华疫情爆发前,医疗单位
没有使用过快筛的经验。有官员透露,过去多次建议应该超前部署,至少先订购一部分的
快筛试剂验证灵敏度,万一真的发生社区感染可以用得上,但在指挥中心会议中亦未获采
纳。
尽管WHO早于去年2月推出的COVID-19研发蓝图便指出,在社区中设置快速诊断检测站、快
速地识别可疑患者,能估算出病毒传播的范围,加强防疫。流病专家陈建仁身为副总统时
,受访便提及,“快筛是超前部署的一环”,万一进入社区传播阶段,开业的诊所就需要
快筛工具。
但事实上,这一年间,无论工研院开发的世界最迷你的随身型PCR(聚合酶连锁反应)、
国卫院和中研院的单凗撉涟颩鴔祪z,都只沦“一日新闻”。截至目前为止,在指挥中
心的各项防疫物资清单上,根本没有“快筛试剂”这一项。
根据食药署的统计,截至5月10日为止,国内生技厂商取得EUA紧急授权的抗原检测试剂共
有10家,但除了送给友邦做外交,从没在国内使用与验证过。直到万华社区感染事件,病
患大增、疫情指挥中心才开始使用快筛分流病人,指挥中心物资组紧急清点后,发现目前
有库存的是泰博、宝龄富锦、安特罗与长兴4家共约500万剂左右,才协调使用。这几天,
快筛厂商的电话被各县市政府以及医院打爆,询问快筛试剂生产量能以及多快可以交货等
,“从去年到今年4月以前的无人闻问,突然成了抢手货,”一名官员私下感慨说。
泰博科技发言人曾俊杰低调表示,去年该公司完成的快筛试剂取得紧急授权后,由于国内
疫情稳定没有需求,因此将生产的试剂透过外交部捐赠给圣基茨和尼维斯等友邦,
目前仍有400万剂库存。但万华疫情爆发后,他们以旗下福尔关怀基金会的名义捐赠5.5万
剂快筛给台北市及新北市政府、也捐给台大3,000剂,希望能为防疫尽一份力,“最近收
到不少县市及医院的询问,如果国内需求量大,生产线24小时不断电,三班制一个月内可
以生产1,000万剂,供货不是问题。”
失去黄金校正时期,本土快筛试剂品质恐存落差
病毒筛检的工具很多,依侦测标的、意义不同会交错使用。PCR是侦测“核酸检测”,直
接去找病毒,准确性最高,也是标准的确诊工具。但当社区大爆发时,费时4~6小时、且
只能在实验室里进行的PCR,就会造成来不及即时消化检测和解读报告,发生如这次病发
与确诊的时间差,让高风险病人无法快速被筛检出来隔离。此时,以筛检病毒抗原的“抗
原快筛”10~15分钟就可以初步得知结果,快速分流病人。另外,还有一种是由曾感染病
人的血清中检测抗体,则可以了解一个疾病可能在社区流行的规模(即彰化血清调查)。
但是,抗原快筛因为不是直接测病毒,所以“伪阳”或“伪阴”问题较PCR高,有可能导
致错放病人或错估疫情的问题。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长黄高彬说,在
社区疫情稳定的情况下,做抗原快筛是没有意义,还可能制造问题、浪费资源,“不过,
像双北这样已有社区传播的病患大量涌现时,是可以考虑先以快筛把可能的病人筛出来隔
离,但是,还是要以PCR做最后的确诊,才能真正了解疫情实际的样貌。”
长庚大学新兴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说,去年她曾在专家会议上提出快筛需求,让
诊所医师、自觉有症状的民众可筛检,但提出后却被误解成要做“普筛”,最后就不了了
之。
有医师私下透露,过去医学中心没有人敢用抗原快筛,因为本土试剂品质差落太大,“目
前看来是获美国FDA紧急授权的亚培(Abbott),和PCR结果相符度最高。”这显示,台湾
过去一年错失的不仅是社区大规模筛检演练的时机、也错失国产快筛工具校正改良的时机

国内初期在病例检体缺乏的状态下,一开始国产快筛只做5例测试灵敏度有合乎标准就可
以。台大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儿童医院院长黄立民指出,目前国产快筛都没有经过大量
检测,品质有可能落差很大,要经过一波大量检测才能厘清。
施信如就主张,要让国产的快筛能有好的品质,有能力做PCR的单位应该同步进行快筛试
剂的测试,两者数据比对才能得到更多资讯,“长庚就有这样做,去分辨哪一厂牌的快筛
可以随时上场,但这方面确实长期不受(政府)重视。”
由于快筛未列防疫物资项目中,所以各院也得自行编列经费采购。不同的快筛工具价格也
有落差,“抗原快筛”国产每剂价格大约200元、进口如亚培费用大约400元左右;目前更
有准确度更高的“PCR快筛”,则2,000多元。
台大急诊部主治医师、品质管理中心主任陈世英说,在这波社区感染之前,各大医院并没
有使用快筛。疫情爆发后也都是医院自救,包含台大医院,亦是临时紧急去调货。
感染热区快筛效益才高,取代确诊工具需配套
陈秀熙在这波疫情爆发后,协助针对快筛与PCR结果进行比对,他接受《报导者》访问时
透露,目前取得的数据,本土快筛灵敏度有85%以上、特异性99.3%,算是不错的成绩。指
挥中心医疗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也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在阳性率曾达10%的万华热区内
,快筛与PCR比对的精准度达98%。
但在宜兰,阳性率只有1%,使用快筛的伪阳性就高达7成,近一步使用PCR检测后都排除;
台中地区朝阳科大事件中,快筛1,168人,出现29名阳性,经PCR确认后全数阴性。以上显
示,快筛在社区感染的热区及病人发病后病毒量多的时机使用,效果最好。而美国疾管署
(CDC)认定,阳性率5%以上,就属感染热区的标准。
目前提供快筛试剂给双北筛检站的宝龄富锦与泰博两家厂商,初步回报的数据,Ct值在30
以内的灵敏度都超过90%,Ct值愈低、病毒量愈高的在试剂显示上速度愈快,甚至不用等
到15分钟就能判定阳性。
以快筛取代PCR确诊,是否合适?陈秀熙认为,快筛仍有伪阴性问题,但快筛阳性率可以
提早预警热区内的疫情,预告PCR的确诊结果会让个案数增加,中央与地方可以不等PCR结
果就提早因应,但不宜改变PCR确诊的做法。
黄立民则认为,可以考虑使用抗原快筛做确诊标准,因为目前看来抗原快筛的特异性颇高
,测出阳性多半也确认是阳性,先做确诊通报、处理没有问题,“但比较需要担心敏感度
不足,而有伪阴性的问题。”
台大医院全院普筛建立模式,陈时中表示考虑开放快筛
日前出现员工感染,而进行全院普筛的台大经验,也可视为台湾不同模式下、选择不同检
测工具的参考。台大针对36名同办公室的风险较高的接触者进行核酸快筛,但全院8,000
多名员工扩大筛检则是用抗原快筛,最后仍以PCR做确诊。
陈世英表示,核酸快筛(即与PCR原理相同)的敏感度跟特异度比抗原快筛高,用在高风险
的工务室人员筛检,“因为一个都不能漏”;全院筛检则采用抗原快筛,希望快速抓出潜
在感染者。“如果出现抗原快筛阳性,台大医院就会再使用核酸快筛与PCR,前者仅需半
小时,阳性就先隔离;后者需4小时,再来观察Ct值高低。”
虽然核酸快筛的敏感度跟特异度都比抗原快筛来得好,但两者的成本却相去甚远。陈世英
说,抗原快筛试剂跟验孕棒很像,两条线就代表阳性,可以同时大量检测,成本也约在一
支200元左右。但核酸快筛需要机台检验,一次需20分钟且一次只能检测一支,而且一支
就要2,200元左右,且都由医院自行负担。要对社区大量做PCR快筛可能有困难,“量能有
限,不可能买1、200台机台,但抗原快筛却可以一次摆100个以上。”
抗原快筛用在社区可以快速找出潜在感染者,但需要有配套。陈世英说,目前台北市的做
法,是抗原快筛阳性者,不会马上送到医院去,而是送往集中检疫所、防疫旅馆等地方隔
离,再透过PCR筛检排除伪阳性,若出现重症再转往医院,就不会压缩医疗量能。“这是
策略做法,但若是要住院的病人,台大医院的快筛会采用更精确的核酸快筛,以避免院内
感染。”
今天(23日)疫情指挥中心总指挥官陈时中表示,将慎重考虑开放快筛做为检测工具,请
疾管署昆阳实验室进行快筛试剂平行试验,建立快速的资讯系统,建立指引后有就会开放
采用,鼓励有能力的单位做快筛,无论采用进口试剂或国产试剂都会给予奖励。
世界倒数第3的筛检率的代价,让科学防疫与研究挣脱政治口水
除了社区大规模感染时的快筛工具,针对无症状比例极高的COVID-19,以血清抗体检测社
区可能感染过的人口,也是公共卫生与流行病重要的手段。但台湾也在去年6月彰化县和
台大公卫进行的“万人血清抗体检测计画”爆发伦理审查争议暂停后,让血清抗体检测亦
是成为台湾此波本土筛检和研究的禁忌,所有关于社区感染研究在此之后也几乎全部停摆

“冠状病毒之父”中研院院士赖明诏受访时直指,了解社区内病毒流行的情况,对未来拟
定防疫策略是非常好的资料,很可惜台湾因为彰化事件后,没有继续做下去,导致台湾的
防疫策略缺少持续收集的科学证据当参考。他认为,从牛津大学的 “Our World in
Data” 可以看出,台湾过去防疫表现出色,但在筛检太少。该网站统计显示,台湾在5月
初时,每千人采检仅8.76,相较下,澳洲是663.03,新加坡是1693.37,在有统计的国家
中排名倒数第三。而每千人累积的总采检数,直到今到今天(5月20日)台湾也只有13.25,
美国是1322.05,新加坡是1891.17,台湾远远落后于其他各国。
赖明诏进一步解释,病毒在社区里面到底有多少的盛行率?透过什么方式传播?是不是跟
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或年龄有关?这些都需要科学研究,表现上看起来或许(疫情不危急
时)不这么急迫、甚至没有这么重要,但其实很多防疫策略都是从这些研究中慢慢发展出
来,目前还要面对是病毒变异株的威胁,这些都是考验,“除了行政上加强防疫之外,科
学研究也很重要,例如未来针对万华地区做血清抗体的研究,”78岁的他沉重呼吁,“政
府真的要重视(科学防疫)。”
当然,尽管急迫与正当的学术研究伦理,如何让研究和调查在疫病大流行时刻下亦有分际
和伦理,不致失信于社会,也是台湾学界这次应学会的一堂课。
事实上,历史再再教训我们,面对不断“精益求精”求生意识坚强的病毒,人们最强大的
武器就是“谦卑”,成功的范例固然需要学习、失败后重新复元的经验也值得借镜。2003
年SARS时,台湾政府高调喊出零死亡、零社区感染、零境外输出“三零”,2天后就爆出
和平封院事件;COVID-19眼见其他国家如何借由检测、疫苗等工具在惨烈的风暴中逐步平
复,台湾太自满于“行政防疫至上”的经验,再度种下让病毒超车的惨痛教训。
包括《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和《BBC》近来相续指出,台湾疫情急速恶化是
肇因过于自信、掉以轻心;台大公卫学系副教授林先和接受《BBC》采访时也表示,台湾
连医院都停止积极进行COVID-19病毒筛检。意即,从官方、医院到民众,都在身处一种“
台湾很干净”的想像中而松懈。
施信如便提到,自己长期参与全球新兴传染病的防疫网,那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平时便
会分享研究资讯。国外研究者希望我们也能让疾管署(CDC)或卫生官员加入一起讨论,
当时她询问指挥中心,获得的回复竟是:“是不是他们想问我们怎么防疫成功?”让施信
如大感惊讶,显示我们对自己边境防堵过于自信,也深信只要做好边境就不会进入社区感
染、甚至是社区零感染。
“防疫是不断的往前进,没有谁永远是对的,台湾应吸取国外宝贵经验不断滚动调整防疫
策略,”陈秀熙说。 他认为,万华爆发社区感染后,陈时中跑去台北市与柯文哲一起宣
布要开设筛检站是一个好的合作模式,过去一直争议的“普筛”、“广筛”等容易被误解
的名词就不要用,既然中央地方都认同社区筛检的功能,建议使用“社区监视(
surveillance)站”比较中性的名词,让大家专心把事情做好。
备注:这篇很长 但看完后 不意外 真扯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