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湖山国小蓝染课延续草山蓝染工艺
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400511
中华日报 2021-05-14
张嘉容、苏建铭/报导
流淌于阳明山秘径间的菁礐(音同“确”)古圳,已有百年历史,古圳名称中的“菁”指的
便是制作“蓝靛”染料的主要植物大菁。曾广泛生长于阳明山内各个溪谷旁。19世纪初,
蓝靛成为台湾外销产品第一名。可惜人工染料普及后,制作蓝染的荣景便不复存在,现在
只留下许多以“菁”为名的路牌及供人体验的观光农场。为了延续蓝染工艺,北投的湖山
国小特别在课程中融入蓝染制作,延续百年工艺。
藏于基隆市暖暖山林中的大菁休闲农场,是少数保持传统蓝染手工艺的工作坊,主要以制
作蓝靛为主。早期国立台湾工艺研究发展中心(前身为工艺研究所)因需大量染料来推广蓝
染文化,便在鸡笼文史基金会的牵线下,来到大菁休闲农场。
种植耗时间难大量生产
“主要是这种植物(大菁)不是合成的,它需要种植与采收的时间,要大量生产这些染料还
是有困难,必须要有一到两年的时间准备。”大菁休闲农场负责人王国纬说道。因此自人
工染料的兴起与普及后,蓝染手工艺因跟不上市场的脚步逐渐被淘汰,慢慢地消失在时间
洪流中。
王国纬补充说明,因制作蓝染的工序相当繁琐,故有着庞大的人力需求。但人力不足的状
况使得蓝染手工艺品产量不高加上价格高昂,一直难以成为市场主流,也让蓝染手工艺陷
入困境。
对于传统产业的没落,大菁休闲农场专管黄雪娥表示,政府确实曾伸出援手。“我们有去
申请行政院劳动部提供的多元就业开发方案,有关单位也委派人力来到大菁休闲农场,协
助研发蓝染。”但此举仍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
这一连串环环相扣的艰难处境,让王国纬以为蓝染行业走到了尽头,他也不愿让儿女接手
家业。但出于对蓝染的热情,即便已届高龄的他, 仍怀有一丝希望。“单靠制造蓝染制
品来赚钱不易,需与旅游或食品业者来合作,才能生存。”王国纬盼借由多角化的经营模
式,替蓝染产业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
王国纬说,使用可食用的石灰制造蓝靛的过程中所产生之泡沫(青黛),经晒干后呈粉状,
除有消炎作用外,也可作为食物的染色剂。研发蓝染制品的附加品,或许是未来可发展的
方向之一。
注入新生命创无限可能
“山穷水尽疑无路”也许蓝染产业曾迷失找不到通往出口的路,不过现今事情似乎有“柳
暗花明又一村”的转变。北投湖山国小自 2003 年起,将蓝染融合在课程当中,除可让学
生从中体验手作乐趣外,也将蓝染的种子种在孩子心中,为蓝染的未来增添一丝生机。
“我们十几年来的传统就是买现成的白色衣服让学生来染色,制作毕业服。不过去年我们
让学生从做裤子开始,量身打造属于自己的毕业服。”湖山国小校长翁嘉声说道。最后,
校方更让毕业生穿上自己亲手设计的蓝染毕业服走秀。
不只毕业服饰,湖山国小更让学生亲手缝制束口袋,并加入蓝染元素,将蓝染文化的精神
发挥地淋漓尽致。翁嘉声表示,而今年的创新在于结合该校特色,制作出蓝染双面的红包
袋。
手作工艺不只让小学生从中获成就感外,也能体悟到生命的意义。“蓝染它是有生命的,
会随着生命而消逝。”蓝染课程老师颜世廷感慨地说。因此透过这项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
习到蓝染的技艺,更能领悟到深远的意涵。
尽管蓝染昔日风光不再,台湾依然有官、学界持续为延续蓝染生命而努力,让这抹蓝能生
生不息地在世人眼中,持续绽放属于它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