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2.记者署名: 廖静蕙
3.完整新闻标题: 睽违半世纪重聚首 台博馆镇馆三宝亮相 自然史与文史叠加的飨宴
4.完整新闻内文:
台博馆《博物台湾》常设展──浮生台湾篇
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廷将台湾割让日本,台湾仕绅仓促成立台湾民主国,短短半年时间
,当时的黄虎旗曾飘扬基隆沿海几处砲台,睁著圆滚滚眼睛的黄虎,成了台湾独立的象征
。直到2012年,台博馆为重现1895年原旗形象,发现旗子的两面各藏着一只虎,另一边瞳
孔有如家猫在白日时呈现半月形。
台湾博物馆今年推出名为“博物台湾”的常设展,同时也是“台博馆新世纪常设展”的压
轴展,精彩可期。错过这次看展机会,得再等半世纪。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2343494_e533989f25_b.jpg
1895年,短暂成立的台湾民主国,曾使得黄虎旗飞扬在几座港口砲台。直到2012年,才有
机会见识到日夜黄虎旗的另一面。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提供
台博三国宝历经半世纪 浮生台湾展厅重聚首
台博馆依据新发现,制作完成《1895年蓝地黄虎旗数位重建版》,长264、宽330公分的巨
旗,与《郑成功画像》、《康熙台湾舆图》等镇馆三宝,历经半世纪后,再度聚首于本馆
二楼展厅,堪称史诗级合体。
《1895年蓝地黄虎旗数位重建版》:随着日本入台,台湾民主国随之溃散,兵荒马乱中失
落了黄虎旗,辗转落入日本人手中,当作战利品送到皇宫。台博馆典藏的是1909年特地到
日本皇宫复制的旗子。黄虎旗流传至今,已有众多复制、再创品,国小课本的黄虎旗是画
家林玉山所绘;悠游卡的Q版黄虎,更是活灵活现、深得人心。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2700925_0db27e603d_b.jpg
日夜黄虎旗。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提供
《康熙台湾舆图》:不同时期的人来到台湾,最优先的就是探勘、画地图。台湾地图早于
荷兰时期或葡萄牙人都有,但中式山水地图,则属《康熙台湾舆图》最早。“现在地图虽
精准,却都以符号代表,但山水地图则描绘了当时的运具、建筑、设施,以风俗画的方式
描绘,因此既是地图也是一幅画。”策展人、台博馆研究组副研究员李子宁说道,此画是
画风细致的宫廷图,体现了“江山如画”的道理。
《郑成功画像》:提到郑成功的长相,大概多数人都感好奇。台博馆收藏的《郑成功画像
》是已知最早的郑成功画像,但和郑成功的长相相似度多高?始终没有定论。古往今来、
不同族群的人对郑成功有很多想像,这幅画像只是其中一幅,反映汉人眼中最正统的郑成
功形象。同展另收集了不同画风的郑成功画像,哪一幅最能反应你心中郑成功的形象呢?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2391565_1611177e0c_b.jpg
台博馆镇馆三宝,历经半世纪,得以于“博物台湾”同展演出。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提
供
博物馆里的台湾故事 常设展展现馆藏定位 自然与人文兼具
让这三宝聚首的是“博物台湾”常设展。常设展是体现馆藏特色、反映策展单位主要关怀
与核心价值,可说是一个馆的“门面”及其定位的展示。
台湾唯一一座国立自然史博物馆——台湾博物馆,即于2014年启动“台博馆新世纪常设展
”更新计画,继2017年推出首部曲“发现台湾”常设展、2020年10月展出二部曲“台湾.
我的家”儿童探索展后,历时七年,筹划执行了“博物台湾”常设展,即日起于台博本馆
二楼东、西展厅展出,解答国人身为台湾人最该了解的事;除了展出藏品共903件,另配
合各主题单元展示需求,征集标本与新制模型等展品计811件,透过1700余件展品诠释台
湾。
台博馆表示,“博物台湾”常设展集合以自然为主题的“自然台湾”及人文为主题的“浮
生台湾”两间展厅,以台博馆各学门特有蒐藏及具代表性的标本为重心,展现台湾的在地
特殊性与历史新定位,并强调人文与自然互动的新时代观点。
此外,两展厅各以四个单元诠释“时、空、生、动”总主题,共规划八个单元,透过标本
、模型、影像、声音及艺术装置等具象或抽象的软硬件展示,从时间与空间等多元视角观
看台湾环境与生物的交互关系,形成一个在台湾时间串流上不断演出的生命互动故事。
若要了解台博馆人文典藏的精髓,万不能错过“浮生台湾”展厅。李子宁说,这个展厅除
了以展示人文馆藏,这个名字也点出本展真正的主角,也就是“古往今来台湾的芸芸众生
,以及在各自时空下停格的浮光掠影”,并以“时代印记”、“何以为家”、“神灵世界
”及“相遇生根”等单元,呈现台湾与台湾人的故事。
百年典藏文史回味风土人情 人神万物在岛屿共生
台博馆虽以自然史博物馆为人熟知,但你或许不知道,文史民俗类的收藏也占了馆藏半数
。
例如,1923年日本昭仁天皇来台,所使用的餐具之外,由江山楼制作了精美餐点,然而,
天皇最喜欢的餐点居然是八宝饭!这份菜单更透露了当时的物种与利用概况。从嘉庆年间
徐澍的番社图,反映当时汉人观看原住民的“懒人包”,或名为“新港文书物价表”,台
湾社会变革之剧烈,不输地层错动的速度。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3127713_3c4c569e35_b.jpg
从江山楼这份菜单食材,透漏当时自然资源利用的蛛丝马迹。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提供
这座看似毫不起眼小岛上,数万年来不断有不同族群移入,不但具有包容力,更孕育出复
杂多元的族群文化。不同的族群在这块岛上安身立命,“何以为家”探讨家的形式,透过
艺术家撒古流《Vineqacan 创始家屋》重建排湾的祖灵屋,并借由艺术家陈敬宝《寻常人
家》、三联式一组的照片,勾勒台湾人家庭形式的多样面相。
“神灵世界”则展示了原住民或汉民族对超自然世界的信仰,其中来自龙山寺免费赠与台
博馆的108件无主神像,排列成展区内最神圣的一面墙。
李子宁说,人们因不同原因接受了信仰,又因更复杂的理由弃置了神像。从龙山寺收留的
弃置神像,可以一窥平常家庭的信仰中心,生动地反映出对现世平安顺利的渴求。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1499881_0fcb2319a6_b.jpg
由龙山寺慨捐108尊无主神像,摆满一整片墙,窥探民间宗教信仰核心,以及对生命的渴
想。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提供
曾经不再展示 当年的教学模型竟是族群脸谱 今重新亮相
相较于神圣性,墙的另一边展示著作工细腻、栩栩如生有如“公仔”般精巧可爱的模型。
这可不是为了赚外快制作的小玩偶,而是日治时期专门卖给小学生、教导孩子们观看各式
人种的人偶。李子宁说,当时作为“科学教具”的教学模型,却是反映帝国主义眼中族群
面谱。
战后,这类带有帝国殖民色彩的模型逐渐因为内容敏感而不再展出。他强调,重新展出这
批族群人偶,并非将之当作“科普教具”来呈现人种的分类,而是以此反思国家机器如何
透过形象化的他者以建构一种社会(人群)分类,并且区隔他者与我,这种危险与盲点。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2391495_3713d9c386_b.jpg
从窥看的过程,形塑了台湾的概念,也是自我认同的基础。图片来源:台湾博物馆提供
台博馆透过百年蒐藏来陈述关于台湾与台湾人的故事,透过这场视觉礼赞,或能想想岛屿
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存共荣之道。
https://live.staticflickr.com/65535/51140739042_9004574da0_b.jpg
https://youtu.be/oeyCo6EFlXk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e-info.org.tw/node/229925
6.备注:
https://www.ntm.gov.tw/content_158.html
台博馆本馆及古生物馆一次购票(当日)可参观两馆
全票:每张 30元|半票:每张 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