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问卦] 中国人的“道”是什么?

楼主: LouisLEE (屏东尼大木)   2021-02-27 13:42:02
刚睡醒,就看到这题。
打完后,才发现有人解释了一些,慢了好几个人,难过欸。
我们先分几层来看,第一层是先秦道家的起源。
《汉书.艺文志》中如此形容先秦道家: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从这记载,可以得知:
第一、道家集团的人,最初就是一群在中原诸国担任史官的人,集合而成的。
他们从漫长的历史中,“经验”出了特定的历史规律,
也就是“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这成为“道”的概念雏形。
因此,劳思光说,先秦道家思想就是“观变而思常”而得出的特定规律。
第二、从这样的规律知道了,知本、清虚、自守等等的道家思想雏形,
而且其思想,又与做君王的“治术”有关—道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发挥。
到了老子时,才确立了“道”的宇宙本体论。
这样的宇宙本体论,是怎么样的?冯友兰说这是一种“客观唯心的宇宙观”。
因此,老子说:
道可道,非常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具有两个面向“化生万物”、“周行不殆”,它可“经验”而不可言说。
它是形而上的世界“本源”,是持续运作的“永恒存有”,所以“道”有一定的常轨。
对应形而下的“世间万有”,无不在其之中,不间断地生成变化。
再对应劳思光所说的“观变”(了解化生万物的变化)、“思常”(道是周行不殆的)。
它就是一种自然规律。
这是先秦道家的“道”,而原PO的另一个问题,是到了宋明理学时,
“道”的变题,之前有讲到宋明理学的历史源流,当然那是简化很多了。
宋明理学,是沉潜许久而成的儒家思想再复兴。
是儒家想要确立自己的宇宙本体论。
这时期的理学家的理论,是从先秦儒家的核心命题的再诠释。
从本体论的确立出发,去讲人如何去经验世界?人如何去实践道德?
并且,很自然地兼容、反省了隋唐佛学、魏晋玄学、两汉儒学的思想。
上次是直接从朱熹、王阳明两人的论点来分,这算是宋明理学的中后期讨论,
“心/性论”,而在宋明理学的前期,则是“理/气论”,
如此,可以勾画出宋明理学的发展分系:
气学:周敦颐、张载、邵雍
性(理)学:程伊川、朱熹
心学:陆象山、王阳明
气学的理学家们的本体论建构,有部分包含了《易经》、《中庸》、道家思想,
而所谓的“气”,则是贯串宇宙生成、经验现象的根源。
思想上讲气论的,著名思想家是先秦道家的庄子,
庄子的“气”,是“道”与“万有”的纵向联结,并非是根源。




万有
而到了宋明理学时,则转化了这样的概念。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生命精神的本源,人乃至经验世界的万象,都是气之聚散而成。
像是张载的“气一元论”: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或是原PO说的“太极”,虽然是朱熹的宇宙观,
但是他是受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影响而成。
这当中,是否有看到些许先秦道家的思想影子?
你将“气”、“太极”代换成“道”或许也说得通。
最后,可以得知三种本体论建构,再从本体论落实到实践层面,它们讲“道德的实践”。
最高境界的的道德实践,就是天地之性,也就是“天理”,要达到与天理同在,
类似《中庸》所说:“参赞天地之化育”之境,
因此,理学的另一个命题,就是“天理/人欲”的道德实践课题。
如何去实践道德?气、性、心学都讲求后天的修养工夫论,去实践道德,
以求透过道德达到“天人合一”之境。
以朱熹的“性即理”一派的主张来说:
“格物致知”,或做“格物穷理”:
因为“天理”存在于万物之中。
如何致知?即是透过后天的经验,与读书,以穷其理。
因此“知”就是知理,是知“性理”(天地之性、道德之理),
“存天理,去人欲”:
这是后天涵养心性的工夫论。
“人欲”指的是不合于“天理”(自然)的私欲,
与其相对的,“所闻者声、所见者色、所食者味、喜怒哀乐(情)”,皆是自然之性。
而关乎“利、欲、私”等等的念头,则是不能体现道德良善价值的欲念。
所以,它最初并非是指要去除关于人性的一切欲念。
当然,碍于篇幅,也舍弃了许多前因后果,不过理学就是这样,
让大木我在大学时,头超痛,甚至每晚做恶梦,到现在可能还不了解。
OK,大GUY是这样,有错误的可以指正,谢谢。
作者: event1408472 (醒世明灯)   2020-02-27 13:42:00
So sick
作者: Nigger5566 (尼哥56)   2021-02-27 13:46:00
就是霍金毕生追求的统一场论,用一条简单的公式解释万物,就是道
作者: starlitfish (wind)   2021-02-27 13:47:00
道就是道 体会就好 不用解释成这样
作者: cpz (我是闪亮亮的钻石)   2021-02-27 13:53:00
哲学系?
作者: PeterHenson (寻找布宜诺斯艾利斯)   2021-02-27 13:54:00
我觉得讲“气”其实有点危险,至少二程朱子不会认为气等同于道。宋明儒学谈气本论的观点从张载开启的时候,最大的前提就是气存于天地万物之间,只在于有形无形之间聚散。反而理学脉络下的“道”是具有超越性意义
作者: kent00216 (碰碰巧克貍)   2021-02-27 13:55:00
后面看不懂了:(
作者: warren0701 (warren)   2021-02-27 14:02:00
文章说朱子的宇宙观承袭濂溪的太极而来,但又将濂溪归于气学,某以为有可商榷处。第一个是濂溪未若横渠那样直接表明气一元论的立场,他底太极是否超越是可以讨论的。再者,朱子言太极是将太极等于理,气只是形而下者,所以气是不等于太极的,气当然也不能等于道(理),这点无论是程朱还是陆王都会认可的。
作者: GYda (GY大)   2021-02-27 14:14:00
我不知道
作者: violence0322 (阿丞)   2021-02-27 15:03:00
上有食道,下有尿道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