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wiki
陶渊明(365年-427年),名潜,字符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諡靖节先生。
在唐代文献中,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被称作陶泉明或陶深明。浔阳郡柴桑县
(今江西省庐山市)人。东晋、刘宋的文学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父、祖皆为郡守,
自曾祖、祖、及父,都在东晋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担任高官,
受王羲之和儿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暂地当过江州祭酒,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
在叔叔晋安郡太守 ( 治所在今福州 ) 陶夔协助下当上彭泽县令,
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大约八十天就辞职归故里,终生不再出仕。
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受儒家思想的薰陶,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入世抱负。
三十岁时陶渊明先后入了桓玄(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勤王的僚属,但是后来桓
玄篡晋,他又加入了刘裕讨伐桓玄的义军幕府(公元404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
年),他意识到了刘裕也非真心匡复晋室,遂急流勇退以明哲保身,辞去彭泽令以避
覆灭之祸,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见《归去来兮辞》第一段最后一句为“抚孤松而盘
桓”,第二段最后一句为“乐夫天命复奚疑”,各缀最后一字成桓疑)。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后,在贫困躬耕中隐居的陶渊明,以隐喻手法写下了《桃花源记》表
达对此事最大的谴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感叹暴秦虽然酷虐,此时尤过于秦乱,所以闻者皆叹惋,在《桃花源诗》首即有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点明其意。
进入刘宋之后,陶渊明贫病加剧,江州刺史檀道济去劝他弃隐出仕,但是他不受餽赠,不
为所动,就是不放弃他隐居求志、不食周粟的风范(因为陶渊明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及
自身俱在东晋为官,如同张良其家五世相韩,之后一生为韩报仇)。正如他诗作:“历览
千载书,时时见遗烈。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他的后半生,正实践着他入刘宋后所
改的名—潜,一生遂潜龙勿用了!
陶潜《桃花源记》对现实有深刻批判。桃花源中人的生活,与外界并无太大分别,一样是
“往来耕作”,“屋舍俨然”,所不同的是,桃花源居民能和睦相处,“怡然自乐”。桃
花源中似乎没有村社一类的基层组织,又因与世隔绝,外界一切机构组织都无由对之施用
权力,人们生活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中。文章寓意是,外界社会赖以支撑的社会制度,恰恰
是人们不能幸福美满生活的根源,一切政治、制度、机构都是多余的,乃是破坏和平安宁
的根源。
陶渊明曾经说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千字文》
中也有“尺璧非宝,寸阴是竞”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