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鸡排妹的脸书上看到这篇文章写得蛮好的
搬来给各位肥宅们读一读 学习学习两性知识
https://www.facebook.com/breath5/posts/10158088790838870
[本文]
【厌女审查:女性与“微冒犯”的社会张力】
1. 女艺人鸡排妹ili郑家纯
说她主持尾牙,在台上遭老板酒后即兴上演情妇追求戏码,忍辱负重走完全
场。
2. 一名东吴国贸系毕业新鲜人在内湖某科技公司应征工作,屡遭三名男性面
试官打压质疑其专业。
两件事的女主都在社交媒体、社群论坛上还原过程。她们的处理极为成熟,
几乎足以作为教材,使质疑与反羞辱的她们的人纷纷自曝其短。
.
▍一、三种厌女审查
我论台湾女性在合理陈抗“厌女待遇”(misogynistic treatment)时的困
境,会遭遇分为“程序正义”、“比例原则”、“资格论”三方面的质疑或
审查:
a. 程序不正义:
→ “被性骚扰妳不提告,在这讨什么拍?”
→ “妳为什么不当下反击处理,而要事后回马枪?”
→ “有私了的手段不选择,要公审还不敢指名道姓?炒新闻吗?”
b. 比例原则失当:
→ “想要网友帮你肉搜骂人,而自己不用扛责吗?”
→ “只有一面之词,对方有没有罢凌妳不知道、妳想网络罢凌对方倒是真的。”
c. 没资格获得公道:
→ “就是职场打压的一环,大家都在吞。别太理想化。”
→ “什么都要上纲为性骚扰就过了/玻璃心、一点亏不能吃像刺猬以后谁还用妳。”
→ “妳真的有让人足以敬重的专业形象吗?”
→ “妳的待遇跟妳的身价相称/平时就是卖肉包装,厂商不猪哥怎么会请妳...”
→ “虽然同情,但提升身价和改变形象才是正途...”
.
▍二、平权社会中的幽微压迫结构
最近在Goodreads上读的有启发的一本书是 Kate Manne 的 Down Girl: The
Logic of Misogyny(Oxford Press, 2017,有中译)。她处理的正是那些
两性已经在硬性规范高度平权的社会中,仍然以幽微形式存在的厌女暴力。
其中就包含这事件中两位当事人遭受的出言不逊。
a.
英语社会近年有一个词汇叫 microaggression aka. “微侵犯/微冒犯”。
类似老板酒后在舞台上对主持女艺人喊说“你是未来老板娘,加码数字随你
喊”、或主管面试时调侃应征者的人生抱负“是否只求稳定找人嫁”,都是
情境修辞衍生的微冒犯。
当自己进到这个情境中、在对方的场,最多时候 "junior" (年幼者、女性
、下位者)的一方就是吃得这种亏。不表示它是对的。
b.
当 "senior" 一方利用“主场优势”趁势以情境用词打压,"junior" 当下反
击处理的难度极高。对方可以很狡猾、很弹性地解释这些“情境用词”,把
“微冒犯”(microaggression )融化在情境中。唯有自己事后逃脱出那个
陷阱后,才能冷静处理并怜惜那个在情境中被弱化(disempower)的自己,
浑身感到发抖或掉泪。
“越想越不对劲”绝非只是一种玩笑。
c.
网络分享给年轻人过年聚会时的回话教战守则,是因为我们事先知道那是一
个传统 "senior" 以辈份打压年幼者的压迫情境。但在“硬性方面高度平权
”的社会下,人们更倾向信赖社会而不会预先在心理层面过度自我武装,也
因此让这些软性的性别言词暴力来得猝不及防。
d.
《性骚扰防治法》明文包含“损害他人人格尊严、使人感受敌意或冒犯的性
别歧视、侮辱言行”。但事实上,用法律的“大砲打小鸟”费时费工,还更
容易让自己道德人格和尊严落居舆论下风。
很多时候我们将一件事情摊开公评,也不过是希望对方知所进退、懂点礼貌
。既不是为了给自己谋财、也不是为了要人格谋杀报复对方到万劫不复。
.
▍三、亮眼,却也讽刺
为了避免被说谋财自肥,先将10万元主持收入全捐公益、附单据。
为了避免被说一面之词和捏造新闻,要把人事时地描绘到第一层圈内人都能
作证指认的程度。
为了避免被说不走法律却发动舆论私刑,为对方遮去姓名。
为了预防对方被曝光后上门提告诽谤或妨害名誉,过程交代必须毫无夸大渲
染,一开始只能话说七分、“避轻就重”。
——这些为了抵御“厌女审查”所用的心思,就是当代女生在反抗性别歧视
、捍卫自尊时所需的缜密理智和优雅气度。
(而若非她们做到几乎如此无懈可击,也难凸显社会上还有如此比例“厌女
审查”——其中一些“秀下限”论点更来自结构中自恃为很觉醒另类的个别
女性。)
如此亮眼,却也如此讽刺。
[附图说明1]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8088772243870&set=a.78990918869
相关新闻讨论:
1. 〈OL面试遭酸“找男友想嫁掉” PTT 撰实录太精彩!科技公司冻袜条喊吉〉
https://disp.cc/b/163-dbgj
2.〈遭质疑尾牙性骚是炒作 鸡排妹气炸公布“现场照”〉
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2/5222584
[附图说明2]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158088778418870&set=a.78990918869
多年前采访+写鸡排妹的人物稿(之一)。观察的文字角度,事隔许久当事
人还说印象深刻。
后来发现,那应该是“同学”视角的缘故。——当年返台转媒体跑道时欠缺
历练可以深度访谈剖白那些资深的社会名人,但跟这位差了十岁却同时出社
会的艺人/话题人物/性解放女星,却让我从新闻人/公知评论人/宗教卫
道人士的身份切换间,迸出很多好奇的话题架构。
处事和界线不同,往更深处挖掘动机、学习彼此不同的观点或是原则中的盲
点与洞见。
人或许一次两次的事件当下会被说炒新闻、或许终究也不达到你能欣赏认同
的格调与期待(and "so what?" -asks the person in question.);但将
时间轴拉长到这篇回顾,我所认知的郑家纯内心始终如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