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教授提到苏医师引用的论文大致上扫过一遍
大概发现他指的引用数据错误是在什么部分
首先是第一篇论文:
<<Pharmacology of human 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
Therapeutic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论文连结:https://tinyurl.com/y8rho4eq )
这是一篇2017年由Mark D.Berry等人在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期刊
所发表,关于一些人体内源性神经传导分子(trace amine),其相关受器
(trace amine-associated receptors, TAAR),尤其是与中枢神经较为相关的TAAR1
在人体中扮演的角色和未来可能的药物发展。
内文在这里就不详加解释,但其中有一个字段比较了不同的分子作用在TAAR1受器上的
效果,论文中以EC50来呈现,亦即要让50%个体产生效果所需要的浓度,
EC50越高表示与受器作用所需要的浓度越高,表示效果越差,如下图所示
https://imgur.com/4qUtVPK.jpg
红框的部分就是苏医师用来比较的摇头丸(MDMA)与莱客多巴胺(ractopamine)
因为莱克多巴胺方面缺乏人体的资料,所以就以不同分子对老鼠的TAAR1之EC50来做比较
摇头丸(MDMA) 对老鼠的TAAR1之EC50为 4.0μM
莱客多巴胺(ractopamine) 对老鼠的TAAR1之EC50为 0.016μM
4.0 / 0.016 = 250,亦即莱克多巴胺对比摇头丸在TAAR1受器上产生的效果为250倍
这就是苏医师所称莱克多巴胺比摇头丸毒250倍的由来
然而,这个数据在表格下面的参考资料说明了引用来源
这个来源就是姜教授所提及的,于2014年由Xuehong Liu等人所发表的论文
<<Ractopamine, a Livestock Feed Additive, Is a Full Agonist at Trace Amine–
Associated Receptor 1>>
(论文连结:https://tinyurl.com/y92ahu3h )
这是一篇专门对于莱克多巴胺在TAAR1受器上的研究,包括了不同分子之间与受器间的
交互作用,内文在这里一样不讨论
在莱克多巴胺和老鼠的TAAR1(mTAAR1)作用的EC50在内文中有提及
https://imgur.com/H3Z8FQf.jpg
https://imgur.com/9rBzmpi.jpg
莱克多巴胺(ractopamine, RAC)在mTAAR1的作用效果为指数成长,
EC50约为 16±4μM,这就是第一篇由苏医师引用的文章数据来源,
由此可确认该篇论文数据为误植
苏医师提出莱克多巴胺的毒性为摇头丸的250倍,来源为上面所述的第一篇论文
因为缺乏人体实验数据,因此以老鼠的实验数据为其立论基本
充其量也只因为他并没有再去追数据来源的参考资料而受到误植的数据所误导
但并不能因为这样就说他这样的说法造谣
卫福部大可以如姜教授一般根据他提出的理论加以反驳、澄清
而不是先告发、请警局送办
还有网友推文提及应该要在看到这数据时就觉得有问题...
我只能说若单纯根据这两篇研究,在结果出来之前,有谁知道正确的数值应该是多少吗?
大概只有上帝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