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也很困惑这个问题,
但我想如果硬要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
那就是“鲶鱼效应”
什么是鲶鱼效应?
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
价就会比死 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
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 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
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 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
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鲇 鱼。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
,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 后,也会紧张
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
。 与此相似,日本也有一个渔夫故事。 日本的北海道盛产一种味道珍奇的鳗鱼,海边渔
村的许多渔民都以捕捞鱼为生。鳗鱼的生命非常脆 弱,只要一离开深海区,要不了半天就
会全部死亡。 有一位老渔民天天出海捕捞鳗鱼,奇怪的是,返回岸边之后,他的鳗鱼总是
活蹦乱跳。而其他捕捞鳗 鱼的渔户,无论怎样对待捕捞到的鳗鱼,回港后全是死的。 由
于鲜活的鳗鱼要比冷冻的鳗鱼贵出一倍,所以没几年功夫,老渔民一家便成了远近闻名的
富翁。周 围的渔民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一直只能维持简单的温饱。 原来,鳗鱼不死的秘
诀,就是在整仓的鳗鱼中,放进几条狗鱼。 鳗鱼与狗鱼非但不是同类,还是出了名的死对
头。几条势单力薄的狗鱼遇到成仓的对手,便惊慌地在 鳗鱼堆里四处乱窜,这样一来,一
仓死气沉沉的鳗鱼被全部激活了。 这就是“鳗鱼效应”的由来,也称“狗鱼效应”。实则
两者本质是一样的。
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
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 而更好地工作。同样的,大部分失败的公司,事先都有一
些征兆显示已经出了问题,然而即使有少数管理 者已略微察觉这些现象,也不太留意。如
:企业的气氛沉闷,缺乏压力,管理层安闲舒适,员工充满惰 性,一些真正具有能力和潜
力的人员则得不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他们或者离开公司,或者被无谓地浪 费掉,企业
慢慢地失去生机。
这样懂了吗。
网络复制还挺省事的。
我觉得主管应该是知道的,就是知道这个道理,
有句成语怎么说的,死于安乐,生于忧患。
安逸会死人的。 哈~~~
※ 引述《Liujimmy6583 (四不像)》之铭言:
: 上班事情都做不完了
: 根本没时间搞斗争 搞人
: 通常一个单位斗争很严重的
: 可以归纳成 单位太闲吗?
: 还是就是因为工作量太大
: 必须透过斗争 把事情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