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媒体来源:
环境资讯中心
2.记者署名:
2020/10/13 编译:孙文临
3.完整新闻标题:
“2050年高雄成汪洋”-台海平面上升速度全球2倍
4.完整新闻内文:
台湾今年如神功护体,每遇台风都能一一躲避,但可不是每年都如此幸运,绿色和平于9
月24日发布最新研究,台湾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值的两倍,再加上风暴潮[1](
Storm Surge)影响,若不积极减碳,推估到2050年全岛将有2120平方公里受到影响,包
含台北车站、总统府都会泡水,整个高雄市区更将成为一片汪洋,将近300万人受到冲击
,最多人受影响的则在新北。
绿色和平专案主任张皪心呼吁,台湾有七成人口聚集在六都,六都市长应尽快宣示“气候
紧急状态”,全面评估城市气候风险、规划减碳及调适政策。
过去20年 台湾海平面以每年3.4公厘的速度上升
受到气候变迁影响,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1.9公厘(mm)的速度上升,受到地理位置与
洋流潮汐不同,各区域的上升速率有所差异,绿色和平去年发布《全球暖化下台湾海平面
上升分析》,台湾的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的两倍,过去20年,以每年3.4公厘的速度持
续上升中,且随着碳排增加情况可能更加严峻。
绿色和平今年进一步发表《全球暖化下台湾海平面上升和暴潮冲击分析》,利用美国中央
气候研究组织(Climate 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模型套叠内政部图资,“在不积极
减碳的最劣情境下,2050年台湾的海平面将较2000年上升0.56公尺,受到台风暴潮影响则
高达1.62公尺。”
该份报告指出,单单计算海平面上升,台湾到2050年约有1398平方公里受到影响、120万
人受冲击,713万坪的建筑遭淹没。张皪心说,考量台风暴潮,受影响面积将提高到2120
平方公里;冲击人口将大幅提高两倍以上,达293万人;遭淹没的建筑面积更多出四倍,
高达2854万坪的建筑恐遭淹没,100多个历史古蹟受到威胁。
到2050年 新北市75万人受影响最多、台南遭淹没面积最大
张皪心指出,以个别县市来看,新北市因人口密集,约有75万人将受到冲击,是六都之最
,其中又以三重、芦洲及河岸低洼地区所受影响较大,“新北市政府必须积极加强民众防
灾素养,协助弱势族群强化调适冲击。”别让新北市民未来沦为气候难民。
台南市则因地势低洼,遭淹没面积达426平方公里,约占全台的五分之一,是六都最高,
影响的建物面积将超过432万坪,可能冲击到台南科技工业区、安平古堡、七股盐田等沿
海地区。
台中市的台中港、高美湿地都可能被淹没,原本竖立在海堤边的陆上风力发电机,可能被
迫成为海中的离岸风机,且整个梧栖区都会被淹没,就连台中火力发电厂也将受到影响。
海港城市高雄,恐因为海平面上升及台风暴潮,淹没盐埕区到三民区、苓雅区等地,美丽
岛捷运站、高雄车站、85大楼等指标性建筑物皆受影响。
台北车站、总统府、立法院等地将淹溢 桃园受影响较少
此外,首都台北市是我国重要的政经中心,地势属于盆地,早期河运通达而发展快速,近
年却面临海水倒灌、台风暴潮的影响,张皪心指出,未来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溢台北车站、
总统府、立法院等地,台风暴潮也可能冲击松山机场、内湖科学园区等沿河地区。
相较之下,桃园市因地势较高,境内又有林口台地,是六都中相对受影响较小的县市,仅
有沿海的竹围渔港、观音、大潭海岸部分地区可能受到影响,从叠图资料显示,大潭电厂
也在受影响范围内。
绿色和平呼吁六都宣布“气候紧急” 提出减碳、调适策略及早因应
张皪心表示,2010年六都升格为直辖市,至今将满10周年,桃园、台中、新北等地人口持
续上涨,气候变迁的威胁却也愈来愈明显,“六都中淹溢土地面积约 841平方公里,超过
206万人将遭受影响。”他说,无论是气候调适、迁都等议题,台湾都应及早思考并提出
因应对策。
绿色和平呼吁,包含新上任的高雄市长陈其迈等六都首长应尽快宣示进入“气候紧急状态
”,全面评估城市气候风险,鉴别交通枢纽、古蹟、基础设施等高风险建筑,完善城市韧
性发展规划,同时也应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门委员会(IPCC)建议控制升温1.5°C
的情境,规划地方的减碳目标及措施,订定城市的再生能源及低碳运输发展目标。
张皪心强调,全球已有1700个政府组织做出宣示,包含地方政府及国家,“洛杉矶2017就
宣布气候紧急,成立授权充分的气候紧急动员办公室,承诺2050碳中和目标。”
张皪心也肯定彰化市长林世贤日前宣布“彰化市为台湾第一个气候紧急的城市”,包含承
诺2050年碳中和目标及市公所全面改用再生能源等,“除了要宣示气候紧急之外,更要逐
步落实,未来我们也会继续倡议和监督。”
张皪心呼吁,中央政府今年修订《温管法》目标,应设定符合控制升温1.5°C的减碳目标
,并明定地方政府减碳权责,“新增‘气候变迁调适’章节,应强化跨部门合作。”及早
因应未来的挑战。
5.完整新闻连结 (或短网址):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116/4929058
6.备注: